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6  
November,2007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  
丽  
1ꢁ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68;2ꢁ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54)  
摘要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合成  
空间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中对隐喻最具解释力的两大派系在介绍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探讨隐喻能  
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隐喻能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合成空间理论隐喻能力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6⁃0113⁃05  
隐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 传统的隐喻理论  
机制对隐喻工作机制的解释力是强大的这两种  
理论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透过语言形式  
挖掘语义结构更重要的是莱考夫和弗科尼亚等认  
知语言学家将隐喻上升到人类思维和推理的高度来  
认识和理解将它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具有形成概念系统发展认知能力的功能这就逐  
渐摆脱了仅仅把隐喻作为两个事物相似性比较的局  
隐喻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产生同时  
也推动了认知的发展隐喻的不断丰富固化推陈  
出新正是思维方式动态发展的体现本文拟从认  
知的角度出发运用这两种隐喻理论探讨隐喻现象,  
以及发展学生隐喻能力的重要性。  
主要有比较说和取代说两个流派这两种传统理论  
都将隐喻视为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认为使用隐喻  
只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不会给词带  
来新的意义。 1930 年代中期理查兹(Richards)提  
出相互作用论后来布莱克(Black)进一步发展和完  
善了该理论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  
装饰而且是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方式并把隐喻  
作为语义现象放到句子层次进行考察到了1970  
年代初哲学家符号学家心理学家开始关注隐喻  
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在这样  
的学术气氛下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  
提出与传统隐喻观迥然有别的概念隐喻提出语言  
与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  
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从那  
时起西方学术界特别是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隐  
喻理论探索研究的狂潮各种新的理论和观点层出  
不穷除莱考夫与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弗  
科尼亚(Fauconnier)合成空间理论也是对隐喻  
阐释得较为完美的一大派系。  
1ꢁ 概念隐喻  
1980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划  
时代的隐喻理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  
着隐喻研究由传统的客观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变。  
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事实的考察他们认为,“隐喻广  
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语言中而且也  
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  
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形  
不仅仅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以一个事物来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作为普遍的认知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简介王蓉(1967—),四川江油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张丽(1963—),山西柳林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另一个事物的这种潜在的隐喻思想”,隐喻更是人  
类普遍的认知工具是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  
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构筑概念系统的必  
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世界事物的标准” 。 人  
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必须借助已知之物由已知喻  
未知以此言彼以简单代复杂以具体说抽象在这  
个过程中离不开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  
理论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系统化的常  
规隐喻这些隐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已约定俗  
成为我们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把隐  
喻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结  
构隐喻指借用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  
两种概念相叠加语言上表现为将谈论一种概念的  
所有词汇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争论是战争这  
个句子里战争的进程和攻防策略等就映射到争论  
的结构上当人们用与空间方位有关的概念去理  
解情绪感觉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时就形成  
了方位隐喻最常见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人是  
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我们的皮肤界定了自  
把我们与自然界其它一切物体分开因此每一个  
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又将这种概念运用于人  
体以外的其它自然物体甚至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  
行为活动状态也可看作一个容器。  
1]4  
要手段我们首先以隐喻化的概念思维然后以  
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我们在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  
式不过是一种浅层表现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  
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  
在莱考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  
喻涉及两个概念领域源域和目标域概念域是人  
的连贯的经验集合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结构比如  
旅行这一概念域就包括旅行者道路起点终  
等要素它是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基本单位概  
念隐喻就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  
个不熟悉的难以理解的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在映  
射过程中我们首先找出源域和目标域中所共有的  
关系结构然后根据相关概念在这一关系结构中所  
扮演的类似角色形成两域间概念的对应关系这  
我们就可以从两域间相关成分的部分映射入手  
将映射进行扩展并得出推论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  
间之间的关系它具有单向性不完全性一致性的  
特征所谓单向性是指只有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  
没有从目标域到源域的映射不完全性是指源域  
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而一致性  
是指映射不是随意的映射的结构应与目标域的原  
有内部结构相一致每一次映射不仅是原概念域和  
目标域之间的一系列固定的本质对应而且源概念  
域中的推理模式也可映射至目标域因此隐喻意义  
从根本上取决于源领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征例如,  
我们通常把生活比喻成旅行当想到旅行有关旅  
行的各种特征就出现在脑海中旅行者旅行的过  
道路起点终点旅行的坎坷等等然后我们把  
描述旅行的恰当特征映射到生活这一领域。  
2.弗科尼亚的合成空间理论”  
1985 弗科尼亚的心理空间》 (Mental  
Spaces标志着合成空间理论(blending theory)的诞  
合成空间理论是目前最有解释力的隐喻理论之  
该理论是从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心理  
空间是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能局部理解和行动  
5]113-129  
而构建的一系列小概念包”  
它可建立起一  
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  
现实等人们的日常交流就是由话语不断激活  
的心理空间进行有机联系的结果心里空间可用来  
描述思维和言语过程中的动态映射模式它的建立  
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在心里空间理论  
基础之上他进一步探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  
概念合成概念合成又被称为合成空间理论简称  
为合成理论或概念整合”。 弗科尼亚等认为合成  
不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附加的东西相  
它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工具也就是说,  
跨域映射过程基于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  
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  
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  
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  
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  
6]  
我们生活在合成空间之中因此概念合成这一  
过程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  
是人类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  
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1]68  
关系之上的”  
意象图示把人体看成客观物体,  
把人体对自身身体的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映  
射到抽象的认知领域从而产生隐喻。 “远古人类  
一种典型的思维特征就是身体化活动体认’,  
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结概念化与语言的  
14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  
11]  
一种普遍而又突出的认知过程概念隐喻理论对隐  
喻的分析只涉及两个概念空间源域和目的域之  
间的映射而合成理论使用的是一个四空间模  
”。 这四个空间包括两个输入 空间一个类  
空间(generic space) 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ing  
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王寅和李弘把隐喻能力  
定义为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域概念类比联  
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  
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  
12]  
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从  
各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隐喻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识  
自如使用和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7]149-155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相当于概念隐喻理  
论中的源域和目的域它们中的对应成分存在部分  
映射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相似的结构与组织类  
属空间对两输入空间进行映射纳入了适用于两个  
输入空间的基本结构框架反映了输入空间所共有  
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内容。  
合成空间则是一个用于承载概念合成的产品的  
空间即从两个输入空间得到的材料在此空间相互  
作用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方式并借助背景框  
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构建隐喻意义故该空间又称为输出”  
空间层创结构是合成空间里的重要内容它并不  
直接来源于输入空间而是认知主体对投射的对象  
经过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而在大脑中形成的层创内  
合成空间中产生出来的推理论点和观念还可  
映射回其它空间中去实现向任意一个心理空间的  
推理迁移以此来修正和补充原来的输入空间并改  
变对相关情况和事件的看法合成空间建立在心理  
空间的基础上它在哲学上区别于以往的成分分析  
和组合它经常包括现实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成  
因此在合成空间中可以解释一些两空间映射中  
看不到或解释不清的现象是实时隐喻的意义构建  
学习外语是为了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外语教学  
就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1971海  
姆斯(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 交际能力  
包括形式是否可能实际是否可行运用是否得体和  
可接受性有效交际与隐喻能力休戚相关隐喻能  
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语言学家和外语教  
育研究者所认识巴克曼(Bachman)把比喻处理作  
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置入到语言能力的结构框  
架之中为此巴克曼解释说:“特定文化赋予特定  
事件地点机构或人以扩展性意义无论何时只  
要语言使用中涉及这些意义对它们的了解就是必  
要的同样解释比喻性语言所涉及的远非是指称  
13]97-98  
意义的知识。”  
丹尼斯指出外语学习者所  
产生的语篇从形式上或交际性方面都无可挑剔但  
让人听起来总不那么自然他认为这一现象已超越  
14]493  
了语言范畴而只能从认知领域予以理解  
在  
他看来外语学习者一般能达到极高的言语流利程  
但缺乏以目标语的概念图式进行思维的能力或  
者说外语学习者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但却仍  
然以其母语的概念结构思维利托莫发现隐喻往  
往是外国学生听课的一大障碍因为他们缺乏及时  
8]34  
过程中的重要认知活动中心  
这一理论使人们  
15]  
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剖析那些在概念隐喻理论框  
架里根本无法看到的细微的推理和整合过程特别  
是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  
准确地理解老师所使用的隐喻的能力文秋芳  
在评价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口试存在的问题时说如  
果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  
学生的二语能力可能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  
隐喻能力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隐喻能力最早由坡利欧(Pollio) 和史密斯  
Smith)提出而丹尼斯(Danesi)首次将这一概念引  
16]  
显的进步” 。 既然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已经  
表明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而认知方式决定  
语言表达方式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言学习者  
的目标语的隐喻能力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  
诠释和创造隐喻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形成掌握目标  
语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语言能力隐喻能  
力的培养也就必然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9]269-283  
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丹尼斯认为隐  
喻能力指的是讲话和写作过程中辨认和使用新隐喻  
的能力隐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语境适合性和操  
作策略前者指对目标语中隐喻概念所包含的心理  
影像的识别能力后者指在交际中正确使用概念图  
10]  
式的能力利托莫(Littlemore)指出隐喻能力是  
一种松散类推和发散性思维的心理过程隐喻类推  
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发散思维想象找出  
4.外语教学隐喻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的对象一般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其母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或者说已经习得了其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而  
他所要学习的目标语的认知机制与此一定有着诸多  
差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差异并跨越这种差异,  
也就是说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便成为外语教  
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械记忆变为意义联想记忆这一学习过程不仅提高  
了词汇的学习效率而且渐渐地提高了学生对隐喻  
的理性认识和敏感性长此以往学习者的隐喻能力  
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4.3ꢀ 隐喻能力培养与文化学习  
.1ꢀ 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言  
语交流具有文化的约束性质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  
离不开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所以学习语言  
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过程传统外  
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了解外国文  
化知识如讲授某些社交礼仪或宗教图腾等方面的  
知识这种方法缺乏对深层文化的挖掘如社会价值  
道德观则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该文化不能让  
他们达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胡文  
仲指出:“要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更不用  
说接受或获得却是极为困难的一个人在另一种  
文化中生活很长的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  
但是仍然可能不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  
龚玉苗认为隐喻意识指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  
17]  
能增强了的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马克伦南  
Maclennan)强调学习者的隐喻意识认为如果让  
英语学习者明白语言扩展和认知发展等隐喻在学习  
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学习者便可以将之用来辨认理  
18]  
解语法和词汇中的隐喻模式” 。 通过实验证明,  
了解目的语概念隐喻的学习者在对隐喻的理解上明  
19]  
显优于不了解目的语概念的学习者就形式而  
语言学习者在隐喻形式方面应认识到隐喻是语  
言必然的一部分语义冲突偏离和语境冲突是隐  
喻产生的基本条件隐喻不仅有常见的名词性隐喻  
句法结构还有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和介词性  
句法结构在功能方面语言学习者要明白隐喻不  
仅仅起修饰作用还具有构成词汇句子语篇的语  
言学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文化的一个有力工具,  
是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  
要手段。  
21]168  
”  
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弥补传统文化教学中  
所存在的不足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  
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因此通过隐喻进行文化  
学习能引导学生掌握目标语的认知机制与其母语的  
不同并透过这种不同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或人  
类经验换言之将文化当作一种认知机制来教学,  
我们就能在培养其隐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以此  
机制为依据预知该文化的语言中所有潜在的表达方  
隐喻正如浮在水面的冰山的一角透过它们可  
以探测到整个文化的概念体系包括社会价值观人  
生观思维模式等以美国文化为例诸如大熔  
”、“美国梦”、“沙拉碗等隐喻词都是了解美国文  
化历史和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关键。  
.2ꢀ 隐喻能力培养与词汇学习  
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基石是听译各  
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词汇的学习和记  
忆是英语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隐喻作为认  
知工具在词义以理据的方式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拉扎(Lazar)认为辨认和使用单词的隐喻性  
延伸义的能力是英语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  
20]  
技巧” 。 多义词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  
本的是中心义项其它义项正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  
喻性映射发展而产生:teeth 的中心义项通过隐  
喻的认知功能可以用来指形状像牙齿的其它物体。  
人们常常通过隐喻思维借用现成的词语来表达新  
的概念这种借用就形成了许多隐喻或隐喻式的陈  
:thorn 喻不断使人烦劳的事情,gold 喻华丽  
或贵重之物把隐喻用于外语词汇的学习中使机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它揭示  
了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所以我们在外语教  
学中对隐喻的教授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  
修辞手段的层面上而必须充分运用当代认知隐喻  
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的内涵培养他们  
的隐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  
3]高航严辰松英语空间图式“Front⁃Back”的隐喻性扩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71.  
4]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11.  
5]Fauconnier, G. M. 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 Adele Goldberg.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6.  
6]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7]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8]Fauconnier, G.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9]Fauconnier, G. M. Turner. 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C]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Ed. Jean Pierre Koening.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8.  
10]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11]Littlemore, 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D].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London: Thames Valley  
University, 1998.  
12]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41.  
13]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 Danesi, 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C] /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 Ed. J.E. Alati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5]Littlemore, J. The Use of Metaphor in University Lectures and the Problems That it Causes for Overseas Students[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 6): 335⁃351.  
16]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6  
17]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18]Maclennan,C.H.G.. Metaphors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4, 32(1):105.  
19]Kovecses, Z & P. Szabo. Idioms: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17): 326⁃355.  
20]Lazar, G.. 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and students’ vocabulary[J]. ELT Journal, 1996, 50(1):44.  
2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Cognitive Metaphor and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WANG Rong,ZHANG Li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4,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ies, metaphor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  
n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ntal facility and cognitive instrumen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Blending Theory are of the strongest interpretability in expounding metaphor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Based on an introduction of two theories, we can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meta⁃  
phorical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ways through which the competence is cultivat⁃  
ed.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blending theory;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责任编辑张思武]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