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 卷第6 期
2007 年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6
November,2007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的
缺损与构建
康ꢀ 胜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
ꢀ 摘要: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合理性问题,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建设
效益,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完善。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能否为个人和单位的合理谋利行为提供
道德辩护,取决于其本身的合理性。 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首先要明晰其伦理价值观、伦理精神和伦理品
质。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6⁃0093⁃05
ꢀ
ꢀ
当我国改革向经济、社会、政治以及伦理文化
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的综合改革发展的时候,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整体道
德评价正在被对市场中的道德秩序与行为规范的关
心所取代。 转型中社会传统的“伦理资源”在长期
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中消耗殆尽,道德宣传成为企
业与个人的“包装”,社会公正与秩序在公众眼中成
为伪装,人们一方面主张毫不宽容的个人道德完善,
另一方面却以彻底的投机精神看待市场交易活动,
对契约缺乏尊重。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样存在着
这种体制转型中的市场行为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 新市场,新伦理
以人才作为特殊商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较
之普通商品市场有特殊的供求关系。 第一,市场供
求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同。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具有
季节性强、初次就业的一次性量大等特点。 当普通
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可以削减供给,供不应求时可
以迅速增加供给。 而人才的供给则具有刚性,供大
于求时无法减少供给,供不应求时也很难增加供给。
从2001 年到2006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7 万增
长到了413 万。 在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是买方市场。 第二,供求关
系的调节因素不同。 普通商品的供求主要是通过价
格调节,但调节人才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主要是
工资水平。 工资具有刚性,当人才供不应求时工资
就会上涨,供大于求时不是出现工资的下降,而是出
现失业。 人才的供求还受到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发
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才与其消费者之间
的关系不同。 普通商品卖给消费者后,购买者即对
该商品拥有所有权和任意处置权,人才出卖的只是
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必须建
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
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市场导向、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机制已基本建立,
市场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并发挥着基础性、主导性作
用。 但是,作为道德嬗变时期新兴的人才市场,除了
市场自身的缺陷外,伦理规范建设仍是制约高校毕
收稿日期:2007⁃05⁃26
作者简介:康胜(1973—),男,四川三台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9
3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身的劳动,而不是其本人。 人才的主要消费者是
法人,法人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法人不拥
有对人才的所有权和任意处置权,对人才的管理必
须受到法律的约束。 人才还具有人的基本要求,即
有生存的权利、劳动的权利、获得尊重的权利以及发
展的权利。 第四,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决策多元化。
人才具有主客体统一的属性,就业活动往往联系着
家庭、亲友,受到学校、社会关系的影响,也可以根据
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和定位。
的能动作用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的缺损
市场伦理规范本身是否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以及
合理性的程度如何,直接关乎其为市场主体所信守
的程度。 这种合理性包括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
两个方面。 实质合理性指伦理规范内容的合道德
性,体现在正确的价值观。 形式合理性指伦理规范
从形式上而言应当体系完整和谐,能全面完成对市
场活动的道德调控。 就业市场活动的多主体性和特
殊性决定了市场伦理规范必须具有完整性的特点,
必须有利于市场主体做出善的行为选择,从层次上
讲应当包括伦理价值观、伦理精神、伦理品质等。 现
实中不乏市场主体面对不同的伦理规范而无所适从
的事实,这就要求市场伦理规范内部必须是和谐的、
相互协调的。 在我国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学界对
市场伦理规范的合理性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内容实质
合理性的研究,对市场伦理规范的形式合理性则重
视不够。 这一研究偏向导致市场伦理规范的结构性
缺陷,也必然制约市场伦理规范实质合理性的现实
转化,从而最终影响市场伦理建设的效益。
新市场呼唤新伦理。 回顾市场经济的发展史,
新兴市场在伦理规范上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第一,
由于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将市场行为与传统道德
动机剥离,对市场活动有根本意义的观念前提尚未
确立,道德的要求和市场主体活动之间存在鸿沟。
第二,机械地引入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转型后形成
的伦理观念,试图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传统的观念,往
往缺乏公众接受的思想基础,公众会普遍地丧失道
德感,不仅不相信他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熟悉的
道德信条,而且会歪曲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原
则。 道德要求的普遍“伪化”与公众伦理精神的普
遍“溃退”同时出现。 第三,被移植的观念在完全不
同的制度环境中,性质发生变化:使用这些观念的目
的不再是为了矫正基于个人选择的市场行为的结果
的不公正性,而是为了防御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是为
了约束个人合理动机的结果,而是为了论证个人动
机的不合理,甚至在根本上压制和取消个人的经济
动机。 第四,市场伦理处于社会道德上层建筑的最
底层,必须获得来自上层的理论论证。 由于中国现
代意义上的经济伦理未充分发展,当碰到经济伦理
问题时,人们往往或者按常规办或者借用其它领域
伦理,能够沿袭的或者是人伦观念,或者是政治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的缺损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期待与市场主体行为错位。 伦理学
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优良道德首先体现为符合
[
3]10
社会的价值期待
。 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市场,高
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一些现象有悖伦理,与社会
的价值期待背道而驰。 在市场活动中,商品交换法
则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互助、奉献精神减
弱,投机、利己主义成为许多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准
则。 一些企业错误理解“市场导向”的含义,以为在
买方市场下,就可以随意抬高用人条件,实行性别、
生源地、身体条件等歧视政策。 在选聘过程中,奉行
缺乏伦理依据的规范和准则,并辅以明显有失公允
的惩罚性的保证。 用人单位在经营状况、工作环境、
薪资、发展机会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或打着招聘的
幌子进行炒作。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照顾关系户而搞
假招聘。 一些大学生为了把自己的推荐材料搞得更
有“份量”,在推荐表、简历、能力特长或获奖情况中
掺水;草率签约、轻易违约,为了达到毁约的目的,伪
造自己或家人的特殊情况证明。 个别高校为了使本
校的毕业生尽快找到理想职业,对学生的自荐材料
不认真审核,甚至为学生出具虚假证明。
[
1]176
点,用私德或政治伦理取代经济伦理
。
市场伦理是对市场缺陷的补足和修复,如何在
不影响市场效率的前提下解决市场伦理问题,是非
常必要也是很困难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
为,一切伦理关系、道德关系都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
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受人们物质文化
生活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变
化。 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
[
2]91
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 道德规
范有着它存在的客观性,但道德原则是人对道德规
范的自觉反映和提炼,没有这种自觉建构,人对市场
9
4
ꢀ
ꢀ
康ꢀ 胜ꢀ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的缺损与构建
第二,体系内部不协调,权益和责任不对等。 伦
“以现实经济活动性质与状况为主,以历史继承性
为补充”的主次关系。 简单地将传统的、理性化的
道德原则作为矫正市场主体行为的伦理原则,其实
现的可能性将锐减。 就业市场中,传统“精英化”的
择业观与“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发生错位,造成“有
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矛盾现象并存。 学而优
则仕,以官本位为轴心的传统价值使进入公务员系
统或者事业单位成为大学生的首选。 传统文化中重
视人际关系的思想使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
代代延续,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过分依赖社会资本而
使市场的公开透明性明显减弱。 道德理想与经济生
活现实的脱节,使得伦理道德宣传对市场主体行为
失去约束作用,各种不同伦理原则的彼此不衔接甚
至缺失,而不得不借助于政治的手段强制推行超越
个人利益动机的道德理想。
[
4]2
理的要求具有普遍性、双向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
强调市场的标准过多,强调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降
低择业期望过多,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应尽的责
任,对用人单位的约束几乎没有或形同虚设。 过分
强调实践经历,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残缺不全。 用人
单位进校的时间不断提前,学校和毕业生疲于应付
又不敢拒绝。 一些用人单位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对
毕业生提出非分的要求,毕业生面对挑剔和暗箱操
作不敢怒也不敢言。 对市场各方合法权益的保障无
明晰规定,道德与法律的缺位使保护公平竞争的手
段不落实。 对协议书的签订、违约的制裁、纠纷的仲
裁等无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具体,对失信惩罚不严,守
信受益不公。 强制性的规范没有以对市场主体权利
的认可为基础,也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失灵。
第三,市场分割导致伦理规范为市场主体所信
守的程度降低。 转轨中的中国在城乡之间、地区之
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构成的
人才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 这种分割更
多的不是体现为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分
割———人才市场由于既有制度的差异被划分为主要
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并随之产生“分割性
收益”。 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人才,有可能获
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这种收益以货币收入
或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存在。 因
此,毕业生就业表现出高度一致的东部沿海倾向、大
城市倾向和大企业倾向。 如果暂时不能在主要劳动
力市场找到合适岗位,理性的大学生也不愿意进入
次要劳动力市场。 因为他们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的履历会向未来的用人单位传递一种缺乏实力的信
息。 因此,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一定数的职
位空缺时,很多大学生宁肯选择在主要劳动力市场
自愿性失业。 市场分割还导致信息封闭,毕业生找
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
生。 学校之间相互封锁就业信息,各学校毕业生之
间相互贬低。 毕业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教育部门、
劳动部门都在办,省、市、高校都在办,使毕业生和用
人单位疲于赶场,增加成本且效果不佳。 引导毕业
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政策措施实施效果也不理
想。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的构建
黑格尔说:“道德的东西不能自为地实存,而必
[
5]162
须以伦理的东西为其承担者和基础。”
市场伦理
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达到理想的状态,其发展要遵
循客观的发展逻辑和演进规律。 如果说内容的缺损
和结构性的缺损是规律的体现的话,明晰就业市场
的伦理价值观、伦理精神和伦理品质更是把握规律
的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人
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对象世界存在和发展的
基本意义的根本观点。 一个人如何看待善恶、义利、
个人与社会,往往是由其价值观所决定的。 价值观
对于市场伦理的建构起着统合作用,价值取向的分
野使得市场走向出现分异。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过程中,居主流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
义,伦理道德关怀缺损,社会呈畸形病态,本真的人
被扭曲。 近代以来的哲学把人看作是人类一切活动
之根本,看作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
是当代伦理学的根本理念和原则,但它并非贯彻到
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次。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
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
[
6]18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
属性,既表明道德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为人的价值
实现指明了现实的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
价值选择,只能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要
从人的利益出发,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生的重要旅程,也是社
第四,理想与现实错位、传统与现代断层。 伦理
建构的现实性、客观性意味着不可颠倒时间坐标上
9
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
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定比例失业
的存在有助于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但不能将失
业问题等同于普通商品的过剩来对待。 对于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高校毕业生是高层次
的专业人才,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高校毕业生就业
应当体现出一种社会价值、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
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失业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
社会问题,必要的时候宁可牺牲一定的效率。 大学
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必
须归还“学生本位”的发展趋向和“以人为本”的价
值取向,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 用人单位
也不能坐享丰厚的人力资源,不光要使用人,更要构
建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工作环境。
要搞好就业指导(分析就业形势、解释就业政策、指
点就业技巧、预测就业前景),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培养学生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充满人间真情的伦理
关怀品格和素质。 用人单位要努力通过吸纳人才、
使用人才的竞争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各方要通过合
作形成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
系。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对自身行为及其目的的明确
概念、正当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自觉意识。 恩格斯
说过:“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
[
7]545
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
市场经
济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合乎并服从于人类生活目的性
追求的经济理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先进而有效
的现代经济模式,通过自由竞争的经济活动机制、理
性规范和秩序、最优化或最大值的经济目标模式等
内在动力作用,催生和促进了现代经济人的理性观
念、市场规范化的经济理性秩序和具有革命性意义
的科学理性精神,它们共同构成和体现了市场经济
所内含的理性精神,也是市场经济在人类现代社会
文明进程中获得其现实合理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
这种现实合理性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不仅是高效的,
(
二)创业、竞争、理性的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
集中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道德理想风范,展
示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势,激励人们为一定历史发展
目标进取奋斗。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利益机
制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的道德
合理性赋予创业者追求利益和财富的正当性,培植
了人们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 当然创业精神也是
市场经济功能、效率得以充分发挥的伦理支撑,但如
果仅仅出于功利追求而产生的创业热情则可能诱发
出人性中邪恶的一面,放大市场经济的负面价值效
应,造成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和市场效率的损失。 所
以必须使人们自身建立一种信念,把获得利益的行
为与符合社会道德发展趋势的精神价值连结起来,
产生出自内心的道德激励与道德约束。 高校应开展
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技能培养、创业政策指导、创业
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自主发展”的
观念,利用创业精神强大的伦理动力,激发学生为振
兴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而建功立业、艰苦奋斗。
市场经济体制最大优点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
胜劣汰,激活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达到效率的最大
化。 竞争的伦理意义在于有利于建立大学生之间良
好的伦理关系,有利于造就就业市场良好的伦理环
境。 这里所提倡和肯定的竞争是开放、正当、诚实、
文明的竞争,这里所确保的优胜,是智能、体能、德能
等综合素质的优胜。 为此,高校必须坚持科学的发
展观,加强市场行情预测,利用就业反馈,调整办学
方向和办学思路,积极辩证地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
8]22
也是合乎人类理性的”
。 市场主体必须具有理
性地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通过理性判
断、理性决策、理性行动,使自身既能产生最大的经
济效益,又能合乎于市场的理性化与规则要求。 这
种理性体现为道德理性,就是市场主体对合乎道德、
正义、善良、公理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
值追求, 体现着人类主体“ 合目的性” 的价值理
[
9]68
性
。 在我国初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市场各
方都需要理性精神的看护。 要大力宣传现代就业意
识,破除人们对某些行业的过度崇尚和对另一些行
业的鄙视,破除人们内心深处的所有制歧视;大力宣
传就业多元化的意义,鼓励优秀人才到传统行业和
民营企业施展才华。 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吸引政策,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就
业;用人单位从人职匹配的基点出发制定理性的选
才标准。
(三)诚信、责任、公平的伦理品质。 伦理品质
是市场经济最直接的伦理基础,是人们处理个人与
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在道德行为整体中
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按照亚里斯
多德的观点,个体伦理品质可以分为善待自我的品
9
6
ꢀ
ꢀ
康ꢀ 胜ꢀ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的缺损与构建
德和善待他人的品德,前者如智慧、坚毅等,后者如
诚实、责任、公正等。
严格的划分,强调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
统一性和对等性,尤其要强调树立责任意识,并切实
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
主体在就业活动中对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和他人
自觉承担应尽的道德责任,不搞不平等竞争,通过自
身的努力,实现正当利益。 二是市场主体必须对自
身行为的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主动承担责
任。 当自身行为给对方或第三方造成损失时,应及
时给予赔偿或补偿;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应主动接受
处罚,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诚信是从事市场主体长期获利的最可靠的精神
资源,也是市场发育并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最深
刻的精神资源。 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诚信是十分
重要的。 哈贝马斯主张通过建筑在“真实性、正确
性、真诚性” 三大有效性要求之上的话语共识的达
成来重建交往理性。 大学学习期间对非诚信现象的
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地接受,形成了大学生不诚信
的心理基础,高校对解决毕业生求职诚信缺失问题
应承担主体责任,从管理体制、教学体制、考试制度
方面进行改进,就业压力越大越应重视品德、诚信等
精神层面内容的教育。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
市场主体诚信缺失问题的社会基础,要努力推动整
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用完善而有效率的社会
信用体系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建立个人和用人
单位信誉档案,为解决诚信缺失问题营造良好的外
部环境。
公平就是就业市场应当为每一个市场主体提供
平等的机会。 公平是秩序之源,而秩序又是催生道
德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人”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
的依据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这种原则并不能保
证社会利益最大化。 制度是将自我利益转化为社会
利益的一个转化器,良好的制度将既能促进个人利
益最优,也能促进社会利益最优。 要利用现代网络
技术建立全国范围的就业信息平台,为供需双方提
供全面、准确、权威性的市场信息。 要规范就业市场
举办,解决市场条块分割、信息封闭的局面,建立统
一的专业性、区域性的就业大市场;完善市场机制,
明确入市的行为规范和供需双方的权力和义务。 要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在审照、贷款、税收诸方面
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对用人单位的资质与招聘信
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查,坚决制
止各种欺诈行为发生,切实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的合法权益。 要实行公开透明的招聘程序,杜绝暗
箱操作,增强毕业生对社会公正的信心。
作为主体德性的责任,主要是指道德责任。 道
德责任是以主体的意志自由为前提的道德选择的基
本属性。 选择和责任是不可分的,选择将人带进价
值冲突中,它使人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思考、权衡、
取舍,并在这种取舍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并对选择
所造成的后果负责。 因此,黑格尔说:“人的决心是
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
[
10]146
责任。”
人有选择行为的一定自由,因而就要对
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市场伦理规范必
须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与
参考文献:
[
[
[
[
[
[
[
[
[
[
1]廖晨白.伦理新观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3]王海明.伦理学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9]葛晨红.经济活动中的道德理性[J].伦理学研究,2002,(2).
1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
责任编辑:李大明]
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