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 卷第6 期
2007 年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6
November,2007
关于发展繁荣四川地方高校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
———以四川师范大学为重点
庾ꢀ 光ꢀ 蓉
(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成都610068)
ꢀ
ꢀ 摘要:四川地方高校社科研究力量分散,缺乏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且水平不高,能力不强。 如何加强社科研
究力量和方向的整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规律,以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为切入点,
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尽快形成地域性的研究中心,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环境,是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
究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6⁃0074⁃09
ꢀ
ꢀ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
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
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 在《中
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精神鼓舞下,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
社会科学若干意见》 指导下,四川地方高校乘势而
起,抢抓机遇,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
大任务来抓,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推出了许多繁荣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使四川地方高
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推进四
川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推进高等教育事
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将面临
新的机遇。 为了使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培养中青
年研究人才,本文结合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现状、存在问题,探讨如何从四川地方高校的条件
和特点出发,有意识地开拓与强化社会科学研究的
职能,推动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增强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力,以便准确定位,科学
决策。
一ꢀ 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四川省有30 所本科高校(其中5 所211 院校)、
1ꢁ 从社科研究队伍的壮大方面看,据统计,四
川地方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总人数已经从
2001 年的1365 人增加到2005 年的3702 人,增加了
37%;其中教授和副教授从640 人增加到1852 人,
增加了35%;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增加到166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增加到1765 人,与其
6
所专科学校、40 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省高校共
设置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业共92 种,办学布点589
个,形成了文、哲、史、政、经、法、教等门类齐全的哲
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体系。
(
一)成绩:“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取得跨
收稿日期:2007⁃06⁃10
作者简介:庾光蓉(1961—),女,湖南武冈人,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副研究员。
7
4
ꢀ
ꢀ
庾光蓉ꢀ 关于发展繁荣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重点
他高校相比,到2005 年底,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人员总数占四川高校总数5488 人的67.4%;其
中拥有教授、 副教授的分别占四川高校总数的
势的重点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
地的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目前,省教育厅在地方
高校设立了17 所重点研究基地和1 所省部共建的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基地所采取的“竞争入选、定
期评估、不合格淘汰、达标替补”的动态管理,以及
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基础上所推行的“机构
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既为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注入了研究活力,也极
大地推动了四川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
改革与发展。 这些重点研究基地运行以来,有效地
整合了所在学校的科研资源,作为地方高校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的特区,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
会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信息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
显著成绩。
6
0%,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分别占四川高校
总数的31.9%和52%,自身增长幅度非常显著。
ꢁ 从承担相关科研项目的能力上看,以不断发
2
展壮大的人才队伍作基础,四川地方高校承担各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竞争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2005 年,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当年在研项目数已
经达到2848 项,占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当年在研
项目总数4582 项的62.2%。 其中,中央部委的基金
项目104 项,省市自治区政府的规划项目1044 项,
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3.6%和76.5%。
3
、研究项目数量的大幅增长,相应带来了研究
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2005 年全省地方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总投入5060 万元,占全省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总经费的39%,其中,中央政
府投入119 万元,地方政府投入352 万元,企事业单
位委托研究项目的经费573 万元。
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四川地方高校哲学社
会科学的研究实力正在稳步增强,已经发展成为一
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其研究队伍的规模和承担项
目的竞争能力基本上已经占据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的半壁江山。
4
ꢁ “十五”期间,四川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
(二)问题:四川地方高校由于上层次、上台阶、
上水平的需要,普遍重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并采取
了多种措施推进社科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毋庸讳言,在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中,还是出现一些贪多求全、急功近利、地域性不强
以及应用性较差的现象。 由于缺乏科学定位,也引
发了不少问题:四川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属重点高校
而言,科研整体实力存在较大差距,科研力量分散,
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薄弱,很难形成
稳定的、长期的研究方向,尤其缺乏承担国家、地方
重大项目的能力,且存在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
强、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等现象。
得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 据统计,“十五”期间地
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出版学术著作3423 部,发表
研究论文42891 篇;从2005 年的情况看,地方高校
共出版哲学社会科学著作354 部,发表哲学社会科
学论文6279 篇,成果应用(提交有关部门数) 121
项,它们分别占全省高校发表成果总数的48.6%、
[
1]
6
2.5%和36.2%
。
5
ꢁ 许多研究成果已经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据统计,在2001 年四川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成果就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第
九次省社科奖)28 项(其中二等奖7 项),占全省高
校相应获奖总数93 项中的30.1%;2003 年地方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就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励(第十次省社科奖)33 项(其中二等奖
1ꢁ 缺乏社科研究发展的整体规划。 一些高校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和目标导向不太明确,缺乏社会
科学研究发展的整体规划,重点研究方向不明确,研
究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表现出较大的随意
性。
7
项),占全省高校相应获奖总数118 项中的28%;
在2005 年四川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
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第十一次省
社科奖)44 项(其中一等奖1 项,二等奖7 项),占全
2ꢁ 社会科学研究的低效益,难以调动研究人员
的热情和积极性。 由于地方高校的教师待遇偏低,
加之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或激励机制,他们撰写学
术论文的积极性不高,发表难度大,且收益小,使得
科研成为软任务。 某些单位的优厚待遇加速了地方
高校人才外流,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研究。
[
2]
省高校相应获奖总数120 项中的36.7%
。
6
ꢁ “十五”期间,各地方院校打破院系和学科的
界限,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优势研究力量,凝
练特色研究方向,相继重组和建立了一批有学术优
7
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 科研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四川地方高校
6ꢁ 缺乏对外交流的意识,导致研究长期处于相
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展。 四川地方高校由于财政紧
缺,社科研究经费不足已经是多年来困扰社科研究
工作者的瓶颈问题,这给社科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
参加学术会议、购置必要的设备和图书资料乃至学
术著作的出版带来困难。 由于研究经费的短缺,使
得许多社科研究者无法走出去,只能在图书堆里做
文章,最终导致研究成果或水平不高,或重复研究,
没有创新,成果也无法推广。
对封闭的状态。 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社
科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少,内部学
术探讨和交流活动也较少;多年难得举办一次国内
学术研讨会,也很难邀请到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更少
有机会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 缺乏国内外知名的学
术带头人,形成不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科
研特色。 一些地方高校缺乏的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意
识,更主要的是缺乏科研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组织
能力,从而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 图书资料普遍匮乏、陈旧,因此对学科发展
的前沿动态掌握了解不够及时、不够系统、不够充
分,研究起点、研究水平较低。
4
ꢁ 出现急功近利倾向。 从教学、科研人员的自
身因素看,有些教学、科研人员缺乏献身科学的精
神,只是由于受职称评定等指挥棒和考核等引导,表
现为有些研究人员从事社科研究不是为了兴趣与追
求,只是为了满足职称评审的条件和完成工作量,带
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很少在自身长远的研究方
向上动脑筋,也不太关心学校长远的发展。 由于科
研手段落后、科研条件不完善、体制等缘故,四川地
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者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较少,所
以知识结构和研究思维较为单一,这对于高水平的
科学研究而言显然是不够的。 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
经验看,由于对研究的基本方法缺乏积累和经验,一
些科研人员功利趋势较严重,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
科研方向。
二ꢀ 关于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性思
考
根据以上所列成绩与不足,四川地方高校应该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社会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及科学定位,认真、科学地分析自
身的实际,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进一步改善各方面的
条件,有意识培养社科研究人才,提高我省地方高校
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一)四川地方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特色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成败的重要前提。 四川地
方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其现状,提升社会科学研究
水平,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具有特色意识,
以特色培育为社科发展的突破口,增强社科研究的
竞争力,依靠科研特色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提升
社科的层次。 科研特色本身所追求的就是个性化的
特征,因此特色的培育首先在于科研方向的独特性、
稳定性、发展性和前沿性。 四川地方高校的社会科
学研究能否合理、准确、科学地定位,对其研究有着
重要的影响,这关系到科研特色的培育、资源的合理
配置,也关系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乃至四川地方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应找准自己位置,根据
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的历史、学科特
点、办学条件等进行科学定位,找准目标,体现不同
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承担不同的任务,做出不
同的贡献。 所以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科学研
究的形式都要因地(区域)、因时(时期)而异,用科
学发展观来分析本校研究特色。
5
ꢁ 缺乏科研合作,缺乏开放式协作的传统和号
召力。 在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时,仍习惯于单兵作战,
缺乏跨校、跨系统的团队意识;从科研过程看,许多
科研人员在承担科研任务后,既不善于利用其他单
位先进的网络设备进行研究,也不善于在研究过程
中根据需要补充力量,缺乏一种有效的群体合力。
在争取横向课题时,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不善于与
企业界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机制。 从整体科研队伍
看,缺乏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形不成科学研
究的核心,就会失去形成合力的基础,导致科学研究
的离散化。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看,跨专业的研究有
难度,从而导致各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仅仅依靠自
身的优势进行研究。 从专业内部的角度看,即使是
科研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科研骨干,由于专业方向
划分过细,相同专业也很难在同一科研方向上共同
研究,以至难以在专业内部形成稳定的科研力量。
从科研管理的角度看,缺乏科研队伍合理整合的制
度、措施和优良传统,这也是造成科研队伍分散的重
要因素。
1ꢁ 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是一个有多重涵义的概念。 从体制
7
6
ꢀ
ꢀ
庾光蓉ꢀ 关于发展繁荣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重点
结构上讲,它是由地方政府投资举办并实施管理的
大学;其在科类与形式结构上,是以文理基础学科群
为骨干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在层次结构上,主要担负
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
研究生。 地方高校虽以本科教育为主,但仍要强调
与强化其科研职能。 地方高校综合与多学科交叉的
优势是孕育科研成果的良好基础。 在科学技术突飞
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当今时代,不从事科学研
究的教师,很难是大学里称职的教师。 四川地方高
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本科、硕士与博士培养专
业群,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
要的作用。
的不同决定的,所以其研究具有不同的定位和风格。
在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过程中,构成了
高校科研方式上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各高校的
科研特色。 科学研究的服务面向,即给自己科学研
究的准确定位。 科研特色和科研定位的关系是实施
策略和实施前提的关系,科研特色是在科研理念的
指导下形成的,是科研理念的实践模式。
(二)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四川地方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四川高校中占
有半壁江山,具有任务的多重性、队伍的多层性、方
向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和物质条件的不足等特
点。 培育研究特色是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的
根本出路,也是其学术水平、办学特色、办学层次提
升和学科特色培育的根本保证。 四川地方高校在社
科研究方面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这些不
同特点,找出其社科研究的发展新思路。
办学特色是指地方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
较持久的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
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
线,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
持久性。
四川地方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只有扎根地
方沃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善于发挥区
位优势,注重形成区域性特征,与区域特色资源的开
发和区域市场经济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区域特
色鲜明的科研特色,地域性理所应当成为四川地方
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导向和重要内容。 社科研究人
员把科研目标定位于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
求相结合的方向上,以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
的支持。 从四川地方高校科研项目来源的渠道看,
其纵向课题主要来源于四川地方政府各部门,横向
课题大多以与四川的企业合作为主,社会需要是社
会科学研究的不竭源泉。 地方性的社会科学研究,
应围绕地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研究,
应注意选择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中具有重要价值,且有可能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的项目作为科研方向,因此四川地方高校的
社科研究内容具有地域性、发展的目标定位上更具
现实性的特点。
2
ꢁ 科学研究特色
科研特色是科学研究中一种点上的重大突破,
从而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或是具有独特地域特色
的科研表现形式;或是具有鲜明特点的科研运作方
式。 按照科研的范围划分,科研特色包括学术特色
(
学术声誉、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应用与
开发的特色和运作机制的特色(科研管理的方法、
政策调控、管理创新);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科研特
色包括基础研究特色、应用基础研究特色和应用技
术特色;按科学研究的功能划分,科研特色包括传统
特色、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 科研特色具有独特性、
创造性、持久性、稳定性、发展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是一所高校科学研究优势力量的集中表现。 科学研
究的个性特征,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科研
风格。 科研特色是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
的基础和条件,纵观科研发展之趋势,确定自己的科
研目标及定位、科研层次、科研模式和风格、科研侧
重点和在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过程中,
构成了各高校的科研特色。 科研特色的形成是一种
长期的历史积淀,不仅要客观分析、总结过去成功的
经验,而且要着眼于未来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变化,还
要综合考虑区域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发展变
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和
社会进步服务的观念
随着各地“科教兴区” 战略的普遍推行和知识
经济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地方高校
是地方政府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高校,
其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拨款,地方政府和社会必然
[
3]
化的过程中使特色更加鲜明和突出
。
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是由四川地
方高校的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地理区位和历史传统
7
7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要求这类高校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对地
方高校来说,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社会服务付
出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赢得地方的支持。 因此地方
高校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
校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 四川地方高校应结合本地
区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的实际,着力解决四川地区
区域性、地方性有特定实际目标的问题,将社会科学
研究定位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结
合上,重点做好地域性、地方性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
究工作,在结合中求支持、求发展,求得科研生长点
和特色。 这是四川地方高校社科定位必须始终遵循
的根本原则,也是国内外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成功
现实。
校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大学,服务于地方的经济文化
发展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学校制定了以自觉地
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
发展新的增长点的工作思路。 如在注重民族教育和
基础教育研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
探索。 四川是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因此,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多
民族和谐发展,是促进四川和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
面。 作为师范大学,该校的教育研究已有40 多年历
史,我国教育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曾任第一任
教育系主任,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李安宅早年在藏族
聚居的康巴与安多地区深入考察多年,研究藏文化
与教育,其成果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校多
年一直关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倡导在民族地区
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又重视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打开视野、转变观念、关注应用,立足地方,为
地方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四川的广大农村地区教
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近年来,该校还依托
专业的研究机构与多学科教学的力量,在教育研究
方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
研究项目。 同时,调动其他学科的资源进行跨学科
研究,引入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
学科研究方法,以我国黄河源头与金沙江流域的藏、
汉、彝、羌、纳西、普米等民族地区为研究基地,其中
主要以藏文化区域为主,以众多不同文化背景中的
教育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其对象涉及到多元文化价
值认同与差异、教育之反贫困功能与途径、以及我国
学校教育对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建设功能的研究等,
形成了民族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特色。 如《文
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错位与抉择———论农
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四川农村教师生
存状态调查及分析》等成果先后获得了教育部第三
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
奖、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对全省教育的发展尤
其是民族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良性互动,加大四川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力度。
首先,要明确“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
的指导思想。
四川地方高校把社科研究定位于区域的社会、
文化、经济发展实际,为四川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这
是四川地方高校科研的基本职能,符合地方高校社
科研究的实际,也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
一,地方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研究对所处地域的
科学研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
在地方上处于领先地位或中心地位,能带动地方社
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其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要求所在地方高校的科研服务于地方,四川地方
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要时刻关注四川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中所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
导向,以提高四川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在为地方服
务的过程中增强四川高校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实力
进一步加大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培育的投入,促进科
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实现社科研究与区域经济建设
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找准各学科与四川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与进步相结合的层面和切入点。
要把服务四川乃至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
为四川地方高校的立足点,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质
量求发展、以实力求贡献,找准各学科与地方经济建
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层面和切入点,并
从中明确学科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在基础理论
研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要在重大现实问题的
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
囊团”的作用。 面向社会,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是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重要途
如四川师范大学在“十五”期间制定了“发扬传
统、服务地方”的工作思路,以传统优势学科为龙头
带动全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以服务于地方
经济文化需求,形成社会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该
7
8
ꢀ
ꢀ
庾光蓉ꢀ 关于发展繁荣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重点
径。 (1)政府与科研相结合:地方高校要了解政府
的需求,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服
务。 针对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如在成都市推进城乡
一体化过程中,四川师范大学谢元鲁教授提出的
高校依靠社会科学研究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依
靠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培育学科特色,其研究紧紧围
绕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确立发展思路和方向,来开展
社会科学研究,既是学科建设的主线,而且在发挥主
要作用。
“
由政府主导,结合成都特色历史文化,实行市场运
作,以文化提升经济”等可行性建议,已经被采纳实
施。 建议依托四川省花卉博览会建立以川西民居文
化、乡村园林文化及花卉文化为主体的综合性休闲
乡村旅游景点,现已成为国家4A 级乡村旅游景区,
创造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模式。 近日,谢教授被中央
有关部门授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
人”荣誉称号。 (2)社会与研究相结合:社会科学研
究创新源于社会、也要服务社会。 研究人员应直接
参与和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改革。 如近年来,四
川及周边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移
民问题。 对此,我校专门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
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整体薄弱的一个重
要因素,就是缺乏明确的、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的科研方向。 由于四川地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方
向普遍比较分散,各学科之间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
差异也较大,社科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尤
其缺乏高水平、学术造诣深、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无法形成社科研究的合力和学科群体,这也是地方
高校难以争取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重要原因。 因
此,要从学校科研的实际出发,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
优势、特色和所拥有的科研潜力,以及已取得的研究
成果和社会效应,把社科研究定位于经过扶持,能够
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特色明显的
科研方向。 这种定位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扩大现
有的科研优势,争取形成有竞争力的科研特色;二是
有利于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拓展新的、有发展前景
的科研方向。 所以,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的发展,
要重视与学科建设的结合,一方面通过研究提高学
科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依靠学科建设形成明确的
科研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科建设整合科研方向
和力量,培养学术带头人,形成研究梯队,组建科研
团队,形成学科群,提高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
力,能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四川地方高校社科研
究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通过它培育
社科研究优势与特色,把科研方向的选择与整合,科
研力量的合理配置,作为科研发展的首要任务,特别
要善于组织跨院系、跨学科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力量
的整合,形成学校的重点科研方向,围绕重点科研方
向凝聚一批科研骨干。
“
移民文化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当代水库移民研
究。 该研究所在三峡移民方面的选题,先后被列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务院三峡建委移民社会科学
研究项目。 目前,该所的阶段成果已汇编成册,提供
给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和省政府主管部门参阅,
受到政府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从总体上,基于四川地方高校在整个四川乃至
西部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为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服务是其根本。 这种定位既符合四川地方高校
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也符合四川经济发展、社会
进步的需求,二者具有相互依赖性。 只有从地方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出发,才会有自己的生存
与发展空间。 在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服务
过程中,四川地方高校既实现了自己的功能,体现了
自己的价值,也从社会中获取了资金,弥补经费的不
足,开拓了发展空间,又发挥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
能。
2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科研方向和科研力
量的结合
学科建设是一个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学科方向、
四川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从总体看不如部属大
学,但某些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优势还是比
较明显的,在这些优势或特色学科的科研方向选择
上应加强传统学科与学科发展前沿的结合。 传统学
科要善于从学科发展的前沿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新
的研究领域,善于在科学的空白地带勇于探索,善于
寻找新的突破口,就能在发展中形成优势和特色,走
出一条体现地方高校特色和水平的科研之路。 这
样,不仅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而且能带动
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建设,其
中学科梯队是基础,学科方向是关键,学科建设关系
到办学凝聚力的增强、影响力的扩大、办学质量和效
益的提高。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主导,学
科优势取决于科研特色,科研特色是学科发展的根
本,学科发展又会促进科研特色的培育。 四川地方
7
9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术梯队的重新构成,刺激学科结构的更新,同时可
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4.加强基地和团队建设,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可
持续发展
3
.重视基础研究,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重点研究基地代表学校的科研特色与学科优
势,应把争取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地
方部门和企业委托的重大研究课题,解决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教育和文化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方面作为其首要任务。 在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四
川地方高校努力探索和实行一系列新的运行机制、
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使创新基地的建设能突破原
有的学科界限,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增加科研活
动组织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激发创新基地的活力,
集成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力量,投入
相对集中,将有限的财力、人力投入到重点项目、重
点团队、重点基地中,着重解决社科研究工作中存在
的“学科单一、力量分散、投入不足、组织不力”等问
题,增强地方高校主动适应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需
要的能力。 如四川师范大学重点建设了教育部人文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
研究中心。 通过对基地的建设,搭建了跨学科的研
究平台,依托基地与多学科的力量,承担了多项国
家、部省级课题,成果如《杨升庵丛书》、《古蜀文
明》、《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古代的蜀国》、《巴蜀
文化系列丛书》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因此,学科
建设与学科基地建设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科水平,发
挥基地作用,又多出成果、上高水平。 巴蜀文化研究
中心按照“广泛联系,以流域带动地区,辐射西南”
的基地建设思路,广泛联系西南各地学术界,在各大
流域内(广安、雅安、茂县等地)建立“四川师范大学
巴蜀文化研究所”,以利深化巴蜀文化研究,拓展巴
蜀文化研究领域。 其辐射面达到渠江、嘉陵江流域、
川西高原、金沙江流域,岷江上游、大渡河、川西北等
地。 各研究所按照“共同投入,以科研项目加强联
合,以科研成果促进共同发展”为基本方针,开展科
研活动,促进地方高校建设,为四川省经济文化发展
服务。
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
础,凝聚着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
来的文化精华,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
度,既是一个民族、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
明基石,又是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
基础,即使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基础学科
的研究也是极其重视的。 基础研究是创造性的实践
活动,担负着探索历史长河中社会发展的规律,追求
新的发现、创立新的学说,同时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
使命。 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才
能提高学术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但基础研究的周期
长,它需要一批献身科学的人付出毕生精力,需要许
多代人努力积累。
四川师范大学长期关注多年形成的传统学科、
优势学科的发展,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中国
近现代史、古代汉语、古代文献等。 通过多年的关注
和支持,这些学科已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优势。 中
国古代文学由老一辈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
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等创立,学术积淀深
厚,是四川省首批重点学科,其辞赋学方向的研究在
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开拓者为汤炳正、魏炯若等老
一辈学者。 秉承深厚的学术传统,重基础、求真务
实,踏实做学问,中青年专家多年潜心辞赋学研究,
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辞赋研究群体。 在辞赋
源流研究,史论研究,基本典籍整理等三个方面有明
显特色。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九五”
规划重点项目、国务院“八五”规划项目与国家“十
五”规划项目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出版或发表
了《楚辞文心管窥》、《楚辞文化研究》、《楚辞文献学
史论考》、《汉楚辞学史》、《汉赋通论》等学术论著,
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魏晋南北朝唐文学文本研
究、出土文献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重要特色。 本研
究方向由老一辈学者屈守元、王仲镛等开创,他们的
成果《唐诗纪事校笺》、《韩愈全集校注》(均获教育
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著述在学
界获得好评。 这些传统学科几十年来不断吸收新鲜
血液,为成为优势学科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人
才,承继了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进而提升了
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四川地方高校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究能
力的学术团队和学术创新群体。 其社会科学研究应
在鼓励个人自由探索的同时,通过战略规划和组织
引导,着力培养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和谐、富有科研
攻关能力的学术创新团队。 科研团队是现代科研发
展的显著特点,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必
须依靠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 因此,科
8
0
ꢀ
ꢀ
庾光蓉ꢀ 关于发展繁荣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重点
研团队是一个跨学科的、以科研带头人为核心的、围
绕同一种科研目的的科研人员的集合,其目的在于
形成科学研究的合力,四川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综
合性学校多学科的优势。
学术研究贵在个性,个性就是要学术创新。 四
川地方高校应坚决贯彻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保障学术
自由,鼓励解放思想,提倡兼收并蓄,为每一个学者
探索真理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学术土壤。 要追求
学术的个性化,培育具有地域特点的学术个性,以地
域性的学术特征赢得科学研究的一流水平。 而学术
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不同学科的融合。 今天社会
科学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和学科细分,但也由此形
成了各种专业壁垒,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渗。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日益呈现出
“大量分化、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并向
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延伸。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
来越多,科研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
特点。 学科融合可以实现学科内容之间的交叉互
补,在两个或多个系统中寻找相融的“耦合点”,使
学科内容能在交叉与渗透中发展,优势与特色互补,
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产生与发展。 新学科一方面指
的是学术界新诞生的学科,也可指在学科交叉、渗透
研究中开辟的新的研究领域。 在研究内容的定位
上,应依托本学科新的增长点,强调跨学科、跨分支
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
和渗透。 在研究方法的定位上,既要有递进式的交
叉和渗透,又要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进行纵
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
总之,基地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构建新型
的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建立激发社会科学研究活力
的引导机制和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
性的调控机制,以及具有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
发展能力的运行机制。 用现代化的手段,通过提供
全方位信息服务,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开展高水平
创新研究、形成研究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目
标,顺应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潮流。
5
.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不断培育社会科学研
究的宽广眼界和国际视野
在创建高水平研究的进程中,学校的学术水平
和学术成果如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是一个不能回
避的问题。 全球化和区域性问题的出现使海内外合
作和交流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家已开
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像自然科
学研究一样,倡导一种开放的研究方式,积极加入国
际的交流和合作中,与各国人文社会科学家一起,关
注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探索
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确立人类新的
价值观、创建新的制度文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建立世界各民族文化并茂的文化生态共同体等
关系全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也只有在汲取全人类
的宝贵精神财富中,社会科学自身才会有大发展。
四川地方高校虽地处内陆,仍要进一步加强海内外
学术合作与交流。 建立全方位、宽渠道、多形式的对
外开放格局,积极促进海内外不同教育模式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和范围,提高学校在
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 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与境外
大学、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社会文化交往等各方面交
流,拓宽国际往来渠道。 四川师范大学专门设立
[
4]
科研新的领域。 开展跨学科研究,开辟新的研究
领域,地方高校并不完全处于劣势,科研特色培育要
从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着手,在学科的交叉地带
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它可能是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
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目前国际上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向是跨学科
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既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综合,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由此形成
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四川地方高校具有学科综合
性的优势,如何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了解与吸收世
界范围内进步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建立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如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了解与追求
最新的科学进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教学水
平;强化现有学科特点与优势,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学
科的开拓、创立与发展。 以更加宽容的态度鼓励学
术的探索,在学科的结合、交叉、渗透中,探索与寻找
可持续与协调发展的道路以及四川地方经济发展的
“
学术交流基金”,派中青年学者到国外或境外进行
学术交流,扩大海内外交流领域,寻求海外合作项
目;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论坛,了解国外研究的前沿动
态,提高学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学校在
一些水平领先的领域,建设成为国家、地区对外交流
的窗口。
6
.提倡学术研究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科间的交
叉融合
8
1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战略决策,有目标高质量地进行特色研究,全面提升
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实力。
能坐冷板凳,从而“出精品,创一流”,在这种思想指
导下,四川师范大学重视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
质量和档次,产生了一批精品之作。 如《楚辞文心
管窥》、《楚辞文献学史论考》、《〈唐诗纪事〉校笺》、
《韩愈全集校注》、《〈文选〉导读》、《口岸开放与社
会变革》、《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等,在学界获得了
好评。
7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
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加强成果延伸,推进精神产
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首先四川地方高校具有
自身的人文传统和人文资源,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
我们的社科研究面向市场,把人文知识和人文学科
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同时推动开发我国的文
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这将有助于产生经济效益,
同时也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
格,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其次,地方高校社科研究
内容的选择、科研课题的资助应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改革相结合,重视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向教学内
容的渗透、转化方面的研究。 社科研究成果转化在
地方高校还包括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要求地方高校
教师在学习研读最新科研论著、理解消化吸收的基
础上,将最新学术成果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
视做好最新知识的普及与转化工作,引导学生进入
目前,社会上的浮躁习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
侵蚀着高校的学术研究,一些科研人员忘记了学术
的根本价值,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
心炒作,有的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 这些
现象不但危害学术道德,甚至会败坏社会道德。 此
风的形成从根源上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学术科研
规范和评审机制;其二是个人学术品格。 高校在长
期的办学历史中,应形成朴实无华、潜心向学的良好
学风,养成浓厚深沉的学术积淀,因此,我们要继承
和发扬老一辈学者搞学术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学
术腐败。 四川师范大学在2006 年参照教育部《关于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四川师范
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就科研行为规范,违规人员处
理作了具体规定,学校专门为文科研究生开了《学
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选修课。 倡导学术自律,严
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反对假冒伪劣学术,还象牙塔
以圣洁坦荡的本色。 这种敬业的学术态度、良好的
学术道德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将为社科研究的
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空间。
[
5]
学科前沿。 正如哈佛校长所指出的,“在任何杰出
的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最优秀的研
究和学术工作中获得的、在最佳学术期刊和最优秀
专著中发表的重要思想和发现,是教学内容和方法
[
6]
的源泉”
。
8
.提倡精品意识,营造良好学风
四川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强调精品意
识。 目前学术界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低水平重复研
究,只有数量的泛滥而没有质量的提升,只有表象的
虚假繁荣而没有原创性成果,是一种典型的学术泡
沫。 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基础科学和人才的储备,
只有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很难研究出真正具有
原创性的成果。 要特别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
具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
尽管四川地方高校有其相对不足的地方,时代
赋予我们的任务又如此繁重,形势对我们的挑战又
如此严峻。 但我们相信,在“十一五” 期间,四川地
方高校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坚持自身特色,提高
研究水平,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做
出更大的贡献,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
[
[
[
[
[
1]2001—2005 年四川省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M].内部资料.
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资料汇编[M].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编印,内部资料.
3]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特色的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39.
4]崔钢.一般地方高校科研定位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5,(8):89.
5]杨忠泰.“大科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一般地方高校的科研定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97.
6]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9.
[
责任编辑:李大明]
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