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4  
July,2006  
社会信任结构  
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勤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成都610068)  
摘要社会信任结构的基本构架依托社会组织体系形成是一个有着众多子系统和分层结构的大体系 调查  
发现当今社会正面临全面的信用及信任危机社会变迁带来的暂时制度缺陷社会转型期呈现的多元价值市场  
经济形成的非诚信空间等因素均与信用缺失有关个人利益受损个人情感受伤个人人格因素均可能导致民众的  
非信任心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必须坚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各部  
门通力合作的原则。  
关键词信任结构信用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4⁃0045⁃08  
信用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良性发展  
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构成了今天的人类社会而  
社会又是由各种人群构成的组织体系是一个由众  
多具有特定社会职能和社会目标的组织机构联结而  
成的大系统就其实质而论社会信任则是通过组  
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以及各组织体系  
中上下各分层结构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社  
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中因一方讲求信用信守承  
诺而形成的另一方对其的信任态度在这种信任态  
度中既涵盖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因一方忠实地履  
行了承诺而形成的极高个人信用又涵盖着这种高  
信用带给另一方的对其的信任情感这种信用和信  
任有时可能是双向的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均信守  
了对对方的承诺并由此而获得了对方的信任),有  
时则有可能是单向的即一方信守了对对方的承  
从而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并使自己有了信用)。  
究竟这种信用和信任关系是呈双向发展还是呈单向  
的必要前提任何一个社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都  
必须以讲求信用为基础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  
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必须讲求信用信守承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有利于发展  
的社会环境。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社会变  
社会的同质性逐渐减弱异质性不断增强一方  
社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许多规范又来不及建  
因而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组织及组织中个  
人的行为失范并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缺失社  
会信用缺失必然会降低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  
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从而引发整  
个社会的信用危机。  
社会信任结构的基本构架  
社会是人类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各种错  
收稿日期2006⁃01⁃21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4 年重点研究项目本文作者为项目主研人员。  
作者简介邹勤(1976—),重庆人硕士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4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展之势则应根据双方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双方互  
动交往的性质来决定。  
2ꢁ 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建立在人们经济关系  
的基础之上的是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任务的社会组  
其中包括生产组织交通运输组织金融组织商  
业服务组织等等。  
如前所述社会是一个大组织体系在这个大组  
织体系中不仅涵盖着各种分层结构而且还涵盖着  
众多功能不同的子系统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无论  
是各分层体系间的社会互动还是子系统间的社会  
互动均有可能产生一定的互动结果并由此而涉及  
互动双方间的信用及信任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来  
分层结构和子系统内部所有个体成员的互动及  
互动结果同样也会在互动的个体间形成信用与信  
任关系。  
3ꢁ 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指广义的文化机构其  
中大致包括科研组织教育组织各种狭义的文化组  
医疗卫生组织等等。  
无论是政治组织经济组织还是文化组织都  
有着极为复杂的内部结构和众多的子系统而且,  
在所有组织体系内部还有着极为严格的权威分层。  
从纵向上看这种权威分层不仅彰显着处于不同分  
层结构中成员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同时也涵盖着  
不同分层结构的内部分工一般说来组织内部的  
分层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决策层中  
层管理层下层执行层从横向上看在各分层结构  
还有众多并列的子系统各子系统既要各司其  
各负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由此可见所谓中国社会信任结构的基本构架,  
事实上是依托社会组织体系形成的组织系统与组织  
系统之间组织系统内部各分层结构之间各分层结  
构内部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所有个人之间经  
由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形成的信用关系与信任关系  
1]8—19  
的基本构架  
社会学组织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社会组织是执行特定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社会目标  
的相对独立的群体。  
事实上当今中国社会信任结构的基本构架大  
致由三类系统即政治组织系统经济组织系统文  
化组织系统和三个层面即高层决策层中层管理  
下层执行层上的信任板块构建而成由于在  
各系统和各分层结构内部所有个人均在进行着频  
繁的社会互动因此社会信任问题还涵盖了个体层  
面上的所有信任因素。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T.Parsons) 的观  
依据其功能目标现代的社会组织大致可以  
分为三类即生产组织整合组织和政治组织所谓  
生产组织是指以夺取某种经济目标为目的具有研  
开发生产经营服务等职能的组织机构所谓  
整合组织是指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和谐为目标具  
有沟通协调整合职能的组织机构所谓政治组织,  
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政治组  
织是指具有一定政治目标能够履行某种政治职能  
的组织机构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政治组织则指社会  
上层权力机构通常是政府权力部门的代名词这  
些部门以保证政府顺利施政为目标具有规范制定、  
规范实施的社会职能。  
毫无疑问社会信任问题涉及面极宽它既牵涉  
到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又  
涉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完全可以肯定社  
会信任问题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由于信任关系和  
信任问题是在交往双方的互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交往互动形式就会产  
生多少信任信用关系并涉及多少信任信用问题。  
社会信用和信任现状  
当今社会学组织心理学的观点则认为既然社  
会组织是在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  
社会组织的划分则应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  
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为  
依据因而当今的社会组织也应该被划分为以下类  
。  
毫无疑问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  
个人以及上下分层结构中各子系统的社会互动中形  
成的信任与信用关系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在  
互动过程中只有一方遵守行为规范信守承诺才  
会赢得另一方的信任而且只有在后者对前者产  
生信任感的前提下前者的信用才可能得以建立。  
假如一方不遵守规范不信守承诺那么另一方则  
不可能对其产生信任感而且如果前者不能获得  
后者的信任前者自身的信用也就无法建立不仅  
如此一旦前者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有了非诚信  
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在  
政治领域中通过一定政治关系构成的组织形式它  
既包括政党组织政权组织又包括军事组织立法  
和司法组织。  
46  
社会信任结构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行为他的社会信用就会受到其非诚信行为的影响,  
从而招致他人的负性社会评价导致更多人对他的  
不信任。  
择肯定答案的人大约占总数的75.2%。 而其余占总  
数约24.8%的人则选择了较为否定(“不大满意”:  
15ꢁ 9%)和否定(“不满意”:8.8%)的答案 即  
选择肯定答案的人为绝大多数说明绝大多数被调  
查者对目前中央政府的信用状况是感到满意的。  
至于后一个问题选择非常满意”、“满意”、  
基本满意这类肯定答案的人则大约分别占总数  
1.8%、11ꢁ 5%31ꢁ 0%。 即选择肯定答案的人大  
约占总数的44.3%。 而选择不大满意不满  
这类较否定和否定答案的人大约占总数的  
55ꢁ 7%(30ꢁ 1%;25ꢁ 6%)。 显然被调查者对地方政  
府信用状况的满意度不及对中央政府信用状况的满  
意度高。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史蒂文·夏平的观点信任  
还可以分为非道德意义上的信任和道德意义上的信  
一般说来由归纳产生的预期所导致的信任后  
果不涉及道德因素因而属非道德意义上的信任。  
与之正好相反由个人承诺导致的信任后果则有可  
2]3—5  
能涉及道德因素因而属道德意义上的信任  
本文讨论的信任问题属于后者。  
不同人群对社会整体信用的评价  
根据四川省社科院中国社会信任结构与信用  
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对不同人群的调查当前不  
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身份及  
不同政治面貌人群对社会的整体信用评价是较为负  
性的在回答您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现在的信用程  
度如何这一问题时选择非常高这两个  
答案的人极少前者仅占总数的约0.9%;后者仅占  
总数的约3.6%),两者相加只占总数约4.5%。  
由此可见目前民众对社会的整体信用评价较  
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不同年龄人群不同  
性别人群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不同身份职业人群  
还是不同政治面貌人群对目前社会信用持高评价  
态度的人均不占多数只有占总数极少数的人才  
对社会的整体信用有着正性的肯定评价因此可以  
推测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全面的信用危机这  
种信用危机完全可能降低民众对各种社会层面上的  
信任感导致多数人对社会上下各信用层的不  
信任。  
在问卷调查中研究人员还设计了您对当地  
政府官员的信用状况感到满意吗这一问题来测  
试被调查者对地方官员目前信用状况的满意程度。  
结果发现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只有大约占总数  
0ꢁ 9%的人选择了绝对肯定的答案非常满  
”), 作为对该问题的回答另有约11ꢁ 5% 和  
27ꢁ 4%的人分别选择了满意基本满意这样  
的答案三者相加大约占总数的39ꢁ 8%。 至于其  
余约60ꢁ 2% 的人则分别选择了不大满意” (约  
32ꢁ 7%)不满意”(27.4%)这样的答案 即选  
择否定答案的人远远多于选择肯定答案的人选择  
否定答案的人为多数由此可见多数被调查者对  
当地政府官员的信用状况是不满意的。  
不同人群对工商企业及其他机构信用的  
评价  
在设计问卷时研究人员设计了您认为目前  
工商企业及其他生产研究机构的信用状况如何”  
这一问题以便能了解不同人群个人对这类机构的  
信用评价态度。  
社会信用缺失还有可能导致社会失范并破坏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此外个人社会信任度的降低  
不仅会影响社会各信用层次的公信程度而且还有  
可能强化个人对社会的某些负面情绪。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只有占总数约3.  
6%的人对这类机构的信用评价是正性的其中,  
持绝对正性评价态度即回答非常好”)的人仅占  
总数的0.9%。 其余约2.7%的人则选择了这  
一答案由此可见在信用问题上目前对工商企业  
及其他机构持正性评价态度的人并不占多数。  
当然除负性的评价态度外也有部分人的评价  
态度是较为中性的因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还有  
部分人选择了一般这样的中性答案作为对这类  
机构信用的评价。  
不同人群对政府信用的评价  
不同人群对目前政府信用的评价态度是通过对  
您对目前中央政府的信用状况感到满意吗您  
对目前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感到满意吗这两个问  
题的提问了解到的。  
调查发现在回答前一问题时大约占总数  
10ꢁ 6%的人选择了绝对肯定的答案非常满  
”),另有占总数约24.8%39.8%的人选择了肯  
(“满意”)和较肯定(“基本满意”)的答案即选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同人群对人际信用的评价  
分人产生非信任感从而导致其社会信任的缺失。  
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  
对不同人群目前社会人际信用评价态度的了  
是通过您认为目前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是  
良好的吗这样的提问获得的 调查统计数据显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只有占总数约5.4%的人对  
目前社会整体的人际信用状况持正性评价态度即  
对目前社会整体人际信用状况持正性评价态度的人  
并不占多数。  
形成当今中国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  
总的说来大致有以下一些。  
1ꢁ 社会变迁带来的暂时制度缺陷  
毫无疑问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  
这种社会变迁不仅表现在社会结构重组政治经  
文化发生改变之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流动加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均发生变化等方面。  
完全可以肯定巨大的社会变迁必然会对许多旧的  
制度和规范造成破坏但由于社会正处于极大的变  
革时期一方面新的制度和规范还来不及建立因  
而会形成一些暂时的制度空白另一方面新建立的  
制度规范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  
往往又会出现有规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制度  
缺陷和监督不力均有可能为部分机构和个人带来可  
乘之机使其出现非诚信行为吉登斯认为现代社  
会由于普遍联系的建立个人在交往过程中可能存  
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弥补这种制度缺陷社  
会必须做出制度性的安排以维护交换中的社会正  
与之正好相反超过被调查者总数1/ 3 的人对  
目前社会整体人际信用状况的评价却是负性的因  
为在回答以上问题时大约占总数37.1% 的人选择  
不大好不好这两个答案此外其余近半  
数的人对目前社会整体人际信用状态的评价却是  
中性的。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调查的地域范围并不很宽,  
而且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在数量上也极为有限因此  
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今中国民众对社会整体信用的评  
价态度但是由于研究人员在确定样本时充分考  
虑了样本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身份和政治  
面貌上的差异性因此该研究结果仍然具有相当的  
代表性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中国民众  
的社会整体信用评价态度。  
3]15—25  
就历史的视角而言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信用和信任缺失的原因  
诚实守信向来就是从道德而并非从法律法规的角  
度来加以规范的直到上个世纪80 年代末我国才  
开始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某些非诚信行为进行约  
。  
如前所述信用和信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  
关系极为密切信用和信任均源于双方的社会交往  
和社会互动是通过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  
社会交往过程形成的在人们的日常社会实践中,  
只有一方讲求信用才能获得另一方的信任否则一  
方不仅会失去自身的信用还会导致另一方对其的  
不信任感。  
事实上西方国家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  
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约束社会的诚信行为并  
在倡导社会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用法律法规来调  
控整个社会的信用了到了20 世纪初这类法律、  
法规在西方世界已形成完整体系并逐渐从经济法  
域扩展到了一切民法关系的权力行使和义务履行领  
与之相比我国目前在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上  
还欠完善而这类法律空白又恰恰是形成当今社会  
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的说来形成当今社会信用缺失和信任缺失  
的原因很多就信用缺失的原因而论社会变迁带来  
的暂时制度缺陷社会转型呈现的多元价值市场经  
济形成的非诚信空间流动加剧导致的个人匿名性  
增强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均有可能使组织及个人  
出现非诚信行为最终造成非诚信行为者的信用缺  
。  
2ꢁ 社会转型导致的价值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向现代过  
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而这种社会转  
型所带来的结果则是传统社会的同质性不断减少,  
现代社会的异质性不断增强这种同质性向异质性  
的转变不仅会使人们的社会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  
而且还会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化而  
就信任缺失的原因而论在遭受非诚信行为或  
失信行为对待后必然会导致受到这类不公待遇者  
个人利益的受损和个人情感的受伤从而使他们对  
失信者产生不信任感此外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带  
来的非安全心理个人人格因素等等也有可能使部  
48  
社会信任结构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则意味着原来传统社会中统一、  
稳定的一元价值将逐渐解体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可  
能会被保留下来。  
还是纵向的垂直社会位移都充分表明了这个社会的  
进步但是这种流动机会的分布却并不均匀尤其  
是垂直的向上流动其机会的分布更是不均等。  
因此虽然所有个人都希望拥有向上流动的机  
但是这种向上流动所形成的垂直社会位移却需  
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知识才能财富及机遇对  
于那些缺乏相应条件的个体而言他们显然缺少向  
上位移的正当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成功向上  
流动部分人将会采用非正当的但却是极为有效的  
离轨手段例如那些希望升迁的政府官员在缺乏  
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采用弄虚作假伪造政  
绩的手段不顾政府信用以换取自己所期望的社会  
地位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利益的工商企业及生产研  
究机构则可能会不顾自身信誉欺骗消费者至于  
那些既缺乏知识才能又缺乏财富机遇的个人为  
了达到成功向上社会位移的目的更有可能会选择  
失信行为不守规范不讲信用。  
完全可以肯定在现代社会新的多元价值体系  
许多价值观念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其  
中也有一些价值观念会被功利化和庸俗化这种功  
利化和庸俗化的价值观念一旦被运用于人们的社会  
交往和社会互动中必然会造成部分人行为上的唯  
利是图和急功近利淡化某些组织和个人的公德心  
降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弱化他们的公正公  
平意识最终使他们出现个人利益至上职业道德沦  
不讲个人信用等离轨行为。  
经济转轨中的趋利行为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无疑使生产力得  
到了极大的解放从而使社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就其本质而论成熟而完善的市场经济是  
一种契约经济而这种契约经济又是建立在诚实守  
信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互守承诺信用至上的经济  
形态毫无疑问诚信是市场经济中互动双方应该  
遵守的基本原则而这种基本原则的存在则是对双  
方合法权益的尊重与维护一般说来市场经济发  
展越快越成熟就越要求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诚实守  
。  
值得注意的是横向社会流动的加剧还有可能  
增加个人的匿名性强化个人在陌生环境中的非诚  
信行为动机。  
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  
从被调查者个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地方政  
府及政府官员的不信任还是对工商企业及部分个  
人的不信任均大致源于以下一些原因。  
然而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走向成  
熟的过程中往往又存在着极大的非诚信行为发生  
的空间因而难免会出现一些失信现象事实上市  
场经济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严酷的竞争性。  
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个人  
的经济利益而个人经济利益的确定则会在一定程  
度上活化个人的趋利心理使部分人为了获取利益  
而不讲信用。  
1ꢁ 个人利益受损  
个人利益受损是导致个体对与之互动者产生不  
信任感的最主要原因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认为,  
个人总是更喜欢那些用各种方式包括语言的和物  
质的方式让自己获得利益的人因而对这类人也  
更易产生信任感假如个人从与之互动的对方那里  
获得的利益与自己所付出的代价相等甚至高于自己  
的付出那么个人则更易对对方产生信任感双方  
的交往和互动关系也更有可能继续维持下去与之  
正好相反假如在交往互动过程中个人的收益低于  
其付出那么个人对对方的不信任感则会很快产  
双方的互动关系也难以继续维持。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个人的趋利行为是  
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不  
竭源泉然而如果经济活动的主体均以追求利益  
最大化为起点和终极目标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  
部分人势必会采用欺诈手段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同  
导致自身信用缺失行为的发生。  
因此无论是政府的不合理规章和欠文明的施  
政行为政府官员的渎职腐败权力滥用还是企业  
三角债务”、农民工工资拖欠假冒伪劣产品泛  
滥和其他种类繁多的非诚信行为均会直接和间接  
地损害到许多个人的利益从而使他们对其产生不  
信任感。  
社会流动加剧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社会流动现象不断加剧,  
从而为个人创造了极大的流动空间这种流动不仅  
包括个人在区域间的横向水平流动而且还涵盖着  
个人的纵向社会位移虽然无论是横向的水平流动  
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个人情感受伤  
然而个人的人性观念往往又受其人格因素制  
导致不同人群个人社会信任缺失的又一原因,  
因而会间接影响到个人对他人的信任态度。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是个人情感的受伤就总体情况而论互动双方的  
信任关系是在长期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这种信任关系不仅是维系双方继续交往的纽带而  
且还涵盖着一方对另一方的信任情感。  
信用是一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它在社会  
组织体系的功能发挥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政  
治领域中信用是执政施政之本是立国安民之道,  
它可以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政府获得国  
民的拥戴和信任在经济领域中信用可以树立经济  
和文化组织的正面形象降低组织的运作成本提高  
组织的经济效益并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和有序发  
虽然这种带有情感的信任关系张力较大但如  
果这种信任关系多次受到失信行为的冲击也会导  
致利益受损方对对方的信任缺失尤其是在带有血  
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的人群中信任的确立往往  
以亲情和友谊为基础并以道德这类非制度化的东  
西为保障但是这种信任关系一旦被失信行为如  
财物敲诈情感不忠人身欺骗不履行应尽义务等  
所打破利益受损方的情感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从  
而对对方产生失望和不信任。  
4]149  
在个人的人际关系中信用是个人安身立命  
之本是个人事业有成的基本条件它可以促进人与  
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保证人与人之间能友好相处。  
因此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必须加强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个法制健全道德  
完善监控机制有效的全方位的信用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类信任是一种基于情感  
的信任因此一旦这种信任关系出现危机还将导  
致利益受损方对整个社会普遍信任感的降低。  
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如前所述社会是一个大的组织体系在这个大  
的组织体系中有着各种功能各异的子系统从横  
向上看这些功能不同目标各异的子系统各司其  
各负其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起着不  
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在社会这个大组织体系中  
处于并列地位从纵向上看社会又是一个有着高、  
低不同分层结构的组织处于不同分层结构中的组  
织和个人则有着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因此中国社  
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则应该是依托社会组织体  
系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框架是在中国社会中组织  
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  
上层决策层中层管理层下层执行层三个分层结构  
之间建立起来的全方位的相应信用体系框架这  
种信用体系框架不仅上下左右紧密相连而且还是  
纵横交错互相交织的。  
个人的非安全心理  
如前所述由于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而  
还缺乏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杜绝社会的  
失信行为保证个人不受侵害然而制度不健全又  
会降低个人的安全心理使其觉得所处的社会环境  
存在着大量欺诈陷阱并有冒极高被欺骗风险的可  
能性这种因制度缺陷导致的高风险意识最终还会  
降低个人的安全心理危及个人对整个社会的信任。  
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与陌生人相处时各  
种不确定因素更会强化个人的危机意识加之在陌  
生环境中个人的确存在着更大的遭遇失信对待的可  
能性因而更可能加深个人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事  
实上这种不信任感目前正普遍存在于进城务工者  
及其他权益受损的人群中而现实对这类人群的种  
种不公则是导致他们不信任感产生的最大原因。  
在这样一种信用体系框架中组织与组织的互  
组织与个人的互动个人与个人的互动都应该以  
互相信任互守承诺为前提做到公平交往平等互  
政府应该是信用政府企业应该是信用企业而  
个人则应该是信用个人换句话说未来的中国社  
会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信用社会信用不仅应该成  
为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而且还应该成为政府和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  
个信用社会还将在世界上树立起自己的崭新形象,  
并在国际信用体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个人的人格因素  
个人人格因素也是导致其信任缺失的一大原  
在许多情况下信任均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  
人格特征不仅会影响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认  
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个人的一般信任态度如果  
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以  
判断与之建立社会交往关系的个人是否值得信任,  
那么个人就会依赖自己一贯的人性观念来决定是  
否应该信任他人。  
50  
社会信任结构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  
步杜绝部分人在政策建立中为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在中国建立科学有效的全方位信用体系首先必须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信用机制从政治的经济的文  
化的行政的法律的道德的种种渠道入手采用外  
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相结合他人控制和自我控制相  
结合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相结合的手段在构建社  
会信用体系的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  
而且无论是监督机制还是评估机制的建立都  
必须坚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相互交叉和各部门通  
力合作的原则力求监督切实有力评估科学有  
。  
玩弄权术欺骗民众的现象对于少数以权谋私大  
搞权力寻租者应实行严厉惩戒。  
3ꢁ 加强政府自身的建设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  
水平和行政能力强化政府官员的信用意识和服务  
意识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行政问责制”,对那些  
失职失信且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者实行行政问责追  
究其行政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对于那些一贯弄虚作  
瞒上欺下且情节特别严重者应责令其引咎辞职  
5]45—46  
并给予相应的处分  
加强工商企业及其他机构的信用建设  
诚信是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的基本行为规范。  
虽然对利益和效益的追求是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的  
重要目标但是在所采用的方式及手段上却应符  
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工商企业及其他生产研究机  
构只有遵循诚信原则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能赢  
得更广大的市场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切带  
有欺诈色彩的短期行为只会破坏行为者自身的信  
就组织机构的角度而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  
建设应该层层相连环环紧扣努力缩小非诚信行为  
发生的空间严禁一切失信现象的产生逐步建立起  
一种从上层决策层到中层管理层从中层管理层再  
到下层执行层的完整信用体系树立诚信风尚培育  
诚信环境营造诚信氛围造就诚信个人。  
为了避免产生因信息不畅形成的无序欺诈行  
在建立整体社会信用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有效  
的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信息渠道改变信息不对称的  
现象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失信事件的发生。  
总之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  
极广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和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所有社会机构和社会  
中的个人各自恪尽职守严于律己遵守规范又需  
要全社会协调行动通力合作共同构建一种公平、  
公正和谐有序的诚信环境使社会能够获得良性  
可持续的发展。  
6]41  
并影响他们的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社会和  
经济的良性循环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以法律为基本内容的信用制度体系加  
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过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包括金  
融信贷财税征收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机构执业行  
为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限制工商企业及其他生  
研究机构的失信行为。  
2ꢁ 加强对工商企业及其他生产研究机构的信  
用监管对于那些故意欠债欠薪骗贷漏税制假、  
贩假大打虚假广告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机构应  
建立相应的监督举报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其  
失信行为的产生。  
完善政府部门的信用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全社会的信用机制首先就必须  
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的信用机制从社会上层决策  
层开始转变政府部门的观念职能作风和工作方  
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变管理政府为服务政  
提高政府科学行政的能力强化政府行政的信用  
程度重新塑造政府的形象。  
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  
中观调节作用建立一整套企业自我教育自我  
调整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  
效机制在行业内部大力倡导诚实经营信用至上的  
行风业风。  
建立有效的党内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  
强化所有个人的信用教化  
”、“政协等机构和一些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加  
快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合理化的进程,  
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上下一心共同建设信用政府。  
信用是维持所有个人基本共同生活秩序的基  
是人际关系中行为交往和行为互动的准则信  
用既有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可以维持人与人之  
间的良好关系就个体的角度而言诚实守信一向  
是个人应该具有的人格品质虚伪欺诈言而无信则  
是一种人格缺陷就人际关系的角度而言信用是  
强化民本意识加强所有出台政策的公平  
政府所有制度的建立和政策的出台均应以公  
平为起点以公正为原则以有利于民众为根本逐  
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  
只有讲求信用才能与他人友好交往为了社会的  
和谐与有序必须强化全体社会人的信用意识加强  
公民的信用教化。  
2ꢁ 以家庭学校社区为阵地以个人的早期社  
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等过程为契机对所有  
个人实行诚信教化力求将信用理念信用思想贯穿  
于个体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之中。  
对所有个人实行终身诚信教育从个体一出  
3ꢁ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妇组织和其他  
群团组织的作用将组织成员及群体成员的信用教  
育作为组织及群团机构常年必抓的一项工作通过  
多种渠道并采用多种方式对个人进行信用教化。  
生开始就应该向其灌输诚信思想引导其讲求信  
信守承诺诚信教育还应该贯穿于个体的不同  
生活时期并针对个体不同时期的生活特点和职业  
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其实行教化。  
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史蒂文·夏平真理的社会史[M].赵万里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杜振吉论诚信的社会保障体系[J].伦理学,2004,(5).  
6]崔宜明契约关系与诚信[J].伦理学,2004,(5).  
Social Trust Structure  
and Soci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Study  
ZOU Qin  
Office of SNU Committee of CPC,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framework of social trust structure, synthetical system of multiple sub⁃systems  
and hierarchy stratifications, depends on so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An investigation finds an overall trust  
and credit crisis today’s society faces. The credit deficiency is connected with temporal institutional de⁃  
fects resulted from social changes, multi⁃value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the non⁃honest⁃relia⁃  
ble context resulted from market economy, while the non⁃trust psyche may result from personal interest  
harm, personal affect hurt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Soci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s systematic pro⁃  
ject, and it calls for cooperation principles to construct an overall credit system.  
Key words:trust structure;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李大明]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