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4  
July,2006  
中西诗学的生产性对话  
——读钟华教授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明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沟通与理解已成为世界各  
靠性和对话的生产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该书首先探  
微发幽竭泽而渔地找寻出了庄子对海德格尔产生的实实在  
在的影响”,用确凿充分的证据论述了海德格尔诗学与中  
国道家精神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学理联系比如海氏的道缘  
人生”,他在一些场合对老子和庄子的提及尤其是在其论  
演讲书信中对逍遥游》、《秋水》、《达生等篇的大段引  
以及随之而来的他与庄子在观念系统思想路向思维模  
话语方式等方面的相同或相通该书对海德格尔同庄子  
诗学思想之间隐秘的影响关系的梳理及材料考辨既反  
映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深厚的学术功力也为二者的比  
较与对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如果仅限于影响研  
并不利于比较双方的对话尤其是生产性对话的实质  
性展开因为那样势必会危及对话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  
弄不好还会比较文学的范围缩小为文学的外贸’  
研究”(韦勒克语)。 在这一点上钟华教授的认识是清醒  
所以他在梳理了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隐秘深幽  
的事实联系后便花了更多的笔墨和篇幅对两位思想大师的  
诗学观念作了系统而深入的平行比较和对比阐发以寻找二  
者之间的学理联系。  
民族之间最为现实也最为急迫的交往理性”,让各民族文  
化和思想大师在纵深处切实对话彼此照亮便成为了新世  
纪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钟华教授的专著从逍遥游到  
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 10 月出版以下简称从逍遥游到林中路》),  
便是文化交往时代适时而发应运而生的比较诗学研究新成  
该书从跨文化对话的角度对庄子与海德格尔这两个在  
中西方哲学文化和诗学中举足轻重的思想大师进行了深层  
多方位的比照与阐发深入细致地彰显了二者在诗学思  
想及文化观念上的若干共通性与差异性为进一步了解中西  
文化的精要处为将来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一个范  
。  
生产性对话是钟华教授为自己设定的一个学术目  
也是这部论著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何谓生产  
性对话在我看来就是比较的双方在对话交流与碰撞  
之中相互启迪相互发明以达到深入理解与沟通为全球化  
时代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求同存异提供思想资  
因此以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对话原则的平行研  
正是这种生产性对话得以实现的可靠保证然而我  
们又知道在比较研究中惟有存在实实在在的事实联系”  
的比较才是最具可比性也最无可置疑的因此影响研究  
才是最具说服力的比较研究。  
在论述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间的学理联系时,  
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严格说来,‘学理联系的  
清理应该以真实的事实联系为基础但我下面的讨论将  
既包括已经找到真实的事实联系根据的海德格尔诗学与庄  
子诗学之间的学理联系也将涉及一些笔者目前尚未发现事  
实联系根据但从根本上又确实十分相似或相通的二者之间  
可能的学理联系’。”(48 这显然是在强调关系清  
理中影响的重要性从而透露出了作者追求比较的科学  
性这一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不过在我看来其实对这种  
可能的学理联系的清理不仅无损于比较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解决比较的可靠性与对话的生产性这对矛盾  
?  
钟华教授从逍遥游到林中路一书巧妙地采用了以影  
响研究为基础平行比较为主干影响研究与平行比较相结  
合的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为海德格尔与庄子之间的诗学  
思想对话创设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也为双方比较的可  
收稿日期2006⁃04⁃21  
作者简介张德明(1967—),湖北天门人文学博士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14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反而为这两位思想大师的诗学思想对话拓展了空间实现了  
对话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从而确保了对话的生产  
”。 事实上该书对二者冥合主客体 的总体思维模式、  
发明在随后对两者存在相同点的话题的论述中该书  
从文艺观念入思路向思维方法言说方式等方面所作的比  
较论证大多也从语言的角度切入抓住二者阐明思想时的  
语言表述所持的语言观念等与语言有关的因素来论述从  
而使相关阐释显得丝丝入扣切中肯綮不过相比较而言,  
作者对海德格尔的熟悉与理解程度似乎要胜于对庄子的熟  
悉和理解因此对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理论阐发显得要更出  
色一些。  
存在之思”———“道说之言”———“审美超越的基本思维路  
、“去蔽的基本言说方式等方面学理联系的清理也充分  
证明了这一点。  
该书除了有针对共同的具体问题的微观的相互参照相  
互印证外还有以各自成篇的诗学思想述略为基础的宏  
观的对照与互释从而开创了复合式的诗学对话模式如果  
说该书第二章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的学理联系属于  
近距离的显性的诗学思想对话的话那么第三章海德格尔  
诗学概要与第四章庄子诗学思想述略则构成了远距离  
隐性的诗学思想对话因为第三章从存在之思”、“道  
说之言”、“诗意栖居三个维度和路向来概述海氏诗学思  
第四章从本然之思”、“大道之言”、“诗化人生三个层  
面和路向来概说庄子诗学思想这种从基本思想维度和总体  
思维路向两方面进行的对应性梳理与互照式诠释充分确保  
述略中隐含的对话性以及这种对话的生产性”。  
对海德格尔和庄子语言观的阐述与对比是对二者在诗  
学思想上作深层次的平行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部论  
著中写得最透辟最精彩的部分我们知道在海德格尔那  
对语言的思考与对存在的探询是并重的,“语言与存  
”,是贯穿海德格尔哲学诗学思想始终的基本主题从西  
方哲学史的发展进程角度而言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主要是  
比较诗学研究是一种既求同也求异的诗学研究模式比  
较双方存在的相同点共通处构成了它们增进理解与展开  
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比较双方的的追寻是意义  
重大的不过在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中我更关心的是比  
较双方的不同与差异因为在我看来二者存在的不同与差  
异才是彰显它们彼此的文化特性体现出对话性互补性与  
生产性潜能的重要环节因此该书中对海德格尔诗学  
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进行阐释的内容构成了我最  
感兴趣的部分该书从理论的起点对待文艺的态度)、终  
最后通达的境界)、道路(“的关系)、形式言  
说方式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海氏与庄子诗学思想的差异性。  
论著指出在理论的起点上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差异是很大  
这就是非文尚诗”。 具体地说庄子对文艺乃至整  
个文明文化是持非难反对态度的而海德格尔对伟  
大诗歌则真心喜欢对一切伟大艺术也真心崇尚在通  
达的人生境界上庄子诗学的总指归是乘道德而浮游”,追  
求一种无待逍遥自由”,海德格尔诗学的大宗旨却是  
诗意地栖居”,追求那种存在进入无蔽状态真理”;在  
”“关系上二者尽管都把思想的言说仅仅看作是  
道路”,但也有很大差别庄子体现为道由言生”,海德格  
尔则是道在言中”;在言说方式上,“去蔽是两者共同的运  
思与表达方式但细究起来也差距明显庄子的诗学表述体  
现为多种思想的尖锐论战”,而海德格尔的则是思想内部  
亲密争执”。 论著在平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德格  
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诸多差异性所作的细致梳理从  
学理上充分证实了海德格尔与庄子在诗学思想上具有广阔  
生产性对话空间和重大的互补性意义在许多方面都  
有着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语)。  
语言学转向”,在这一重大转向中海德格尔所发挥的作用  
是举足轻重的同样庄子的语言观也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而且他的语言观对于中国文化艺术而言也是意义  
非凡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乃至文化精神的形成和  
发展因此抓住了语言这个要素也就抓住了海氏与庄子  
诗学思想的一大命脉。 《从逍遥游到林中路一书从语言作  
自身言说”、语言作为无声的排钟”、语言作为道路”、  
语言作为存在之家”、语言与世界四元之游戏”、“在语言  
之说中栖居等方面来概述海德格尔哲学和诗学在语言方  
面的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海德格尔思考语言的问  
其目的不在于要提出一个新的语言观”,而在于要学  
会在语言之说中栖居”,“围绕语言的道说’,思与诗的  
对话为主要形式在语言之说中栖居为终极指归海  
德格尔作为一个诗人思者踏上了他的语言之路’”(第  
当然在我看来论著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  
两者诗学思想的比照中作为隐性比照的诗学思想概述的篇  
幅似乎显得多了些而关于双方存在差异性的话题本应成  
为该书中一个重点突出的部分论者却以限于篇幅为由  
只作了一些极简单的提示”(364 )。 这样的处理在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生产性对话的进一步深入与展  
不过这些缺弱相对于本书的整体价值而言或可谓大  
醇小疵。  
134 )。 这里对海德格尔关于语言问题的思考在其哲学诗  
学思想中的位置和意义所作的阐释和归纳是非常到位的。  
相应地该书也从语言的边界”、“言语的悖论”、“诗意地言  
”、“澄明与遮蔽”、“言不言之言等角度论述了庄子的语  
言观突出并强调了庄子的天地无言道不可道的语言学  
和诗学主张既紧紧抓住了庄子语言观的根本实质又有颇多  
责任编辑]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