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4 期
2006 年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4
July,2006
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
李ꢀ 红
(
四川师范大学青年工作部,成都610068)
ꢀ
ꢀ 摘要:大学生的择业观对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 当前大学生
择业观呈现出择业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择业倾向多样化、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等特点。 通过对大学生择业观方
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可探寻出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市场经济;影响;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7ꢁ 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4⁃0088⁃07
[
2]
ꢀ
ꢀ 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 高校毕业生就
初级阶段。 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我国专业技术
业是人才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
落实人才战略任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
才保证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
资源,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作的重要任务。
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
[
3]
的1/ 4 。 所以,我国的人才积累还没有富裕到大
学生难以找工作的程度,大学生“就业难”,有专业
结构上的问题,也有用人制度上的问题,更有思想观
念上的问题。 本文即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由此探寻引导
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
业制度实现了从“计划分配” 逐步向“双向选择”、
“
自主择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步入了以市场
一ꢀ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特点
来配置人才资源的轨道。 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正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
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成倍增加并
持续攀升。 据统计,199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
有101 万人,2005 年达到338 万人,短短六年净增
择业观是人们对择业的目的和意义、职业的评
价和意向所持的根本观念和基本看法,它是人们的
择业倾向和行为在思想和观念中的反映。 择业观的
[
4]23
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
。
它们直接影响和决定大学生择业行为的产生,“对
[
1]
[4]23
2
37 万,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
13 万人。 随着就业制度的转换和毕业生数量的增
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择业行为的动力”
。
4
正确的择业观能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
价、正确的定位、合理的选择。 因此,正确的择业观
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
多,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并出现了“就
业难”问题。
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大
学生太多。 我国近13 亿人口,有1300 多万在校大
学生,仅占人口的1%;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
为15%,只是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希
望通过职业选择,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创自我奋
斗的崭新天地。 在这历史性转变进程中,大学生的
择业观呈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凸现出鲜明的时
收稿日期:2006⁃01⁃06
作者简介:李红(1969—),女,四川内江人,四川师范大学青年工作部助理研究员。
88
ꢀ
ꢀ
李ꢀ 红ꢀ 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
代特点。
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符合个人兴趣爱好(30ꢁ 2%)、
能发挥个人特长(22ꢁ 5%)、待遇高(20ꢁ 3%)成为大
1
ꢁ 大学生择业的主体意识增强。 主要表现为
[
7]
在择业中有强烈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当前,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能
正确看待择业,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在择
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意识。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
择业问题,笔者于2004 年12 月选择了成都地区的
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八所高校的近千名在校大学
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有78.9%的大
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有69.7%同学
认为择业是困扰大学生最大的问题;86.2%的大学
生对“自主择业”持赞成的态度,62.7%的大学生愿
意完全“自主择业”。 “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唤醒
了大学生的主动意识,许多大学生不再等、靠父母,
而是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去闯荡一番。 这些都从不同
的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择业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
意识明显增强。 笔者调查发现:79ꢁ 9%大学生认为
当前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59%的大
学生选择在择业时应“积蓄力量、迎接挑战”,55%
的大学生对毕业找工作充满信心;54ꢁ 2%的同学赞
同在择业目标没有实现时应“先就业、后择业、再创
业”。 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73%的大学生清醒地认
识到当前毕业生的竞争主要是全面素质的竞争。 另
据复旦大学团委作的一项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
需求”的调研显示:“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校内的
学习,转而热衷于校外充电,有60%的大学生参加
校外培训班,课程涉及第二外语、计算机、英语考试
学生求职首选的前三项因素;“经济收入高”、“能
发挥个人才能”、“工作环境优越”是大学生重点考
虑的前三项职业评价标准。
(2)择业动机突出自我发展。 大学生普遍关注
两类条件: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
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 大学生在择业动机方面,
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突出
追求自我发展。 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当
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大学生们
积极上进的内在动力。 这表明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观中,个人因素突出,在作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
因素,较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即在追求自我实现时折
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
(3)目标取向多元化。 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
影响,大学生对择业的目标选择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倾向。 首先,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出路考虑呈现多
样化选择,据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意向显示:选择直接
就业的大学生为54%,准备考研为23%,出国深造
[
8]
为11%,自主创业为3% 。 目前考研、留学成为大
学生追求的新目标,创业者日益增多。 其次,在行业
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不再只盯着国有企事业单位,
三资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出现了
“六多”现象:一是到非公有制单位的增多,二是自
主创业的增多,三是到大城市临时打工的增多,四是
到东部就业的增多,五是报考研究生的增多,六是出
国留学人数增多。
[
5]
辅导等。” 此外,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
的提高,高校中“考研热”不断升温。 据有关资料显
示,2005 年全国有117ꢁ 2 万人报名考研,报考人数
3ꢁ 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择业期望值,是指求
职者要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
度。 当前工作地点、经济收入、发展前途已成为许多
大学生择业的三项重要指标,导致大学生择业期望
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6]
比2004 年增加22ꢁ 7 万。 这些都说明,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明显
增强。
首先,要求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 据
中国人才热线对2005 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
显示:把深圳、江浙、广州、上海、北京作为择业首选
地点的占被调查学生的91%,仅有9%的毕业生选
2
ꢁ 大学生择业倾向多样化。 择业倾向是指大
学生对择业的动机、标准和方向所持的主要观点。
目前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主要表
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
9]
择前往西部。 2001 年中央部委院校本专科毕业
生统计显示,“在毕业生流动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
流入地高度集中,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是全国引
进毕业生最多的地区,三地引进本专科毕业生总数
达3.7 万人,占流动毕业生总体的97%,西部地区成
(
1)价值取向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念影
响,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
人价值的标准,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求实惠的功
利化择业倾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据重庆市大学
89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0]
为毕业生主要的流出地区” 。 “近年来,高校毕业
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
农村就业者仅占19.2%。 即便是来自于县镇和农村
选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14.5%的选择无所谓。
可见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大学生合乎逻辑的思想
归宿,并主导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行为。 过于追
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容易使一些毕业
生忽视社会责任,必将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和意识
产生影响,使毕业生找不到正确的成才之路。
[
11]
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
。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择业首选是经济发达的
大城市和沿海城市。
其次,要求单位的层次高。 在单位的选择上,许
多大学生毕业生把目光集中在三资企业、国家党政
机关、一些知名的企业。 而一些私营、民营企业,中
小型国有企业的应聘者寥寥无几。 根据笔者的调
查:在“你认为最理想的单位”的选择中,有38%的
人选择三资企业,有32.5%的人选择高等学校。
再次,要求工作待遇好。 工作待遇是毕业生择
业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同济大学2002
届5558 名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期望薪水2000—
2ꢁ 在利益追求中谋求经济利益而忽略远大理
想。 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新时期的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追求
高收入的择业愿望十分强烈,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
视远大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
倾向。 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看重待遇、经济收入、生活
条件,高工资、高福利、高奖金成为优先考虑的择业
因素。 一些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见面时,首先关注
的是单位经济效益如何,工资奖金多少,而把专业是
否对口放在次要的位置。 例如,2002 年,天津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汽车专业有28 名本科毕业生,只有4
人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 这与近几年汽车工业的
发展和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主要原
3
000 元/ 月的占57ꢁ 2%, 3000 元以上/ 月则有
4ꢁ 5%,1000—2000 元/ 月的只有18ꢁ 3%。 但实际
上,仅有4% 的毕业生薪水在3000 元/ 月以上,
000—3000 元/ 月的有29ꢁ 2%,1000—2000 元/ 月的
则高达54.1%,甚至还有12ꢁ 7% 毕业生的薪水在
2
2
[
13]
因是薪水太少。 可见大学生择业往往是以眼前
的经济利益为判断标准,而不是以是否对自己的事
业发展有利为标准。
[12]
1000 元以下。 可见毕业生的期望薪水与实际薪
水之间存在着差距,说明大学生对工作待遇的要求
普遍过高。
3ꢁ 在择业目标上强调个人发展而忽略社会需
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把追求个人发展视为最理想的
职业,期望实现人格化的职业理想。 因此,他们将
“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重要因素,把“能发挥个人
才能”作为重点考虑的职业评价标准,强调个人发
展需要,而将社会需要放在最次要的地位。 但就社
会需要而言,大学生在职业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
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而
较少考虑经济欠发达城市和地区,容易导致城市中
人才资源浪费,而边远地区人才资源匮乏。 实际上,
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别是农村对大学生的需
求量远远大于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需求量。 据统计
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农业技术人才只有63 万人,
每一万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还不到7 人,全国
乡镇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8 万,平均6 家乡镇
二ꢀ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念日趋成熟,其主流是好
的。 他们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积极向上,
对前途充满信心。 在大学生择业的主体意识增强,
择业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 在价值追求上重视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
值。 实现个人价值,是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的直接反映,是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但部
分学生在职业追求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
求个人利益,更多地看重职业名声、社会地位、收入
高低,而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
利益,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当个人
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不能服从集体利益,这
是价值取向上的一种失衡。 笔者调查发现,在问及
[
14]
企业才有1 名专业技术人才” 。 因此,大量学生
涌向沿海,而很多农村地区和内陆供应却一直得不
到满足,这已经成为我国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一个严
重问题。
“
你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时, 有
51ꢁ 8%的选择能实现个人价值,仅有18ꢁ 4%的学生
回答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当问及“你的选择与国
家需要发生冲突时,你将怎么办”时,竟有41ꢁ 5%的
4ꢁ 在择业认知上囿于自我认知而脱离社会实
90
ꢀ
ꢀ
李ꢀ 红ꢀ 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
际。 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导
致对择业缺乏正确的认知,脱离社会实际。
关系。 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
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之间的矛盾。 要
把理想变为现实,这就要求大学生把个人主观愿望
和社会的客观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正确认
识自我。 要全面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能力特点和
个性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力争对自己有一
个客观的认识。 第二,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大学
生要把职业理想建立在能够胜任的、能发挥自己优
势的职业基础之上。
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认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
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 多数同学对自
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认为
大学毕业就一定能选择到理想的职业,特别是专业
比较热门、成绩比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内
心深处往往产生满足感,导致择业时不结合实际,好
高骛远。 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
片面性,导致择业时的矛盾心理。 具体表现在:有些
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
茫然无措;有些人虽然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
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害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
己的才能,致使择业时举棋不定;三是大学生对社会
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 由于对社会的复杂情
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了解不够,分析不透,因而导致
择业期望值偏高,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
其次,大学生应对职业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对职业目标的定位有利于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
的结合点,它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成功择业的
关键。 对职业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需要把握这样几
个原则:第一,热爱,只有自己热爱的职业,才能付出
极大的热情,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做出一番成绩;第
二,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只有自己擅长,才能发
挥自己的优势;第三,所选择的职业是社会所需要
的,只有社会需要的职业,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是“一
三ꢀ 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基本思路
[
16]78
由于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
而,教育和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 笔者认为,当前条件下,引
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首先需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大
学生树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的职业理想、
价值观和择业观;其次,加快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
务体系的建设,是大学生转变择业观,更好地实现就
业的体制保障;再次,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充
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转变择业观。
种主客体间的‘需要’与‘满足’的特定关系”
,
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市场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观的价值取向,是由价值观
决定。 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
的关系。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第一
位的,要首先考虑社会需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要
把社会的客观要求同个人的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
来,摆正二者的关系,才会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
人才。 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
方,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
要。
1
ꢁ 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
观。 2003 年6 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
工作,引导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把个人理想
和社会需要紧密集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
步。”因此,正确而合理的思想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择业观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育学生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
证统一。 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
值是人的根本价值。 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以
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有效结合。 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
虑》中所指出的:“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
主要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该认
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相互冲突的,一种利益必
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
只有为同时代的人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
(
1)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
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追求和向往,是指对未
[
16]62
。 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建立
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想
在符合现实、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个人发展的基础
上。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应重点解决
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要调整好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的
91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7]7
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内容包括:思想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职业选择
指导、政策和信息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思想指导是
就业指导的核心,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的
重点,职业选择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政策和
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
(
3)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择业观。 产业结构的
调整,社会职业的变迁,要求大学生要重新审视社会
职业的作用,树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观念。
其一,自主创业的观念。 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就
业方式,它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
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国家创造
了财富。 1998 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明确指
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
神,应成为高等教育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越来
越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
(2)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 建立集
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
导机构,努力实现指导机构的职能政变。
首先,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专家化。 大学
就业指导的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有丰富的职业
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了解社会各
种职业,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能
力。 要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强烈的
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的人员充实
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职业能力
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就业工作向专门化、专业
化、专家化目标迈进。
[
18]
者。” 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
努力走自主创业之路。
其二,灵活就业的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引发了社会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大学生要拓宽视野,树立面向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
业和农村的灵活就业观念。 2002 年3 月,国家教育
部、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了《进一步深化普通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在《意
见》中首次提出“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
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其次,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科学化。 大学
生就业指导机构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职
业发展规划指导、职业选择指导、政策和信息指导等
方面的任务,这就要求就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提供
科学化的指导内容。 要对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和
要求、专业技能、身体状况和个人兴趣特长有一个全
面的了解。 同时,根据职业发展的不同要求,对毕业
生所能考虑的发展前景作出科学的职业分析,使他
们能够恰当地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2
ꢁ 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大
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
生择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所以,高校应深化大学生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大学生转变择业观,
更好地实现就业的体制保障。
(
1)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再次,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 信息
化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也是重要工作手
段。 据调查,7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信息服务是就
首先,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并贯穿
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
课程来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教育体系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就业指导要针对所有在校
的大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指导。 第一,从新生
进校后,要进行社会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第二,对高年级
的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讨论、咨询等活动丰
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望的认识,树立正确的
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 第三,对求职的毕业生,要
帮助学生掌握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为学生提
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咨询,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
其次,就业指导要以职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大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理想
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选择指导的结合,其主要
[
19]74
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
,所以,大学生就业
指导机构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把信息管理技术引
入毕业生就业工作,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向信息
网络化方向发展。
3ꢁ 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制
度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依据和保证。 因此,深
化大学生就业制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有利
于大学生转变择业观。
(1)加快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改革现行的大
学生就业制度,探索并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新的就业机制,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
根本。
首先,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就业方式。 要实行招
92
ꢀ
ꢀ
李ꢀ 红ꢀ 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
生、培养、就业彻底分离的政策,采取国家不包分配、
学校指导服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 使大
学生就业同社会其他成员就业一样,被直接推向市
场,大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能力,
通过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来实现就业,即要建立市
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服务、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
机制。
的认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彻底
消除身份问题、编制问题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户口问题是广
大毕业生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
户口有时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第二货币”,户口意
味着对人的差别对待。 因为在户口上附加了各种功
能,例如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等,户口的性质不同,
待遇就不同。 这种户籍制度上面附加的许多因素,
极大地限制了大学毕业生择业,也制约了毕业生的
流动。 因此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制度的行
政功能以及附加功能尽快弱化、淡化并最终消失。
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最终实现户口自由迁徙,
真正实现一张身份证走遍全中国。 这样才能实现户
口对人的平等待遇,使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发展
机会和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人
才的流动和人才的合理分配,从而使毕业生真正实
现“自主择业”。
其次,建立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目前,
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
形成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所
以,要培育、发展和健全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
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实现
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次,加强就业政策和法规建设。 建立相对稳
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规,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的基本原则、主管部门职责、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
权利和义务,在就业工作程序上做到公正、公开、公
平竞争。
三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
制。 人才资源开发需要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流动机
制。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毕业生就业创
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摒弃过去对毕业生就业的
各种束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灵活人才机制,
同时要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要最大限
度地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 国家要建立人才区域配
置机制,对艰苦地区或其他人才奇缺地区的人才需
求,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 2003 年6 月,共青团
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
务西部计划》,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人才资源的优化
配置和区域均衡配置,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
道,也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心目中“到经济欠发达地
区没有前途”的观念。
(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高校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涉及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等
诸多方面,是一项涉及大学生利益的系统工程,需要
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
政策环境,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是发现
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性制度变革。 目前
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滞后的,尽管许多单位
实行了聘任制,但由于身份问题、指标问题的影响,
许多毕业生就业政策常常难以得到实施。 人事制度
改革的不到位,既对大学生择业观产生许多消极的
影响,也影响了许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聘任和录
用,从而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因此要加快人
事制度改革,取消“准干部制度”,深化对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
[
[
[
[
[
[
[
[
1]周济.再接再厉ꢀ 扎实工作ꢀ 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
2]高校扩招大学生太多了[N].华西都市报,2003⁃01⁃16.
3]刘继安,范绪锋.就业难ꢀ 难在哪儿[N].中国青年报,2002⁃04⁃05.
4]李小鲁,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小林,钟昊熹.大学生考证一族面面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6).
6]张新贵.考研,慎择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
7]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8]徐向飞.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3).
9]中国人才热线.2005 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3).
93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10]桑锦龙.200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特点[J].新华文摘,2002,(7).
11]大学生就业难不怪扩招[N].天府早报,2002⁃12⁃17.
12]上海求职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1).
13]八成毕业生不干本行ꢀ 汽车业人才令人担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5).
14]中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N].中国青年报,2000⁃07⁃13.
15]陶国富,白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6]赖廷谦.思想道德修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8]吴洪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 3).
19]天行.老百姓关注九大热点话题[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Analysis and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View
LI Hong
(
Youth⁃Work Departmen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views of job⁃choosing are guidance to their job⁃choosing, and the cor⁃
rect ones are the premise for successful employment. Presently their job⁃choosing views show characteris⁃
tics of remarkable enhancement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e diversity of job⁃choosing inclinations and
the ever⁃high expectation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results in basic approaches to
guiding their change of job⁃choosing view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view; market economy; effect; change
[
责任编辑:李大明]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