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6  
November,2006  
先秦蜀地农业的有关材料与研究  
清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都610068)  
摘要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古蜀是一个物产丰饶农业经济发达的地方体现在其农  
业的发展经济作物的栽培三大农业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水利建设成就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先秦古蜀农业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6⁃0009⁃05  
20 世纪30 年代至今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  
木之器南御滇僰童西近邛笮笮马牦牛。  
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綰毂其口以所  
蜀文化的研究已经历时70 余年尤其是1980 年代  
以来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更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  
供了最新的丰富的材料学术界对巴蜀文化不懈  
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但彻底否  
定了蜀无礼乐无文字的旧说而且提出了三星  
堆文明”、“巴蜀古代文明巴蜀是中华文明又一  
2]3261-3262  
汉书·地理志也道:“土地肥  
多易所鲜。”  
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  
僰童西近邛莋马牦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  
3]1645  
俗不愁苦。”  
考古资料显示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波及大渡  
河流域和川东长江沿岸以至三峡以东地区的各个古  
蜀文化遗址中均出土大量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大致  
有打制和磨制两种。 《成都市蜀文化遗址的发现及  
意义中归纳成都平原诸遗址所出磨制石器主要  
有斧杵等打制石器主要为盘状器砍砸  
1]  
个发源地的崭新论断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各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公  
开发表出版的有关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论著达  
000 以上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族属地域和迁徙政治经  
济和社会形态文明起源与形成文化交流与传播,  
巴蜀文字和符号宗教艺术科技等方面本文仅  
对先秦蜀地农业研究的材料和成果进行梳理和综合  
4]  
刮削器有柄石锄斧形器等。 《巴蜀原始文  
化的研究记载大渡河流域汉源背后山类型诸遗  
多见磨光石斧石锛以及一些玉质白色细长形  
[5]  
削等。 《四川忠县井沟遗址的试掘报  
分析论述。  
过去人们常将先秦蜀地说成是蛮荒之地但通  
过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研究可以看出古蜀  
其实是一个物产丰饶农业经济发达的地方。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告了川东长江沿岸的忠县井沟遗址生产工具多  
取材于卵石打制较多主要器形有石斧有柄石锄、  
6]  
石矛等种类如此繁多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蜀  
农业已脱离原始阶段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的有力证  
。  
古蜀地区土地肥沃。 《史记·货殖列传 称颂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丹砂、  
但文献资料没有留下古蜀地区新石器时代农  
收稿日期2006⁃07⁃23  
作者简介邹一清(1962—),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论坛》  
副编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445  
按照蒙文通先生的研究,《山海经  
业革命的任何记录仅有华阳国志》、《山海经等  
文献记载了殷周及以后有关古蜀地区农业经济的状  
。  
冬夏播琴。”  
·海内经是关于古蜀的作品成书不晚于西周中  
15]  
。 “都广之野”,指成都平原膏菽膏稻、  
农业始于对野生植物的栽培。 《史记·货殖列  
记载:“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膏黍膏稷”,应是当时的几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郭  
璞注曰:“言味好皆滑如膏外传曰膏粢之子菽  
豆粢粟也。”郝懿行疏云:“赵歧注孟子膏粱,  
细粟如膏者也。” 均为上等佳品 可见至少在殷周  
之际古蜀的腹心成都平原已发展成为中国栽培水  
稻的中心种植区之一。  
正义:“蹲鸱芋也言邛州临邛县其地肥又  
平野有大芋等也。 《华阳国志云汶山郡都安县  
2]3277-3278  
古代成都平原多种芋  
有大芋如蹲鸱也。”  
7]  
汉代画像砖中也有人类种植芋类的画面说  
明芋类是先秦蜀人种植的一种农作物。  
经济植物栽培及农业经济活动  
关于蜀地稻作农业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基本都  
认为蜀地的稻作农业是从外地传入的至于从何地  
传入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观点是华  
南和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的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  
此观点以严文明为代表他认为中国稻作农业的最  
早起源地在杭州湾从公元前5000 年代到3000 年  
代形成三次大的传播浪潮成波浪形逐级向长江三  
角洲两湖盆地包括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江淮  
古蜀地区除了粮食作物为世所闻名外经济林  
蔬菜瓜果也为人所称道。 《汉书·地理志 记  
:“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  
3]1645  
之饶。”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蜀盛产)  
…… 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  
12]175-176  
。”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到汉初唐蒙在南越吃  
到的蜀枸酱”,也是独蜀出”,《集解汉书音  
8]  
[2]2994  
按照文选·蜀都  
[16]79  
地区广泛的范围推进发展另一种观点是成都  
平原的稻作农业是从云南传入的游汝杰从语言地  
理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亚洲栽培稻的起  
源和分布他认为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中南半岛  
都处于多年生野生稻的分布范围内这也就是栽培  
蜀人以为珍味”  
所说后来才流味于番禺之乡”  
茶叶也是蜀中特产华阳国志·蜀志:  
12]281  
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制盐是与农业经济经济有关的活动华阳  
9]  
稻的起源地李昆声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植物  
的种类等因素以及云南省农科院对云南稻种进行  
的同功酶分析认为云南现代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  
十分接近现代普通野生稻从而指出云南现代栽培  
稻的祖先很可能是云南的普通野生稻因此云南极  
国志· 蜀志记载南安今乐山市盐  
12]281  
”  
之名。”  
张澍蜀典 释曰:“为水中滩碛  
7]7  
南安盐溉应是蜀人就地取煮盐水之地。  
18]33  
水经·江水注说南安是蜀王开明故治”  
也应与开明王朝控制南安之盐有关。  
10]  
有可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外国学者也有  
岷江上游是另一产盐之地。 《太平御览52  
11]  
不少类似观点  
华阳国志记载: “ 汶山有碱石煎之得  
19]254  
[20]2858  
后汉书·冉駹夷传所记同 太  
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  
。”  
务农一号杜主…… 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迄今  
平御览865 引任预益州记又说:“汶山有咸  
12]182  
[19]3841  
此指东晋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古蜀地区的农业决不是始于杜宇时代但杜宇  
来自于云南昭通他将云南的栽培稻技术带入蜀地,  
先以水渍既而煎之。”  
是为岩盐之类。  
古文献中关于蜀人制盐的记载虽然不多但从  
华阳国志·蜀志所记秦灭蜀后第五年就在成都  
13]  
[12]196  
应是很有可能的杜宇教民务农于先开明王  
朝大兴水利继后于是蜀地民得安居”,处处有  
田之饶”,“有好稻田”,“有美田”,“地沃土丰”,  
市官”  
来看蜀的产盐量应该很大。  
种植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酿酒的兴起在广汉三  
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包括各  
种酿酒器具盛酒器和饮酒器既有陶质的也有青  
铜质林向先生认为从大量酒器做成束颈侈口的  
器形看三星堆文化时期的蜀酒似乎与中原连糟食  
用的汁滓相将式酒不同很有可能是去滓后饮用  
12]225  
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山海经·海内经说道:“西南黑水之间有都  
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  
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  
邹一清先秦蜀地农业的有关材料与研究  
21]  
[12]181  
国人从之。”  
汁液的低度发酵酒战国时蜀人庙堂祭祀用的  
酒称为醴是一种仅发酵一宿便取用酒汁清淡连  
蚕丛兴起的地方为蚕陵。 《汉书·地理志有  
22]  
[3]1598  
糟食用的浊酒  
蚕陵县  
治今阿坝茂县北的叠溪陈登龙蜀  
蜀地的农业经济区域  
水考陈一津分疏此即汶江南过蚕陵  
23]1  
蜀地有成都平原岷江上游汉沔嘉陵江等三个  
古蚕丛氏之国也”  
。 《古文苑·蜀都赋章  
24]4  
农业经济区。  
成都平原经济区  
樵注引先蜀记:“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段渝认为岷江上游地区的农业最早属于高地  
农业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文化遗存越往高地其年  
代越古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这类高地农业经过  
一定程度发展又往往向低地拓展移殖史籍中所  
见今都江堰市一带的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古地  
以及成都平原所见蚕丛氏的考古文化遗迹就是  
古蜀有若干农业经济区成都平原是开发最早、  
面积最大和最重要的农业经济中心。  
成都平原是大河冲积扇平原地形西北高东南  
岷江沱江及其支流自西北流向东南纵贯平原,  
为自流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雨量充沛气  
候温和土质疏松渗透性良好保温力强通气易  
涵水力强含有深厚而丰富的腐殖质十分有利  
于农业的发展。  
25]  
高地农业向低地拓展移殖的例证  
岷江上游地区的粗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  
产生大约兴起于五帝之际的蚕丛氏就是当地一  
个经营粗耕农业并兼事畜牧的族类汶川增坡曾发  
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窑藏生产工具有斧、  
体小扁薄均经磨制器形与广汉真武官所出相  
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距今5000 年前成都平  
原的农耕村落已初步兴盛起来夏商时代在农业  
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成都平原已进入阶级分化和城  
市形成的历史进程进而产生文明广汉三星堆遗  
成都十二桥遗址新繁水观音遗址成都方池街  
遗址抚琴小区遗址第四层岷山饭店遗址第六层、  
指挥街遗址第六层的商代文化因素等等无一不为  
这一时期古蜀农业经济成片分布的情景提供了有  
力证据。  
26]  
而更为原始  
尚书·禹贡:“嶓既艺”  
27]150  
艺为种  
植的意思即言岷山地区已得到开发并种上了庄稼。  
上引先蜀记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又说明蚕  
丛氏已经定居这两条材料合起来看其实证明了  
蚕丛氏是以经营定居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蒙文  
通认为岷山河谷是最早开拓的地区蜀的农业即是  
殷周之际杜宇入蜀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太平御览888蜀王本纪》  
记载道:“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  
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宇自立为  
28]47-48,75-82  
岷山河谷开始的  
岷江上游曾发现与马  
家窑文化有关的新石器彩陶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情  
这些材料早于当地畜牧业兴起的材料无可置疑  
地揭示出农业起源年代很早的事实也让人看出蚕  
丛氏首先是作为一个农业族类兴起于此的。  
19]3944  
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江源,  
或作江原为今成都平原中部崇庆县一带。 《华阳  
12]242  
国志·蜀志盛称江原小亭有好稻田”  
从大量石棺葬中出土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日  
常生活用陶器以及各种动物骨骼来看可以证明岷  
江上游经济的特点是农业与畜牧相结合如汶川罗  
卜寨SLM3 墓内出土的粮食作物经鉴定为粟稷之  
如前文所述杜宇入蜀后, “ 治汶山下邑曰  
”, “教民务农”。 春秋战国时代蜀王开明氏在  
蜀大兴水利,“民得安居”,使成都平原获得了进一  
步发展的良好条件处处有渔田之饶”,“有好稻  
”,“有美田等记载史不绝书而且四川盆地  
周邻地区的各种生产性经济都曾程度不等地受到  
过成都平原农业经济的渗透和影响。  
29]  
茂县城关石棺葬内出土大量谷物盛于釜、  
30]  
罐内经鉴定为皮大麦理县佳山石棺葬  
IM2、LM4 出土盛于豆罐等容器中的粮食亦为  
31]  
皮大麦皮大麦俗称水米子”,是高地农业的一  
种耐寒耐旱粮食作物。 《华阳国志·蜀志说岷江  
上游地区土地刚卤不宜五谷惟种麦而多冰  
岷江上游经济区  
古文献记载岷江上游属于蜀文化区之一三代  
蜀王中的蚕丛便兴起于此。 《华阳国志·蜀志》  
:“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作石棺石  
12]295-296  
盛夏凝冻不释”  
于石棺葬内的皮大麦它应是先秦岷江上游粗耕农  
这种麦看来就是出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2771-2772  
第二种说法是玉山  
业的主要产品。  
岷江上游石棺葬出土的动物骨骼主要是羊骨,  
引来敏本蜀论》  
”, 太平御览888 引扬雄蜀王本  
19]3944-3945  
第三种说法是玉垒山说”,见于华  
[18]2742  
、《水经·江水注》 。 三种  
一些石棺葬内还出土青色羊毛织品说明这里的畜  
牧业以养羊为主石棺葬内还发现一些野猪野鸡  
等野生动物骨骼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  
》  
12]182  
阳国志·蜀志》  
说法中巫峡之说太离谱三峡形成于地质年代学  
上的第三纪初至今已有数万年之久也决非人工开  
3]1645  
[12]295  
、《华阳国志·蜀志等文献都  
地理志下》  
13]  
记载了岷江上游产马青衣江流域和南中出笮马、  
牦牛”,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都反映了川西高原畜  
牧业的发展狩猎还是当时人们经济生活的一项重  
要内容。  
玉山见于山海经·中次九经》。 据温少峰考  
33]40  
为巫山县以东长江北岸  
其地势低于成都平  
而且远处成都平原的长江下游。  
汉沔嘉陵江经济区  
玉垒山汉书·地理志》 “绵虒县下原注  
3]1598  
本区指分布在汉中盆地并南及川东嘉陵江流域  
:“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  
说  
的古代农耕区早在商周时代即已开拓。 1955 年至  
》“字下记:“湔水出蜀郡绵虒玉垒山东南入  
34]225  
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中指出湔水为今  
981 年间在汉中湑水河下游约公里的范围内共  
。”  
32]  
出土商代青铜器530 余件表明此地原为蜀地。  
白沙河玉垒山即湔水发源地以北的九顶山玉垒  
12]184  
历  
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汉中盆地:“厥壤沃  
山逶迤而南直趋灌县今都江堰市西北  
12]103  
赋贡所出略侔三蜀。”  
三蜀是指蜀广  
史上岷江上游洪水泛滥就是由此冲向成都平原的。  
而首当其冲者就是杜宇的都城郫因此学术界普  
遍均认同杜宇派鳖灵治水之地为岷江上游的玉垒  
犍为三郡后两郡是从蜀郡分出的。 “三蜀 皆  
富庶之区即言本区农业经济仅次于成都平原显然  
自先秦而然。  
12]  
汉沔之南即是川北嘉陵江谷地也是蜀的农业  
经济区之一开明王朝曾封苴侯于此北镇汉中。  
段渝认为这一方面出于军事目的一方面也带有明  
显的经济意图并且汉沔和嘉陵江经济区在古代  
很有可能是互为依托的禹贡既言今沱  
)、今嘉陵江既道”,又说浮于潜逾于沔  
一些学者还进一步研究了蜀人治水的技术徐  
中舒先生的都江堰情况探原指出竹络就是破竹  
为笼立水中以卵石实其中层层累叠可起到截  
流壅水笼口垒坝等作用这种就地取材的轻便方  
至汉代还传至中原和滨海地区用以治理黄河水  
35]  
患及海塘竹编拦沙筐类似于竹络笼石成都  
13]  
[36]  
沔水汉水上源)”,是连为一体的  
水利建设  
指挥街遗址春秋文化层内发现这种竹筐无底  
该遗址临河证实此种竹编拦沙筐与治水有关。  
岷江流贯成都平原使得成都平原虽然有天然  
砌筑卵石工程的实例发现于成都方池街遗址  
文化层内约属东周),系用黄泥和卵石筑成的  
数条石梗现有高度20—50 厘米显然是春秋战国  
的舟楫灌溉之利但也时常遭受洪水的侵袭一些  
古典文献记载了蜀人治水进行水利建设的史迹。  
禹贡记载早在大禹的时代岷山已经能  
够种植庄稼沱江嘉陵江已经得到整治疏通大禹  
37]  
时代的一处防洪排泄工程  
蜀国的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农业生产得到大幅  
度发展。 《战国策·楚策一 记载纵横家张仪说:  
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  
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  
27]150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蜀国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古  
文献所盛称的鳖灵治水是其开端年代约为春秋初  
可是古书关于鳖灵治水地点的记载却众说纷  
错综复杂主要有三种说法。  
38]506  
下水而浮……”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公  
元前308 ) “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  
12]194  
足见蜀地产粮之多。  
第一种说法是巫山说”,首见水经注·江水  
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  
注释:  
这是指先秦时期的巴蜀文化即传统意义或本来意义的巴蜀文化数据引自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中华  
邹一清先秦蜀地农业的有关材料与研究  
文化论坛》2003 。  
本文所列观点其取舍均以原创性观点为标准馀皆不列由于本人学识局限难免有所遗漏一并敬请雅谅。  
参考文献:  
1]段渝巴蜀是华夏文化又一个起源地[N].社会科学报,1989⁃10⁃19.  
2]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王毅成都市蜀文化遗址的发现及意义[J].成都文物,1988,(1).  
5]赵殿增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C] / / 巴蜀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四川忠县井沟遗址的试掘[R].考古,1962,(8).  
7]刘文杰汉代的种芋画像实物与古代种芋考略[J].四川文物,1985,(4).  
8]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1). 严文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新发现[J].江汉考古,1990,(3).  
9]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分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3).  
10]李昆声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J].云南文物,1984,(15).  
11]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J].农业考古,1984,(2).  
1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 成都巴蜀书社,1984ꢁ  
13]段渝四川通史第一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14]袁珂山海经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5]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的地域[G] / /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16]文选李善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张澍蜀典[G]ꢁ 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郦道元水经注[M]ꢁ 杨守敬注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9]李昉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20]范晔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1]林向蜀酒探原[C] / / 南方民族考古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22]段渝蜀醴享祀[C] / / 三星堆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89⁃294.  
23]陈登龙蜀水考[M]ꢁ 成都巴蜀书社,1985 年影印ꢁ  
24]古文苑[G]ꢁ 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25]段渝论巴蜀地理对文明起源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1988,(2).  
26]徐学书试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J].四川文物,1987,(2).  
27]尚书[G]ꢁ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8]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9]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J].考古学报,1973,(2).  
30]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R].文物资料丛刊,1983 ,(7).  
31]四川理县佳山石棺葬发掘清理报告[R].南方民族考古,1987, (1).  
32]唐金裕等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R].考古,1980,(3);王寿芝一批商周青铜器在城固县出土[N].陕西日  
,1981⁃01⁃27.  
33]温少峰.《五藏山经·中次九经考释[C] / / 山海经新探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4]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35]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36]徐中舒都江堰情况探原[J].四川文物,1984,(1).  
37]成都指挥街周代遗址发掘报告[C] / / 南方民族考古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38]战国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