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6  
November,2006  
儒学独尊的历史真相  
与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史记》、《汉书相关记载为据分析儒学由边缘走向汉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真相可以看出董仲  
舒是在汉武帝已确认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前提背景下才有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言是附议而非  
创议董仲舒所以被推为一代儒宗”,是因为他始以阴阳推春秋灾异之变属辞比事古为今用为汉代儒家学  
者随时变通转化角色意识建立了典范董仲舒倡王道三纲”,不惜违背先秦儒家的学术立场而以黄老刑名学说  
修正儒家学理昭示了汉代大一统专制政治下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关键词董仲舒儒学独尊黄老刑名三纲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6⁃0079⁃07  
汉儒董仲舒之所以留名后世广为人知并不是  
因所著春秋繁露一书垂范儒林而是因其首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汉武帝采纳之而开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是汉武帝时代的  
国两千年思想定于一尊之局论者多谓汉武帝此举  
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质都是  
钳制舆论统一思想笔者多年前研读秦汉文献发  
现这些历史事件皆有其特定的民族与文化的背景,  
并非如今人简单地归纳为所谓封建意识形态的  
大事件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至深的大事件人皆谓  
此议创自董仲舒天人三策之第三策董氏果真  
能以一篇对策耸动帝听而使汉初以来备受帝王公  
卿冷落的儒学从边缘走向中心我认为这可能是后  
儒编造出来的政治神话今据班固汉书本传:  
问题因撰儒学独尊的文化背景说》 、《儒教历代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  
王朝的国家宗教等文辨析经学与儒学尊经与  
为博士。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  
崇儒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  
2495  
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然后全文照录董氏对策即所谓天人三策”,策  
三之末云:  
六经》”之于汉王朝文化建设的意义我当年主要  
是从有今无古的汉王朝文化选择的角度来阐释  
百家被黜而儒学独尊的历史原因读者若有兴趣,  
可参阅拙文兹不赘述本文要进一步辨析的是儒  
学独尊的历史真相同时以董仲舒所倡王道三纲”  
为例揭示大一统专制政治下儒家学术精神之蜕变。  
ꢀ ꢀ 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简介谢谦(1956—),四川宣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儒所盛称的巨大影响而且我认为无论是建元元  
年或元光元年武帝可能出若干策题而由对策者任  
武帝纪所载仅为其一所以董氏对策与  
武帝纪所载元光元年策题不一致还不能无可辩  
驳地成为董氏建元元年对策的证据。  
2523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后儒即将此策精义归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  
”。 班固总结董氏生平事业云: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  
最初引起我怀疑董氏对策之影响者是司马迁  
史记的相关记载司马迁与董仲舒同时却未提  
及董仲舒对策之事对所谓天人三策更不著一  
。 《史记·儒林列传:  
2525  
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按武帝即位于建元元年140 ),然据汉  
·武帝纪》:  
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曰:“朕闻昔在唐  
ꢀ ꢀ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春秋灾异之变  
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  
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  
画象而民不犯,……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  
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  
远德此子大夫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  
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  
3127-3128  
大夫。  
司马迁为后学晚辈太史公自序》“余闻之  
董生云云分析他还可能亲聆董氏面命,《集解引  
160-161  
[3]3297-3298  
赵翼廿二史札记:  
[4]3,40  
。”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董氏对策又在元光元年134 )。 又据汉  
·武帝纪》: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  
服虔云:“仲舒也。”  
古时先生或称先或称生不必二字并称。”  
司马迁对董氏的人品学问赞美有加如谓其进退  
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为人廉直”,“汉  
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云  
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  
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非、  
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奏  
3]3127-3128  
如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创自  
董氏无疑居功甚伟司马迁为何不大书特书一笔?  
司马迁记汉初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等甚至与  
董仲舒同时的公孙弘主父偃都叙及他们独特的建  
为何对董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于当代  
后世皆影响至巨的创议却置若罔闻不赞一词这很  
不符合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甚至没有象班固汉  
那样为董氏单独立传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看  
这位一代儒宗在汉武帝时代的影响力与重要  
还赶不上辞赋家司马相如明人张溥发现了这  
一点但却以凡人轻今贵古为说:  
155-156  
。  
也就是说武帝纪》,建元元年武帝初即位,  
丞相卫绾已有罢黜百家的动议五年又置五经博  
而元光元年董仲舒对策云云并非创议乃附议  
而已这一点至关重要。  
细绎汉书本传还有若干疑点第一董氏  
对策年月表述含混若云前后百数”,显然诏举贤  
良非止建元元年一次董氏属何年何次第二董氏  
所对之三策皆非武帝纪所载元光元年之策题。  
第三据本传,“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  
ꢀ ꢀ 史记·儒林传载广川董氏与胡毋生春  
同列无大褒异汉书始特为立传赞  
述刘子政与刘歆刘龚言论抑扬其辞以寄郑  
凡人轻今贵古贤者不免 太史公与董生  
并游武帝朝或心易之孟坚后生本先儒之  
1]2523  
”  
而据汉书·严助传》,建元元年,“郡举  
贤良对策百馀人武帝善助对繇是独擢助为中大  
1]2775  
中大夫位在江都相之下何以曰严助以  
”  
对策而独擢为中大夫”?  
7  
清人严可均辑全汉文》,将董氏举贤良对策》  
推崇前辈则有叩头户下耳。  
2]23,250  
系于元光元年  
显然是依据武帝纪系年。  
然仅是推测之词不足为凭当然,《史记》、  
汉书记董氏事多有龃龉如高园便殿火辽东高  
庙灾事皆在建元六年时董氏已废为中大夫”,著  
灾异之记推测遭灾之由而主父偃取其书奏之,  
董氏因此身限囹圄怎能在元光元年应诏对策呢?  
武帝纪所载元光元年策题并非本传所载董氏  
对策之题或疑此即建元元年策题但这次出风头的  
是严助而非董仲舒也就是说即或董氏建元元年  
对策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创议也未产生后  
儒学独尊的历史真相与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然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自齐北游  
中山皆莫能厚遇”,元光元年中,“乃西入关  
汉举贤良条云:  
ꢀ ꢀ 汉武建元元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  
3]2953  
见卫将军”,留久乃上书阙下得蒙召见  
据  
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非、  
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是时  
对者百馀人帝独善庄助对擢为中大夫后六  
当元光元年复诏举贤良于是董仲舒等出  
。 《资治通鉴书仲舒所对为建元 按策问  
中云:“朕亲耕籍田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  
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 对策曰:  
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  
董氏下狱就在元光元年之后此前他完全有时间  
有机会参加元光元年五月的贤良对策然而,《史  
既云今上即位为江都相”,怎可能六年之后还  
以贤良文学身份应诏对策呢?  
诸如此类互相矛盾的记载仅凭现有史料似很  
难得一确切结果的然则历来史家多采信建元元年  
对策之说如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七:  
286-287  
建元元年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  
必非即位之始年也。  
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  
川董仲舒对曰……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  
。 ……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  
可见董仲舒对策系年一事前人已有不同看法。  
549-556  
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  
而且即或董氏应诏对策是在武帝即位之建元  
元年但以司马迁不书而汉武帝又独擢严助为中大  
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定班固以来的史家夸大了  
董氏天人三策的影响力 今据史记·儒林列  
》:  
明确将董氏对策系于建元元年而后才有丞相  
卫绾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之言者的上奏这样叙  
很明显与汉书·武帝纪的系年冲突司马光  
因此特加考异:  
汉书·武纪》:“元光元年五月诏举贤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  
董仲舒公孙弘出焉。”《仲舒传:“仲舒  
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县举  
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今举孝廉在元光  
元年十一月若对策在下五月则不得云自仲舒  
发之武纪误也然仲舒对策不知果在  
何时元光元年以前唯今年举贤良见于  
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  
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  
韩太傅尚书自济南伏生自鲁  
高堂生自菑川田生春秋于齐  
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  
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  
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  
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  
556  
》。  
仅以汉书本传中云州县举茂才孝廉皆自  
仲舒发之”,以及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  
3118  
1]160  
。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而董氏对策如在同年夏  
王臧景帝时曾为太子少傅是武帝的老师赵绾  
是王臧的同门皆学于申培公 武帝初即位,  
即以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丞相魏其侯  
窦婴太尉武安侯田蚡是能影响朝政的当权派也皆  
好儒术也就是说在诏举贤良文学之士前朝廷已  
形成势力强大的崇儒派包括汉武帝本人在内的最  
高决策层业已达成共识汉书所引汉武帝前  
后策题皆以儒家之说命题如曰上参尧舜下配  
五月于时为后谦按元朔以前汉以十月为岁  
),则不得以此事(“郡国举孝廉”) 为董氏创议。  
但我们不要忘记班固是很推崇董仲舒的所以他把  
汉武帝时代若干重大举措之创议归美董氏也就并  
不奇怪然而他也就这么一说并无其它证据至少  
天人三策中没有什么州县举茂才孝廉云云。  
仅凭本传中这一疑似的评语就完全推翻武帝纪》  
中至关重要的系年很难令人信服我宁愿相信班  
固评语是夸大其辞而不相信他在武帝纪中的系  
年乃误记我虽然不怀疑司马光叙事严谨但在董  
仲舒对策系年这一问题上证据尚嫌不足笔者不敢  
苟同偶阅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 卷六  
1]161  
[1]2496  
三王”  
盛称五帝三王之道”  
又引》  
: “ 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  
1]2514  
倾向性如此明确丞相卫绾罢黜法家纵  
。”  
横家的奏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而汉武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随即批准曰”。 这一非同小可新皇帝借  
此发出的重要信息就是在人事政策上要改弦更张:  
也落了空五年之后即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黄老之  
学的靠山倒了同年冬十月改元元光武帝随即复命  
田蚡为丞相重新启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  
于是有诏策贤良之举武帝纪所记:“董仲  
公孙弘等出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值得注意的是卫绾奏议中未提及黄老原因  
很简单窦太后健在号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好黄  
是出了名的博士辕固因诋老子书为家人  
”,窦太后竟令七旬老翁入圈刺豕虽然很喜剧,  
也可见窦太后之专横卫绾奏疏不斥黄老是投鼠  
忌器今人杨树达汉书管窥卷一云:  
由此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动议既非  
发端自董仲舒也非武帝采纳他的建议而实施的文  
化政策而是窦婴田蚡等执政者酝酿已久的新政。  
由此言之董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并非  
创议不过是迎合朝廷既定方针的附议而已后  
儒为何要归美董氏呢我以为原因很简单窦婴田  
蚡等人名声不佳尤其是田蚡曾私下与淮南王刘安  
有悖逆语后儒有意回避而董仲舒作为一代儒  
”,学术人品皆足称道突出他的影响将其附议  
当作创议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时窦婴田蚡用事二人皆推隆儒术故绾  
有此奏又汉初文景崇尚黄老贤良中亦必有  
其人此奏历举申商韩非苏秦而不及黄老者,  
37  
盖恐触怒好道家之窦太后避而不言耳。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道家与法家原来  
有着血缘关系世称黄老刑名之学”。 司马迁史  
即将老庄等道家与申韩等法家人物合传且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又谓:“韩非者  
如上所述,《汉书·董仲舒传所载三道策题,  
其实已明确规定对策的基调这里所传达的政治与  
文化信息以董氏博古知今之世故岂有不心领神会  
曲意迎合之理董氏不是辕固那种不达时变的迂  
”,否则他既已在景帝时以治春秋为博士为何  
彼时甘愿坐冷板凳而不有所建言去争取儒学独尊  
的荣宠呢同理如果不是朝廷崇儒的大政方针已  
他也不可能在对策中倡言什么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3]2146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  
与法家的这种亲缘关系在汉武帝时代并非专家才  
知其所以的学术问题而仅属于常识所以尽管卫  
绾采取迂回战术但最后还是牵涉到黄老因此而惹  
翻了窦太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  
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  
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  
窦宗室无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  
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  
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  
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  
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  
但这并不意味着董仲舒作为一代儒宗浪  
得虚名”。 《汉书本传赞引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  
之材虽伊吕无以加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  
”。 刘歆虽然认为这一评价太过然也谓:“仲舒  
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  
2843  
太尉。  
1]2526  
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那么董氏  
窦太后干预形势逆转崇儒派遭受重创诸人  
被罢官原因非一但儒道之争无疑是主因汉  
·武帝纪》,赵绾王臧皆下狱自杀”。 师古注  
引应劭曰:  
何以被尊为群儒首班固汉书·五行志:  
ꢀ ꢀ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武之世董仲舒治  
1317  
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妇人不豫政事 时帝已自躬省万机王  
原来董氏所以备受汉儒推崇是首创以阴阳五  
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后素好黄老术非薄  
行推说春秋灾异之变儒林列传所谓以  
3]3128  
五经》。 因欲绝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杀  
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按阴阳五  
157  
。  
行是战国以来逐渐流行的新学说而将其应用于  
春秋以解释天人相与之际”,进而发展到举往  
以明来”,道古以讽今则自董仲舒始以今人之眼  
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俱外戚是能影响甚至左右  
朝廷政策的实力人物他们一下课罢黜百家的改革  
儒学独尊的历史真相与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光看此无疑为虚妄无稽之谈然以彼时社会普遍知  
识水平而言则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时髦理论董  
仲舒应该是真信奉者建元六年辽东高庙与高园  
殿先后火灾汉书·五行志》,董仲舒以春秋》  
所记推之:  
的时代背景来阐释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但细读各  
家言论其实不难发现当此之时除纵横家外各家  
并非一味以取合诸侯为依归而主要是以自家学  
理为根据即或面对诸侯如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  
也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绝不含糊先秦诸子之代表  
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生前  
多未以学术致高位或周游列国或避世高蹈甚至  
杀身取祸如果说董仲舒以春秋阴阳推高庙高  
园殿之灾即或有违孔子春秋之义是出于真信  
而当身陷囹圄之后竟不敢复言灾异”,是出于  
人皆有之的避祸本能那么他在景帝朝为博士而无  
所建言而当汉武帝诏策贤良已预定崇儒路线的时  
才发一通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高论这不是  
揣摩圣意曲意迎合又是什么我觉得董仲舒这样  
的儒家学者貌似廉直”,实则老于世故既曰推  
明孔氏”、“依经立义”,又曰:“从变从义以奉一  
。”一人者人主也孔子之名义学派之学理学  
术之讲求不过是表面文章所谓饰之以儒术”,质  
言之当今人主之好恶才是其治经论学的依归。  
这样评价董仲舒的学术精神似有深文周纳之  
但我总觉得董仲舒以来的儒家学者多以学术  
为政治游戏随时可以塑造出现实政治需要的孔子,  
也随时可以阐释出现实政治需要的经义此非  
“《无达诂云云之妙义乎这里仅以董氏王道  
三纲之说为例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是也这是班固白虎通引纬书  
含文嘉的表述为后代儒家转相称引被视为儒  
家核心伦理虽然在董仲舒那里尚未形成如此经  
典的表述但精神则基本相同:  
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  
春秋所举与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  
伦类以贯其理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  
亡所疑也。 ……今高庙不当居辽东高园殿不  
当居陵旁于礼亦不当立与鲁所灾同其不当  
立久矣至于陛下时天乃灾之者殆亦其时可  
。 ……故天灾若语陛下:“当今之世虽敝而  
重难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也视亲戚贵属在  
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如吾燔辽东高庙,  
乃可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  
诛之如吾燔高园殿乃可云尔在外而不正  
虽贵如高庙犹灾燔之况诸侯乎在内而  
不正者虽贵如高园殿犹燔灾之况大臣乎?  
1331-1332  
此天意也。  
建议武帝诛杀诸侯近臣之不正者以消弥天灾,  
这可能很需要勇气但董仲舒草稿秘而未宣主父  
窃而奏之”,结果身陷囹圄险遭杀身之祸尽  
管如此继董氏之后春秋灾异之变推当代政  
治得失之风未尝稍衰甚至有不避杀身之祸以谏汉  
帝逊位让贤如眭孟者眭孟者董氏弟子也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董仲舒及其后学以春秋灾  
异之变言时政并非故神其说而是出自一种真信仰。  
然而董氏在被赦免后,“竟不敢复言灾异”,不是不  
而是不敢这种明哲保身 的处世态度亦无  
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董氏既以推明孔氏为己  
难道不知这不仅与子不语怪力乱神之旨大异  
其趣也与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的学术精神大相径  
董氏很清楚这种不同,《春秋繁露·精华:  
ꢀ ꢀ 凡物必有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  
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 ……  
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  
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 ……君臣父  
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  
无达诂,《无达占,《春秋 无达  
775  
797  
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可求于天。  
今人多引“《无达诂云云印证现代阐释学  
之原理但我却从中感觉到一种学术世故先秦诸  
子立义原各有己见儒家有儒家之见道家有道家之  
墨家有墨家之见虽然不能说是水火不容但基  
本立场显然有别以今日平等的眼光看先秦诸子  
之所以精光四射不在同而在别也许我们已习惯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这样  
提请今人注意的是所谓王道之三纲”,乃董  
氏新创之说而非儒家原教旨孔子讲究君臣名分,  
强调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但也说:“君君臣臣父  
10]271  
子子。”  
又说: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10]62  
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孟子说得更分明:  
。”  
ꢀ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22  
则臣视君如寇雠。  
之与三纲这样绝对化的君权父权与夫权理论绝  
不是一回事这些不符合大一统君主专制政治的思  
在后儒的阐释中或者被淡化或者被歪曲这  
可以谓之随时变通”,也可谓之曲学阿世”。 但  
三纲之说一出便牢不可破后儒至以三纲为  
三代以来亘古不变之常经。 《论语·为政记孔子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  
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东汉马  
融注: “ 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  
臣民之忠于君主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君必须是  
有道之君如果不幸而遇桀纣那样的暴君臣民可以  
讨而诛之所谓诛一夫”,而非弑君这也是辕固  
在景帝面前与黄生辩论汤武革命所坚守的学术  
立场孟子论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11226  
朋友有信。  
父子君臣夫妇之际也完全是一种相对关系。  
如果董仲舒完全以推明孔氏为己任坚守儒家的  
学术立场如辕固那样怎么可能推演出王道三  
这样绝对化的理论来呢他显然是在用黄老刑  
名之学修正儒家教义。  
10]39  
。”  
这种阐释显然是以汉之今律三代之古不  
仅厚诬先儒而且昧于历史但却被后儒视为当然,  
转相征引朱熹论语集注引申发挥曰:“三纲五  
15]1,14  
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事实上,“三纲这样上下尊卑绝对化的理论是  
由先秦道家与法家发展建立起来的试读以下言  
:  
宋代理学家怀疑汉儒未得圣人真传要超越千年而  
直承孔孟之绝学在很多观念上抨击汉儒不遗余力,  
但却视三纲为万世常存的天理以马融朱熹等  
经学大师之博古通今一流智慧一流学者难道他们  
真不知三纲非孔子原教旨而是董氏窃取黄老刑  
名之说所创新义这里表现的不仅是学术创新更  
是一种学术世故因自汉武帝以来儒家知识群体  
逐渐被专制政治体制化名曰变通”,其实常常是  
不惜歪曲甚至背叛自家学理来为这一体制的合理  
性进行阐释与辩护以求苟合显荣于当世。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  
1214  
王居其一焉。 (《老子二十五章)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  
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  
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 (《庄子·天  
13209  
》)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  
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我由此而深感汉以来儒家学者之现实之理性,  
而缺乏超越精神缺乏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  
老博士辕固可能是汉儒中始终坚守先秦儒家原  
教旨的另类不仅在窦太后面前竟敢诋毁老子》  
而且在景帝面前竟敢与黄生辩论汤武革命”。  
而当薛人公孙弘应诏出山踌躇满志时辕固正言相  
告云:  
14358  
。 (《韩非子·忠孝》)  
道家与法家皆为君人南面之术”,分而言之,  
道家为君主政治哲学而法家在这一哲学基础上提  
供了具有操作性的统治术韩非集其大成曰法术  
”。 在君臣父子夫妻这类传统社会最基本的人  
伦关系上取向与儒家全然不同那就是将其尊卑主  
从视为自然不移之理所谓天地之行”、“天下之常  
”,是绝对的是不可人为变更的臣民即或不幸  
而遇桀纣那样残仁贼义的暴君也如敝冠之  
3124  
ꢀ ꢀ 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以曲学阿世!  
这其实也是对儒家知识群体的警示然而,  
曲学阿世的公孙弘后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  
封以平津侯”。 司马迁感慨曰:“天下之学士靡  
3]3118  
必加于首”,不得因过而诛之”。 这就是道家黄生  
然乡风矣!”  
董仲舒虽自悲生不丁三代之隆  
汤武革命为篡轼的理由。  
而赋士不遇”,也因其始推春秋灾异之变古  
为今用而被后儒推为一代儒宗”,而坚守儒家学术  
立场正学以言的辕固则唯有作为儒家独立精神  
的遥远回忆供后人凭吊。  
事实上我们在先秦儒家经典中还可以找出不  
少并不很利于后来大一统君主专制政治的言论谓  
其为民本思想也罢古典人文精神也罢总  
注释:  
载张岱年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书局,1993 。  
儒学独尊的历史真相与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载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4]赵翼廿二史札记[M]ꢁ 上海世界书局,1936ꢁ  
5]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司马光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洪迈容斋随笔[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杨树达汉书管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9]董仲舒春秋繁露[G] / / 二十二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论语[G] / / 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  
11]孟子[G] / / 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  
12]老子[G] / / 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  
13]庄子[G] / / 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  
14]韩非子[G] / / 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  
1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Historical Truth of Exclusive Confucianism Reverence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Scholars  
XIE Qian  
Literature & Journalism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54, China)  
Abstract: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truth, based on relevant records in Shi Ji and Han Shu that  
Confucianism evolves from the margin to the political cultural centre of the Han Dynasty, reveals that  
Dong Zhongshu comes up with the proposal of so⁃called “rejection of various philosophical schools and  
exclusive reverence of Confucianism” only with the prerequisite that the Han⁃Dynasty Emperor Wu just  
previously confirms “rejection of various schools and honor of Liu Jing ”, which is motion⁃seconding  
rather than motion⁃initiating. The fact that Dong is held in esteem as “Confucian master” is because he  
draws analogies and makes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through deducing Chun Qiu catastrophes with yin⁃  
yang, and sets model for the Han Confucian scholars in accommod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ole⁃con⁃  
sciousness as the situation demands. Dong advocates “wang dao san gang” (benevolent way of ruling and  
three cardinal guides), even ungrudgingly violates the pre⁃Qin Confucian scholastic positions, revises  
Confucianism with huang lao xing ming (schools of Huangdi, Taoists, Legalists and Logicians), and  
makes clear the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scholars under the Han⁃Dynasty autocratic unitarity.  
Key words:Dong Zhongshu; exclusive Confucianism⁃reverence; huang lao xin ming; san gang  
责任编辑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