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6 期
2006 年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6
November,2006
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
曹ꢀ 曦ꢀ 颖
(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68)
ꢀ
ꢀ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英语教学应导入文化教育。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思想;教学原则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英语文化为主、兼顾汉语文化”和“以知识文化为先、交际文化
为后”;教学结构包括“问题引入”、“协作学习”、“小结反思”和“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对比法、
实践法、讨论法和阐释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教学结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6⁃0061⁃06
ꢀ
ꢀ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
一ꢀ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
定,英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综合运
用能力提高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 该模式主张
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
生实际,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激发
他们的思考与想像,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内部心理表
征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
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
英语的能力。 该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文化概念与
思考方式的引入,突出相关文化内容,在教学形式上
注重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求教师积极发
挥主导作用。 该模式的上述主张主要基于建构主义
的学习理论思想。 建构主义是20 世纪末备受关注、
影响广泛的学习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源于皮亚杰,后经布鲁纳、维果茨基等教育心理学
家不断发展和完善。
[
1]12
要培养其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文化教
[
2]
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语言
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
约”,语言的运用“ 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准
[
3]
则” 。 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不懂得
[
4]110
。 所谓“真
文化模式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
正学到语言”,就是具有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海
姆斯(Hymes, D.H.)提出,语言“必须有运用规则,
否则语法规则就会没有意义”,其四条“运用规则”
[
5]19
之一就是“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
,而“得
体”地运用语言就必须了解、掌握并遵循目的语社
会的文化准则。 但是,目前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
师仍未重视文化教学,学生文化知识和能力较之语
[
6]333
言知识和能力相距甚远
,因此必须加强英语教
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 本文拟从理论基础、教学原
则、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英语“文化
导入”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 皮亚杰的学习理论
皮亚杰(Piaget, J.)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儿童认
知发展研究基础上的。 他坚持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
收稿日期:2006⁃08⁃17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05 年度校级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曹曦颖(1975—),女,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
6
1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认为儿童的认知
结构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
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
的平衡” 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有阶段性,因此教学要考虑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 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需要认
知主体的积极参与,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个体与环境
的交互作用。 企图从外部注入知识是难以奏效的,
真正有效的学习建立在学生主动理解的基础之
的基础。 社会对儿童知识建构的促进作用通过老
师、父母、同伴等“中介人” 实现。 有效学习的关键
在于儿童和“中介人”之间交往互动的质量。 “中介
人”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是儿童的“最近发展
区”,即比儿童现有知识技能略高一个层次、经他人
[
9]60-132
协助后可达到的水平
。 维果茨基的理论,特
别是“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学习
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果学生要
学习的内容在他们已有的发展区内,就应该让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如果学习的内容超出了他们
现在的发展期,那么就需要从旁引导。
[
7]395-419
上
。 根据皮亚杰的学习理论,语言文化的学
习应该是学生积极建构语言文化输入和任务的过
程。 学生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语言文化输入,并使
其潜在意义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合适的同化点。
教师要选择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设计,创造条
件,帮助和促进学生已有语言文化图式的修改重组
与新图式的建立,达到新的平衡。
4ꢁ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在继承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
基等人的建构主义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他
们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学习是学习者
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
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
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
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
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
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
2
ꢁ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Bruner, J.S.)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强
调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
生如何思维,如何学会学习,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
规则,从而整理统合,组织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经
验。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是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
情景,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探究,参与知识获得
的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他强调内在动机,
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他倡导
[
10]
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但是,我们可
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合
作学习是建构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文化导入”教
学模式的启示在于,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
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
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与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
环境要素交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教师在
这一过程中发挥“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促进
[
8]2-27
“
发现法”,强调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
。 根据布
鲁纳的学习理论,我们在文化导入教学中要注重创
设运用语言的机会和环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力,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探索。
[
11]164
者”的作用
,通过设计一些有教育价值的任务
活动,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反馈,调动和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
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他们最终获得对“目的
3
ꢁ 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
与皮亚杰、布鲁纳不同,维果茨基(Vygosky, L.
S.)更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
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
持和促进作用。 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活
动中形成的个体经验(即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
学习者在学校里学习的以语言符号形式出现、由概
括向具体领域发展的知识(即自上而下的知识)相
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
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
[
12]216
语语言与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
二ꢀ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活动
客观规律理论探讨的总结和概括,是指导教学工作
的基本准则。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应遵循科学性、
思想性、启发性、量力性、因材施教等基本教学原则,
但基于它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还应遵
循下述三个教学原则。
6
2
ꢀ
ꢀ
曹曦颖ꢀ 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
1
ꢁ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因此应兼顾汉语文化的学习,这也符合《高等学校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的教学要
这一原则是指在文化导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
1]11
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应负的组织、引导、促进、评价
的责任,而且要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认识
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并注意把这两种作用有效地
结合起来。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方
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主要由教师决
求
。
3ꢁ 以知识文化为先,交际文化为后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文化导入的教学过程中,导入
“顺序”一般应先导入知识文化,后导入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主要“包括反映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的文
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和科技的成就”;交际文
化是指“人们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习
[
13]379
定和负责”
并没有要求教师放弃对教学进行指导与规划的主导
,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
惯、人情世态、社会组织和相互关系”。 这种分类实
[
14]58
[19]133
作用”
。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
质上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
。
作用。 但是,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是为学而服务的。
文化产品中的文化是显性的,而隐藏在语言背后的
文化观念是隐性的。 学习由显性的知识文化入手,
然后过渡到隐性的交际文化,这符合学生认知的一
般规律。 并且由于知识文化的着重点是“过去的成
就与辉煌”,交际文化的着重点是“现在的表现及将
“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
[13]380
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
。 学生积极地认知
参与、主动思考是学习发生的前提。 离开学生积极
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所以,在重视发
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一定要承认学习者的主
体地位。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
性,并且积极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构建新的学习环境,
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协助、促进学生学习,
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指导者、评价者和促进者,与学生构成一个学习
共同体。
[
19]125
来的发展”,是一种“活的文化”
,认识过去是
理解现在的基础,深厚知识文化又是成功交际的支
撑,因此导入知识文化是导入交际文化的前提。 海
姆斯提出的语言运用包括4 个方面的能力,其中
“得体”地运用语言主要与交际文化直接相关。 但
是“人情世态”千变万化,直接或首先从交际文化入
手,学习者不容易拿捏分寸。 先从知识文化入手,非
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者可以从文学艺术、音乐等作品
中体会到各种“人情世态”,通过知识文化的默移潜
化而了解并掌握交际文化。 当然,由于交际文化直
接影响着交际效果,故导入重心可以适当地向交际
文化倾斜。 正如Wolfson 所说:“在与外国人交往
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 但
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则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
2
ꢁ 以英语文化为主,兼顾汉语文化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文化导入的教学过程中,学习
内容”既要侧重英语文化,又要兼顾汉语文化。 这
“
里的英语文化既包括英美文化,又包括其他英语国
家文化。 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英语已不再只附着
[
15]7
于某一特定区域的文化
。 由于了解并掌握英语
文化准则是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前提,因而英语文
化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最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
容。 掌握了英语文化准则才能“得体”地实际运用
所学得的语言,学习英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
用非常直接和明显,不了解它而导致的语用错误和
[
20]62
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
①
在以往研究中,有学者主张按文化层次进行导入,
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层次错
综复杂,不同层次之间又有交叉重合,因此教师在教
学实践中想结合教材有序导入比较困难。 相对而
言,以知识文化为先、交际文化为后的原则在教学中
具有更强的实际可操作性。
[
16]
交际失误比比皆是,所以学习英语文化是重点。
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掌握和理解目的
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保留和弘扬母语
[
17]81
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 跨文化交际中的谈话主
三ꢀ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
题和涉及内容受双方文化制约,通过导入汉语文化,
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既可以深刻揭示英语文化的
主要特征,又可以加深对汉语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主要包括四
个环节,即“问题引入”,“协作学习”,“小结反思”、
“巩固拓展”。 这四个基本环节是贯彻教学原则、完
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
[
18]
入理解,帮助学生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
。
6
3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接、相互影响的有机结合整体。 每个环节既要发挥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意义建
构促进者的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信息加工
主体和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作用。
容,努力创造适合发挥学生协作学习的环境,如课堂
小组讨论、角色辩论、表演等,让学生通过小组或团
体的合作,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结合同学的
反馈,形成对知识较为完整的理解和掌握。
(3)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全体学生积极
参与,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注意保护学生
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其观
点和态度,让不同观点得以交锋,补偿、修正和加深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之自主能动地完成对知识的
构建。
1
ꢁ 问题引入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顺利而有效的
学习与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密切相关。 教学之
初就通过设置问题,引入学习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知识储备,为
新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在这一
环节中教师应注意:
3ꢁ 小结反思
(
1)设置问题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
小结反思是指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束后,对
自身学习活动及时查漏补缺,总结回顾,优化学习方
法,使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清晰、系统,语言技能进一
步娴熟。 通过小结反思,既有利于学生充实和完善
认知结构,又有利于他们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自我总
结和自主反思的能力。
学生实际。 问题的内容要结合语言知识,突出文化
知识,以教材为依托,源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 问题
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并且能激活他们
的学习潜能,因为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年龄、学习
风格、学习阶段等因素对学生努力的结果有直接的
[
21]
决定性影响
。
(1)小结反思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
思考是否掌握重要的新知识点,指导和帮助学生寻
找新旧知识的联系,按类别对新知识进行归纳,优化
原有知识结构。
(
2)设置的问题要巧妙,应该促进不同能力水
平的学生开展有助于找到解决办法的各种活动,同
时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取得成功。 问题可
以由教师独立设计,也可由师生共同研究提出。 设
置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对知识既全面温故,也努力
创新,并用新知说明旧知,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多种可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过程进
行反思并加以比较,放弃不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
法,筛选出科学、实用有效的思维技巧和学习策
[
22]41
[23]35-36
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
略
。
(
3)问题的数量要适度。 问题引入后,要给学
(3)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自我评价,不断修正
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在准备过程中自主学习。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可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但不直
接告诉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与完善对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活动前
的“计划性”和“准备性”,学习活动中的“意识性”、
“方法性” 和“执行性”,学习活动后的“反馈性”、
[
24]142
2
ꢁ 协作学习
“补救性”和“总结性”的自我监控
4ꢁ 巩固拓展
。
学习是师生共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协作
学习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上一环节思考、调查
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交流和合作等多种形式参
与到教师创设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语境中,与同学甚
至教师共同探讨协商完成有关学习任务。 这是整个
教学结构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着学生知识建构的
成效。
巩固拓展是教学结构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
引导学生以课程所学内容为核心,对课堂学习内容
的延续、深化以及技能、情感等的迁移学习。
(1)巩固拓展的内容应建立在与课堂学习内容
相关的基础上,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特别要注意引
导学生继续解决课堂中的疑难或待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注意从多维度拓展自己,如学习
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不应完全拘
泥于知识、技能方面。
(
1)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座位编排形式,以“半圆
形”、“圆形”或“马蹄形”等形式重新编排座位,使学
生既能面对老师, 又能面对同学, 便于协作学
[
23]365
习
。
(3)要激发学生巩固拓展的动机,在充分考虑
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取适合
(
2)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
6
4
ꢀ
ꢀ
曹曦颖ꢀ 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
自己个性特点的多种形式主动拓展,自愿巩固。
四ꢀ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体再现文章情节,借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一方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差异,学会
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
的语言应变能力,因而是协作学习过程常用的一种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
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
[
25]197
。 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繁多。
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根据“文化导入” 教学模式的特点,常常采用对比
法、实践法、讨论法、阐释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当然,
采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必须因具体的教
学内容而定。
3ꢁ 讨论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包含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
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时,可采用讨
论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创
设课内文化议题,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比自身文化,
思考、讨论并归纳英语文化特征,增强他们的文化意
识。 这一方法能使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内容,“激发
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有关内容的领悟更为深刻,
1
ꢁ 对比法
在英汉语言中存在不少“虚假对应”的表达,即
英汉语言中有一些表达看似相同,实则涵义差之千
里。 这种“貌合神离” 的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对比法是克服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 这种方法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义相同、文化
内涵不同的英汉表达,让他们找出这些表达的异同,
从而对英汉文化差异,特别是英汉文化在习语、忌讳
语、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
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
26]239
记忆更为永久”
4ꢁ 阐释法
。
在教材中遇到部分文化内容完全超出学生现有
认知结构时,教师可适当采用阐释法进行教学。 这
一方法要求教师尽可能用简捷明了的语言对教材中
一些有特定含义、难于理解的文化内容进行直接阐
释,把艰涩深奥之处讲得通俗易懂。 这一方法学习
相对集中,时机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插入教
学之中,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课文难点,丰富
他们的文化知识。
2
ꢁ 实践法
实践法就是学生学习某些故事情节丰富的文化
内容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编自演,让学
生置身英语文化的角色之中,模拟各种交际情景,得
致谢:本文承蒙四川师范大学吴定初教授、尹世寅教授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释:
①
代表性的成果如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 年3 期)、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
导入的三个层次》(《外语界》1996 年4 期)、袁春梅《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化在英语不同教学阶段的
导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年4 期)等。
参考文献:
[
[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Kumaravadivelu, B.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 ( E) 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J]. TESOL
Quarterly, 1994, 28(1).
[
[
[
3]张思武. 英语基础阶段交际能力培养探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增刊).
4]Lado, R. Language Testing [M]. New York: McGram Hill, 1961.
5]Hymes, D.H.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 / Brumfit, C.J. & Johnson, K. The Communit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OUP, 1979.
[
6]张红玲.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现状调查[C] / /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1.
[
[
7]Piaget, J. 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 [M].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8]Bruner, J. 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M]ꢁ New York: Norton, 1966.
6
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9]Vygostky, L. S.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2.
10]陈琦,张建伟.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11]Gardner, D. & Miller, L.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
[
[
12]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王策三.教学论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4]Taylor, B. Teaching ESL: Incorporating a Communicative, Student⁃centered Component[M] / / Long, M. H. & Richards, J. C.
Methodology in TESOL: A Book of Readings.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87.
[
[
[
[
[
[
[
[
[
[
[
[
15]Smith, L.E. Readings in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M]ꢁ Pergamon, 1983.
16]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
17]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8]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光明日报,2000⁃10⁃19(1).
19]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0]Wolfson, N. Rules of Speaking. Richards[M] / / J.C. & Schmidt, R.W.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ongman, 1983.
21]张思武.英语学习过程诸因素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2]Delisle, R. 方彤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3]Cruickshank, D. R. & Bainer, D. L. & Metcalf, K. K. The Act of Teaching [M]ꢁ London: McGraw⁃Hill College, 1999.
24]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6]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
search Press, 2002.
Culture⁃Introduced ELT Model Research
CAO Xi⁃ying
(
l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determines that culture should be in⁃
troduced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ulture⁃introduced teaching model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with principles of “ instruction guided by teachers and centered on
students”, “integration of English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introducing knowledge culture be⁃
fore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frame of “introducing a problem”, “cooperation learning”, “conclusion
and self⁃questioning”, and “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iques mainly of “ contrast”,
“
practice”, “discussion”, and “explanation”.
Key word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lture; teaching model;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principle; teaching frame;teaching techniques
[
责任编辑:张思武]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