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4  
July,2007  
试论民初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20 世纪30 年代四川为例  
侯明喜曾崇碧  
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经济收入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是衡量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20 世纪30 年代的四川乡  
村小学教师而言其经济收入菲薄福利待遇低下职业岗位得不到保障社会声望不及塾师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  
的社会形象和从教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国民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高。  
关键词民初乡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四川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4⁃0115⁃07  
自清季废科举兴学堂后新教育制度在全国逐  
教育的前沿阵地而且是城乡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故  
亦有所涉及。  
步确立,“新教育的改革激起了农村的一场大的波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廷的新政再没有比废科举  
经济收入最低的薪资标准  
1]  
兴学堂之举对农村社会影响更大了” ,“它大致类  
同于集中体现了转变时代开始的俄国1861 年废除  
农奴制以及1868 年明治复古诏书颁布不久的  
在决定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三个方面因素经  
济收入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首重经济待遇。  
经济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职业在  
社会关系空间中相对位置的高低世界各国普遍通  
过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作为提高教师地位的一项重  
要举措就是证明时任乡村小学教师的收入来源主  
要是薪俸故这里主要讨论教师薪俸待遇。  
2]643  
废藩革新”  
对新旧教育体制转换以及新教育  
制度发展的相关问题如推行新学后的学生学  
堂与学潮私塾与学堂的二元并立农村读书人减少  
从而导致传统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破裂以及城乡分野  
等等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数千年之  
大变动之后产生的教师这一新群体却少有研究。  
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根据马克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  
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  
社会标准本文拟从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  
望三个方面论析民初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文  
中所谓的乡村”,主要包括村庄和乡镇小县城拥  
有相对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不但成为乡村  
928 年大学院颁发小学教员薪水制度之原  
规定:“两倍衣食住以舒适为度三事之所费,  
3]  
为最低限度之薪水。” 四川省同年规定以每  
两月添土兰布单衣一件所需之费用为标准以  
中级职员包膳所需之费用为标准以本地中等  
4]406  
居户租赁市镇房屋两间所需之租金为标准  
1935 四川省政府公布四川省小学教员任用及  
待遇暂行规程》,就按这一原则确定小学教员的薪  
资标准其最低薪资为15 如下表)。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简介侯明喜(1973—),四川达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史社会保障;  
曾崇碧(1974—),四川自贡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5 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的小学教员薪资标准单位)  
扣发给或每月仅发数元伙食”。 同时领薪难问题  
也相当普遍地存在,“每月到城……或领款四五  
或领款二三元甚至少到一元或竟至毫不所得,  
领到之款每不敷旅费更有拨乡镇之欠粮或斗息肉  
令校长自行催收者辗转追讨纠纷迭起甚至  
有发给抵薪券复以折扣收回者致教师辛苦之资,  
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  
月薪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资源来源:《四川小学教员任用及待遇暂行规  
》,1935 重庆市档案馆北碚二岩乡公所全  
案卷号96⁃1。  
7]  
又遭剥削困苦多端难以尽述” 。 时人也发出这  
样的感慨川省小学教师或因俸起诉或因俸斗  
或折了又折或纵又折仍不能兑现是真所谓  
小学教师真实薪俸收入又如何呢大致说来,  
年代四川小学教师待遇为国立优于省立而省  
立又优于市县立乡村小学和大部分私立小学教师  
待遇很低据教育部统计,1933四川国立小学  
人均月薪为33 省立为27.5 市县立为13 ,  
8]19  
凄惨现象”  
将小学教师薪俸与其他可比性行业收入比较,  
如与相应级别的公务员等作一比较更能说明其真  
实的经济地位以巴县为例,1938巴县征收局  
三等股员委任12 实支薪20 元外加局津贴10  
5]129  
而乡村小学和私立小学仅为元  
这次统计结  
果还不包括处于贫困边区或战乱的43 据四川  
省政府教育厅督学教育调查报告,1935—1937 ,  
这相当于巴县最好的县立开智小学专任教师  
四川部分县份小学教职员月薪如下表所示。  
四川部分县小学教员月薪数1935-1937)(单位)  
收入而各乡镇教员一学期薪金多者70—80 ,  
9]  
少者仅30—40 时人认为当时小学教师的待  
县份阆中郫县珙县新津彭县屏山南充垫江温江荣昌  
遇与省政府的公差雇员相比,“真是望尘莫及”,甚  
最高16 19 20 30 15 15 16 24 26 18  
10]6  
据统计,1931 年成都市  
至连普通工匠也不如  
最低  
10  
种行业工人工资平均数接近 不过工人伙  
县份内江青神蓬溪资中大足崇庆天全梓潼绵竹永川  
[11]27  
食均由主家供给  
当时一月简单伙食费需,  
最高20 18 30 40 28 18 18 25 23 18  
工人实际平均工资接近11 与四川大多数小学教  
师待遇相当考虑到小学教师的月薪常被折扣拖  
欠等因素说小学教师待遇不如普通工人是可信的。  
在传统中国士农工商社会中声誉与经济地位  
未必成正比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传统秩序  
逐渐被破坏传统的义利关系被颠覆人们逐渐重视  
经济利益开始以经济收入来判断人的社会地位。  
由于小学教师薪资微薄维持家用都很困难更无法  
承担用于维持教师身份的费用当时有人指出:  
在我的乡间小学教师的薪俸小者仅每月,  
大者亦不过每月20 而且全是作十月计算的 普  
通家庭内的佣妇也有元一月的工资至于膳食住  
宿一概受东家的供给佣妇穿的衣服只须粗布对  
于亲友的婚丧可以不必送礼一切社会的酬酢也可  
以免去但是教师不能不保持他们的体面穿的必  
是长袍过的生活必是合于先生的身份这区区  
微小的收入连他们个人的生活费用也不易维持,  
最低10  
10 12 10 10 12 12 14  
资源来源四川教育》1937 年第 卷第1⁃6  
期所载的地方教育调查报告整理而来。  
由上表可见以上20 县没有一县的最低薪资达  
到省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15 最高月薪的平均数  
也仅为21 且最高月薪仅校长一人享受 对绝大  
多数教员而言月薪大都在10 元左右达到最低限  
度薪水15 元者寥寥且按10 个月发给伙食车舆  
费一并在内以上20 县基本能反映四川大多数县  
小学教师待遇状况。  
对大多数乡村教员而言,10 元左右的月薪能否  
维持大学院规定的舒适生活据时人估算当时  
每人每月最低限度须付衣履费三元伙食费五元,  
[6]3  
房租钱八元合计十六元” 。 除去生活开支教员  
的开支大宗还有教育费及其他成了家的教师还要  
供养家人10 元的收入不仅一人生活困难更无  
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2]1  
试问如何俯蓄妻孥?”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已经  
更关键的问题是如此低的收入还常常不能兑  
拖欠折扣领薪难等现象极为普遍据查,“大  
多数县份不能按月领得每欠至三四月以上或折  
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的社会形象使之难以保持  
先生的身份。  
社会权益福利待遇与职位保障  
16  
侯明喜曾崇碧试论民初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20 世纪30 年代四川为例  
[19]112  
寒士路不知何日得出头。’”  
小学教师社会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其社会地  
位高低的重要表现以下通过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  
和职位的稳定性予以说明。  
小学教师职位得不到保障反映了其社会地位  
无保障民国时期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校长聘任  
在法规上小学教师有福利待遇详细规定如  
1932 年颁布的小学法》、1936修正小学  
13]  
[20]548  
926 年公布的修正小学教育奖励规程 对小学  
规程》  
来看当时聘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各校  
教师奖励分三种奖章优待亲属加薪;《学校教  
长掌握着教师的聘用大权聘期较短初聘一年续  
聘二年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长职位常受时局  
影响和地方土豪劣绅权贵控制而校长职位更迭频  
繁必然波及教师职位的稳定加上校长本身滥用职  
教师就必然陷入六腊战争的旋涡中。  
14]137-139  
对养老金抚  
职员养老金及抚恤金条例》  
恤金也有粗略规定同时规定了养老金抚恤金的  
经费来源国立学校由国库支给省立学校由省库支  
市县区立学校由市县区经费支给然而该条例  
无非一纸空文新式教育推行时间短暂时局和教育  
制度变化迅急真正能达到条例规定年限比如养  
老金抚恤金需10 年以上的很少符合规定者也  
因为养老金抚恤金经费来源困难而难以兑现。  
校长职位频繁更迭与当时政局混乱紧密相关。  
政局不稳时局变乱不定地方当局掌政者时常变  
加上各地方士绅权贵党派势力对教育的把持,  
小学校长的任命和教师的任用常常深受影响川政  
统一后的一次调查报告显示:“校长不安于位教职  
员常随校长为进退行政当局指派教职员土劣对教  
937 四川省政府公布四川省小学教员任  
用待遇及服务规程》,对小学教师晋级、10 年一休  
优待子女养老金和抚恤金等项有详细规定还  
各县政府为奖励学历优异之小学教师乐业乡村  
小学计每年得于各该县教育经费预算内特列专款  
专作此项教师月薪之补助费”,“小学女教员在生产  
期内应予以六个星期之休息其代理人之俸金应由  
原校呈请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另行支给”,并发给一  
个半月薪水不过以上之小学教员均以合于修正  
21]111  
职员常有欺压之事。”  
1937 四川省政府调查  
表明:“各地当局变更一度中小学校长照例连带  
更动一部甚至地方当局不变而校长亦复变动并不  
问其考成之何若。”考查发现下川东某县12 个小  
学校长任期在一年以下者上川东某县个小  
学校长任期在一年以下者川北某县14 个小学  
校长任期在一年以下者教职员全随校长进  
15]  
[22]69  
小学规程第六十二条及检定合格者为限” 。 而四  
川大多数小学教师属代用性质教育相对发达的县  
合格者比例可达30%左右比如新都县师范毕  
退
罗志田先生指出由于读书人留居城市而不  
像以前那样返乡乡绅的社会来源遂逐渐改变乡  
绅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意味着道义的约束日减而  
出现所谓土豪劣绅的可能性转增这是乡村社会  
16]  
业者占32% , 富顺县师资不合格者 尚居  
5%”;而大部分落后县一般为10%—20% 或者更  
如崇宁县合格教师仅占教师全数1/ 6,宜宾县合  
23]214  
秩序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川处于军阀分  
17]  
格教师不及1/ 10 依据法规大多数小学教师  
不具备享受福利待遇的资格1938全川各县  
不含省立小学和师范附小)25000 多名小学教师  
仅有48 人得到嘉奖奖章养老金抚恤年功加  
治时代长达十几年之久这些土豪劣绅势力在川政  
统一之后仍然流毒无穷对于土豪劣绅既少道  
义的约束”,更无法制权威小学教师的进退就操控  
在这些无法无天的土豪劣绅手上。 30 年代四川省  
府屡次通令主管机关一切职员不得直接向各校长  
18]32  
俸等奖恤  
正如温江地区教育志 所言:“实  
15]  
际不过是画中饼水中月并未真正兑现……以教师  
十年一休假而论全川只有五人享受过一次温江地  
区十几个县只有一人享受过一次教师生病女教  
师生产因而失业者甚多教师死后安葬费都领不  
更谈不上抚恤后代了邛崃县桑园乡一教师因  
感教书无路心情悲痛曾作诗道:‘投业教途已数  
东奔西找几时休腊鼓频催心悸动有无人聘实  
堪忧薪水难糊自身口无力养家泪暗流教书本是  
介绍教员否则将予以严重惩处实则令自为  
介绍仍旧介绍校长收得此项信件,……又不能  
24]9  
教师职位毫无保障由此出现每  
不予以聘用”  
年两次的六腊之战”,每年寒暑假到来之时即是  
六腊之战开始之际想保留和争得职位者无不使  
出浑身解数竭尽所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  
”。  
职业声望与塾师的比较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声望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  
除科举之后的社会后果以及对兴办新式教育的经  
誉和尊敬乡村小学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大致类同于  
传统塾师所以此处主要以小学教师职业声望与塾  
师做一比较。  
师资等诸多方面准备不足导致新式教育在推行  
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得不到社会认可和信仰尤其  
是在与私塾并存的广大乡村新式教育更是存在着  
严重的信仰危机既然广大乡村社会不相信学堂,  
那么对于从事学校教育的小学教师而言在乡村社  
会中的社会地位就不言自明了。  
在传统中国教师享有崇高威望以君师并称,  
书经作之君作之师”,《学记能为师然  
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但传统上尊重之  
主要是天子之师名师鸿儒而非童子之师即  
蒙师塾师清人唐彪有言:“人仅知尊敬经师而不  
从笔者查阅资料显示时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  
面对学堂教育抱怨很多新式教育发展过快成本过  
教学内容不适用新旧学制转换和学堂教育发  
展过速是导致学堂教育信仰危机的关键因素中国  
推行新教育制度所承载的救国责任太沉重在  
国弱民穷之际沉重急切的教育救国目标导致  
新旧学制转换以及新式教育发展过于急速罗志田  
认为清末由科举制到新学制的转变太快,“终于不  
能等待学堂制的成熟而将科举制废除由于改和革  
的方面不断加速而建设的一面无法跟随遂造成旧  
制度已去而新制度更多仅存于纸面的现象旧制既  
而新制尚不能起大作用全国教育乃成一锅夹生  
25]9  
尊敬蒙师。”  
转至民国传统师道尊严受到更大  
冲击小学教师的社会认同度还不如传统上得不到  
尊重的塾师连政府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尊师之  
素极隆重然至今日则一落千丈无复计及可  
为浩叹”。 “教者视教授为职业不唯不肯直道正  
抑且委曲求全学生则视教员为雇佣无复尊师  
26]145  
重道之义”  
在乡村社会普通民众并不欢迎小学教师而更  
认同塾师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曾指  
:“在小学教育方面新式教员不像旧式老师那样  
易被乡村百姓所接受”,并且认为这正是私塾的改  
良和废除举步维艰从而导致非正规的私塾体系  
与正规的新学校体系一直并存到人民中国的最初几  
29]178  
”  
学堂教育在经费和师资方面要求很高,  
传统学制的贸然切断使新学制在师资和经费方面准  
备严重不足在师资和经费严重缺乏情况下仓促上  
阵的新学制不仅推行步履维艰其质量也大打折  
新教育制度运行问题多效率低效果差终而  
得不到信任时人的论述表明小学兴办之时,“各  
县只求报告小学的加多把半小学的冒牌贷来充数。  
结果经费非常之少师资非常之坏因此不能取信  
于老百姓的假小学非常之多不但没有把教育弄得  
反而使民众疑心教育反对教育这一段失败史  
至今还受到不少的恶影响使我们现在无形中感到  
好多的阻碍”。 尽管民元以来也着实努力改良小  
”,力图改变夹生饭局面但情况没有多大改  
,“要是真正的问问这芸芸众生的民意叫他们表  
决肯不肯出捐税来办小学我可以武断的说十之  
百之九十九要投否决票这虽是民众的愚盲小  
2]503  
的一个重要原因  
乡村教师为什么得不到  
广大乡村民众的认同呢小学教师与乡村民众之间  
确实存在诸多隔膜一方面小学教师力图摆身份,  
不与乡村百姓为伍在盐源县乡下人在教师面前  
兴奋不起来”,究其原因教师摆架子闹身份嫌  
[27]233  
乡下人脏嫌他笨嫌他贫贱”  
时人记载他  
入家庭则礼节简慢遇农工者流尤讪诮而浅  
28]  
” ;另一方面乡民认为小学教师不修边幅,  
27]233  
言行不检点”,“不使人民起敬意”  
更有甚者,  
教师及其学生的趋新言行与乡民维护的传统伦理之  
间产生新与旧的冲突使小学教师被视为异端这  
些方面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使乡村教师在民国很长  
一段时间得不到广大乡民的认可始终无法容入所  
处的广大乡村社会。  
30]1  
学的不能得人信用至少也要负一半的责任”  
在影响小学教师社会声望的诸多因素中值得  
注意的是新式教育制度本身推行不力而引起的新式  
教育信仰危机学校教育和私塾一直并存于整个民  
国的乡村社会前者之新与后者之旧间存在矛盾。  
乡民在新旧矛盾中并不趋新弃旧而是从自身利益  
角度做选择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举措坚决但对废  
比之于乡间自办私塾学堂教育成本过高学  
堂在校舍教具和延聘师资等方面花费远高过私塾。  
穷国大国办学堂惟有征收学捐民国教育捐税的  
主要承担者毫无疑问是广大农民据全国抽样调查  
统计田赋占各县教育收入的50%—75%,四川等五  
省县教育经费来源包括学田等苛捐杂税达670 种之  
18  
侯明喜曾崇碧试论民初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20 世纪30 年代四川为例  
县教育经费的80%—85%出自农民与穷苦  
来得有效甚至在方法方面的处理上也反不如  
纯粹封建的私塾教育可以得着合用的技术———写  
31]258  
的消费者”  
然而学捐的主要承担者并不享  
35]67  
有受教育的权利,“乡村百姓不欢迎新式教育还由  
于政府办教育的吝啬而使教育经费主要负担落到  
了农村的居民的头上但他们并没有感到从昂贵的  
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中得到多少好处于是有人发过  
这样的牢骚:‘在外国是富人付钱给穷人受教育)。  
契约做祭文编对联等等”  
丰子凯在他的自叙中讲到:“父亲是考乡试而  
中举人的父亲的书籍考篮知卷报单以及衣冠  
母亲都郑重地保藏着将来科举或许再兴可给  
我参考或应用。”“这不是我母亲一人的希望其时  
乡里的人都嫌学校不好而希望皇帝再坐龙庭而科  
举再兴。 ‘洪宪即位’,他们的希望几乎达到了后  
来虽未达到但他们的希望总是不断有的亲友依旧  
请先生在家里教授四书’、‘五经’,或把儿女送入  
2]503  
只有中国才是穷人付钱给富人受教育)’”  
学堂学费也高于私塾中国传统教育投资成本很  
较之学堂私塾收费低廉且方式灵活 读私塾  
纳学费不像学堂一次收取而是按端午中秋春节  
三节分期缴纳这更符合农民现金流动的习惯而且  
穷照穷出富照富出家长无不胜负担之苦所以私  
塾遍及乡间因为学费太高农民子弟不能享受新  
教育的权利周锡瑞就注意到,“穷人既无时间又  
无金钱上学小商人的中间层和富农认为初等  
学堂不适于在社会上发迹就他们微薄收入而言中  
36]69  
私塾他们都是在社会上活动而有声誉的人。”  
在四川各县私塾数量比新式小学多不少地方私塾  
的教育成效在新式小学之上。 1928省视学的视  
察报告表明名山县新式小学反不如私塾,“教育殊  
少进步私塾林立其数之多且倍于公立小学而公  
立小学又多未遵章教授内容与私塾无异者几过半  
教员之薪修既薄教授遂多敷衍且不如私塾认  
32]141  
等和高等学堂又过于昂贵”  
接受学堂教育成  
37]145  
了有钱有权势人的特权这无疑加剧了老百姓对新  
式教育的反感。  
以致县人信任私塾轻视学校”  
。 1937省  
政府调查显示各地私塾现仍占绝对多数据教厅统  
全川小学约17370 而全川私塾则约有18469  
私塾多小学1000 余所原因首先是多数家庭对  
公共学校失去信仰其次是风气闭塞仍崇拜旧式  
学究及不适儿童之古籍”,最后才是经济困难附  
学堂教育成本不仅高昂且产出的学生也多显  
无用”。 教育部长陈果夫认为:“农村子弟在未入  
学校以前尚不失为有力的生产分子一入学校物质  
欲望提高生活习惯改变出校后即成为无用之人,  
这种教育世界任何国家都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16]  
近或无地就学” 。 可见私塾比小学盛行的主要  
原因还是民众对新式小学失去信心进而更崇拜  
旧式学究”。  
他们过惯舒服的生活再也不愿回到乡下去所  
以学校多造出一个毕业生社会不蒂就多出了一个  
游民这样的教育即使办到一百年也不相干徒然  
替国家培养大批高等流氓有教育比没有教育还要  
由于学堂教育质量差教育成本高而且教育内  
容不切实际在广大乡村从事学堂教育的小学教师  
反不如塾师受尊重同时塾师往往作为维护传统  
乡村文化秩序的重要力量被认可接纳这种接纳  
和认可不仅源于塾师对儒家经典的占有而产生的权  
威感更主要源于塾师精通各式应用文的程序替人  
写信写票据及各式帖子或对联的工作自然非塾师  
莫属作为乡村为数极少的通文墨者中的塾师其  
知识技能使得他们在乡村交际系统中占有崇高地  
而学堂老师由于其生活质量的保障知识背景  
和个人认同源自城市所以无论是他们自身还是在  
乡民的心目中他们均属于另一个世界。  
33]5  
!”  
现代学堂教育与工业化相伴随其教学内  
容具有现代性而民初广大乡村受现代化的冲击相  
对城市较小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占主导因  
而不能与现代性的学堂教育相适应针对学堂产出  
无用之人农民大多指责学校课程几乎完全与  
社会生活无关”,尤其批评教师只是奉行故事把  
他在中学师范所知的全盘搬到乡间来”,“全不知道  
34]27  
私塾却能适应当  
因地制宜适应需要的道理”  
时的现实需要识字作文和珠算是当时乡民子弟  
文化学习的重点而这些皆是私塾的强项在四川,  
不仅有学问有地位的人认识到学堂教育脱离实际,  
就连一般人也同样感觉到洋八股式的现代教  
在四川不能适用反不如那些行会式的徒弟教  
1872 日本颁布学制》,认为各级教师中,  
以小学教员为最要最急因国民教育之根基皆  
38]45  
优先发展基  
19  
由其所创造为立国之精神所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础教育重视提高小学教员以及社会地位是近代日  
本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甚  
至将日俄战争的胜利之功归诸小学教师普鲁士将  
帅毛奇认为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全国小学教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胡适等曾常援引此话呼吁重视  
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以实现教育救国理想不  
过呼吁只停留在纸面没有引起当局重视民初时  
局动荡政局混乱推行现代化教育的环境恶劣政  
府也根本无暇顾及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39]6  
师应得首功波兰也将其复兴归功于小学教师  
注释:  
巴县征收局(1938)》。 巴县档案馆巴县县政府财政科案卷号J1⁃3⁃677。  
巴县县立开智小学校职教员一览表》,19 重庆市档案馆第六区区公所全宗案卷号293。  
应得奖之人除给予奖章外其子孙及亲弟亲侄等入省立县立各学校均列为优待生免缴学费。  
照原薪加2/ 10,届满得加3/ 10,以后准此循进加至原定薪额为止。  
凡连续服务15 年以上之职教员年逾60,自请退职或由学校请其退养者得领养老金未满60 而身体衰弱不胜职务者亦  
得领养老金但以不任其他职务为限因公受伤以致残废不胜任务时没有达到规定年限也可同样享受待遇。  
享有抚恤金的条件是连续服务10 年以上死亡因公致死因公受伤或受病以致死亡。  
参考文献:  
1]张鸣.20 世纪开初30 年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意识变迁———兼论近代激进主义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  
1999,(4).  
2](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小学教员薪水制度之原则(1928)[M] / / 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教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5]教育部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全国初等教育统计[M].1937.  
6]一愚教师节教师劫! ———纪念教师节[J].四川教育评论,1937,(2).  
7]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报告书[R].1939.  
8]姜让一四川教育的几个严重问题[J].四川教育,1937,1(6).  
9]巴县各乡小学经费支绌[J].四川月报,1935,6(5).  
10]刘百川小学教师待遇制度的商榷[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1(6).  
11]苦矣成都市的工人[J].社会导报,1931,1(6).  
12]赵铁尘教师的生活问题[J].教育杂志,1927,9(4).  
13]修正小学教育奖励规程[J].小学教育半月刊,1926,(3).  
14]夏承枫现代教育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5]四川省小学教员任用待遇及服务规程[G] / / 四川省教育法规汇编ꢁ 1937.  
16]新都学校教育[R] / / 四川省政府调查团报告书提要.1937.  
17]各区县教育概况[J].四川省教育厅教育丛刊二十八年四川教育年报),1940,(9).  
18]彦孚四川初等教育一瞥[J].新教育旬刊,1938,(新年特大号).  
19]温江地区教育局温江地区教育志[M]ꢁ 四川温江温江地区教育局铅印,1983.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1]四川各县教育调查的经过与调查后发现的问题[J].教育半月刊,1937,3(4).  
22]四川省政府调查团报告书提要[R]ꢁ 1937.  
23]罗志田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M] / /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  
民出版社,1999.  
24]徐师千省内外小学教育之比较观[J].教育谈,1937,(11、12).  
2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6]军事委员会抄转焦易堂条陈矫正教育不良状态意见书代电(1939)[G] /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0  
侯明喜曾崇碧试论民初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20 世纪30 年代四川为例  
27]周游盐源县教育讲稿[J].四川教育,1937,1(5).  
28]庄俞论小学教育[J].教育杂志,1909,(3).  
29]罗志田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M] / /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  
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0]俞子夷一笔教育上的旧账[J].教育杂志,1928,20(2).  
31]罗廷光教育行政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32]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M].杨慎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82.  
33]陈果夫中国教育改革问题[M].重庆正中书局,1944.  
34]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北京民智书局,1929.  
35]文林四川教育的动向[J].川教新论,1937,(创刊号).  
36]丰子凯自叙[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37]第九区省视学陈光普呈报视察名山县教育情形并拟具改良条件一案[J].四川教育公报,1928,2(1).  
38]支那教育问题[G] / / 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9]周彬义务教育师资训练及进修[M].昆明中华书局,1939.  
On Status of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OU Ming⁃xi, ZENG Cong⁃bi  
Politics & Soci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gqing Industrial⁃Commercial University,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 1930s witnesses poor income and benefit, insecurity of job and lower respect than  
that enjoyed by private school teacher, of Sichua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ir status and professional enthusiasm, which in turn affe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national populace edu⁃  
c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ts quality, as income, right and benefit, and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are  
the principal criterion of judging the status of a profession.  
Key words:early Republic of Chin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tatus; Sichuan  
责任编辑凌兴珍]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