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4  
July,2007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  
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民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610064)  
摘要城市衰落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是城市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近代中国大  
部分城市出现衰落是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近代中国城市的衰落是多方面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外国侵略空间地理交通运输城市自身发展战争农村经济破产思想观念自然灾害  
等等既与外力的冲击关系密切也与内力的变化有关系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既  
有利于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又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衰落  
中图分类号K928ꢁ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4⁃0122⁃08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城市史研究受到中国学  
型城市的衰落有着不同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  
国家民族以及地域的城市因其发展模式和进程不  
其衰落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即便同是衰落  
城市其衰落原因程度和表现均有不同因此衰落  
城市研究也离不开长时段的眼光宽阔的国际视野  
和多方面比较的研究方法虽然对城市进行全方  
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却能  
充分揭示中国近代衰落城市独特的历史脉络真实  
衡量衰落城市对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而为  
城市周期性兴衰发展理论和规律提供坚实而科学的  
基础。  
术界的重视成绩斐然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主要集  
中在中国沿江沿海的开埠通商城市和新兴城市迄  
今为止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将近代中国衰落城市”  
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也未将之作为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加以研究。  
我认为在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时候强调一批  
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能够反映中国近代  
历史的特征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然而要  
真实地反映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和水平,  
只考虑部分城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衰落城  
作为近代城市中不可忽略的城市类型和现象,  
把握和研究这部分城市衰落的原因特点及其规律,  
既是构建中国城市史研究体系并使之进一步完善的  
要求也是当代城市发展寻求历史借鉴的客观需要。  
城市出现衰落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  
这在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具有普适性不同类  
衰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衰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正如  
人有生老病死花有盛开和枯萎城市也有兴盛和衰  
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使衰落与兴盛成为万物发  
展的一般规律。 《衰落论一书的作者对衰落一  
词进行了语义学的阐释:“衰落作为一个词它的含  
收稿日期2006⁃10⁃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十五规划课题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批准号:02BZS0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一民(1953—),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  
22  
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义是衰弱没落它既形容老迈垂死的状态又表示  
由兴盛强大转为破败弱小的过程与其含义相近  
的有衰微衰颓衰弱衰歇衰退等。”“作为普遍存  
在的衰落现象它的本质就是新旧之争其结局是新  
的战胜旧的至此衰落亦告结束只有当新的蜕变成  
旧的又将被另一新的取代之时衰落才会又返大  
性决定了城市必然面临兴盛和衰落这一不可回避的  
发展过程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历程都普遍经  
历了产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周期过程由于受多  
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城市不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直  
线发展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速度就会减缓,  
甚至出现停滞衰退表现出一定生命周期的特点。  
除少部分城市外大多数城市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周  
期后又会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如此循环往复在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推动城市向前发展城市的兴  
发展繁荣和衰落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发展周期。  
城市正是在多个连续的周期性循环发展中不断地进  
行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从而完成从农业时代向工  
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飞跃。  
1]1  
。” 当然衰落也包含着新的内容采取着新的形  
有时新一轮的衰落与上一轮的衰落在内容与形  
式上可以表现得完全不同。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一个重要规律兴盛和衰  
落都是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两者相互转化,“盛极  
而衰就是对事物盛衰关系的高度概括没有永远  
兴盛而不出现衰落的事物兴盛与衰落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有兴盛就有衰落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从  
兴盛发展到衰落的过程一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  
中都必然有一个自我否定或被否定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其内部构成要  
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事物就能够获得再生和壮大。  
反之那些无法摆脱生存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突如其  
来的巨变或打击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生存调适  
的事物或者本身就是与自然人类社会相违背的  
事物就无法摆脱被否定被淘汰的命运总之源  
自于新陈代谢的衰落的产生乃是物体运动本质的  
外在表现形式世间万物都有衰落之时因而衰落是  
一种客观普遍存在衰落的出现作为一种规律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当衰落来临的时候人类是不能超越衰落的但当  
人类在面临具体的个别事物衰落的时候也不是毫  
无作为的盛极而衰相对应的是否极泰来”,  
正是因为其衰落使人类能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  
通过人的主观意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从而使  
衰落提前或延缓或者在衰落基础上通过努力而实  
现重振实现人类由必然世界向自由世界的转换。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  
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在一定空间范  
围内的聚集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改造  
自然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出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  
生存等需要而建成的一种人类生存聚居方式承载  
着区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功能及其要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无论是从发展演变  
的历史角度还是从城市本身的物质结构层面来分  
它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城市的生命性运动  
城市衰落是城市运动变化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  
的现象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作为社会文  
明发展的载体一个复杂的多要素聚合系统其自身  
发展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演变紧密相关同时城市  
是一定地域空间的聚合体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等的中心城市的属性决定了城市每时每刻都  
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吸纳与释放中  
完成自我调节功能城市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以及  
与社会自然发展变迁紧密联系性使城市始终处于  
动态状况之下在这样一个运动变化过程中城市  
衰落和衰落城市的出现也自然成为历史的客观必  
。  
研究城市衰落离不开其概念的界定近年来  
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进行探讨如吴相利论城市  
的衰退与复兴一文就提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衰  
落现象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在文化社会建筑及  
经济等方面出现的停滞倒退和衰减亦或是在与其  
他城市比较过程中地位的降低等这种现象具有普  
2]  
遍性阳建强所撰城市的发展与衰退一文认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结构形态的许多组成  
要素因条件变化已无存在的必要出现衰退迹象,  
而被历史发展所抛弃体现出一种中断的关系城  
市的老化衰退主要在于城市原有结构形态受外部变  
化动因影响其内部组织系统将发生变化开始进入  
分化状态由于城市是由高度整合的各个不同子系  
统组成各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  
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动  
都会带动其他部分的改变各个系统对已变化系统  
的调适和整合就带动了城市整体的发展但现实中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城市系统极为复杂对于不断变化的形成背景和外  
部环境其内部结构和组织系统总显示出难以改变  
的惰性和滞后性造成与新环境的不协调和不适应,  
出现各组成子系统及组成要素彼此之间联系的削  
整体化程度降低导致城市原有功能紊乱结构  
失调系统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城市发展呈  
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景象如快速夹杂着缓慢,  
的一种聚居方式一种文明载体归根到底是由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它也必定会随着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起落顺应规律,  
因势利导才是对待城市衰落的科学态度。  
早在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注意  
到了城市衰落现象马克思曾对亚得里亚海北部的  
两个港口城市即威尼斯和的里雅斯特的兴衰进行比  
较分析他指出与的里雅斯特相比威尼斯曾经有  
着更大的优势已保持了近700 年的繁荣并且是世  
界性的巨型良港但是到了19 世纪初威尼斯却衰  
落了而的里雅斯特却奇迹般地兴盛起来二者的  
自然地理位置都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兴一衰的  
结果呢马克思认为威尼斯衰落的原因是交通路  
线的改变导致贸易优势的丧失而的里雅斯特的兴  
在于同一个广大而富庶的地区的贸易结合起来  
在马克思看来,“威尼斯是一个属于回忆的城  
而的里雅斯特则像美国一样它的优点是没有任  
何过去的包袱它是由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希  
阿尔明尼亚和犹太族的各式各样的商业冒险家  
建设起来的它不像礁湖之城那样为传统所束缚。  
例如威尼斯的谷物贸易在十八世纪还老是抱住它  
旧有的关系不放而的里雅斯特却一下子把自己的  
命运同敖德萨这个新出现的明星结合在一起因此,  
到十九世纪初就把自己的竞争者威尼斯从地中海的  
3]  
增长伴随着衰退连续伴随着间断等等  
城市衰落的确有多种表现总的来说人是城市  
的主体因而城市衰落主要表现为人口从城市中心  
甚至整个城市区域不断减少同时相应地伴随着严  
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在研究城市衰落时除  
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基本特征外还有三点值得注意。  
城市衰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较长也  
可能很短这主要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内外因素而  
。  
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城市衰落最直接的  
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的多少往往反映了  
城市的兴盛或衰落但在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或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与城市的人口  
规模并不一致城市人口增长率缓慢并不表明城市  
就处于衰落状态同时城市衰落有绝对性衰落与相  
对性衰落之区别如果一个城市其经济社会环境、  
文化诸方面的指标数值是递减的这个城市便是绝  
对性衰落但如果这个城市在经济实力环境状况等  
方面的指标数值虽然也呈现递增然而在区域范围  
与其他城市相比增速偏小这类城市便是相对  
衰落的城市由此不难看出绝对与相对衰落城市的  
特征不尽相同因而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城市问题时  
应区别对待切勿一概而论。  
4]92  
谷物贸易中完全排挤出去了”  
威尼斯过去的  
优势在于它在与亚洲贸易中所居的重要地位但由  
于绕非洲的新航线的发现亚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由此给与包括威尼斯在内的意大利城市以致命打  
而拿破仑的大陆关税政策又再次重复了这种打  
威尼斯的贸易彻底消灭了由于威尼斯的资本  
家失去了在衰落的海上贸易投资获取收益的任何希  
就自然而然地将他们的资本移往亚得利亚海的  
对岸因为在那里的里雅斯特的陆上贸易这时正在  
城市衰落时必然出现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  
的停滞倒退或衰减城市是一个综合体也是一个  
巨大的系统因而当城市出现衰落的时候其内部各  
子系统之间就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系统问题经济  
的衰落会影响到文化的衰落文化的衰落也会产生  
广泛的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城市一旦出现衰落的  
趋势就会在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有所表现相继会  
出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停滞倒退或衰减。  
4]92-93  
加倍的发展  
马克思正是从交通地理的变  
世界贸易圈的变化分析了港口城市威尼斯由盛  
及衰的原因这为研究城市衰落提供了典型个案。  
20 世纪上半期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  
史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明衰落观他认为文  
明自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因素其中文化构  
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文明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五个发展阶段。  
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或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  
合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这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城市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24  
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亲属关系”。 另外文明生长还必须具备四个条  
第一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往复第二挑战与  
应战的场所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  
决能力对内部挑战进行应战的能力的增强第  
少数杰出人物的退隐与复出而少数人创造对  
一系列挑战进行应战多数人模仿使整个社会保持  
一致这是文明起源和生长的一般规律。  
回到前文化时期的原始状态斯宾格勒认为文化  
的这种有机性和宿命性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种文  
化都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即使西方文化也不  
能例外在这里斯宾格勒实际探讨了文化的周期  
并透露出城市遭到毁灭的未来走向。  
马克思对威尼斯城市衰落的分析汤因比和斯  
宾格勒关于文明衰落理论都给我们今天研究城  
市衰落以启迪近数十年来不少经济学家城市规  
划学家建筑学家都对城市衰落给予不同程度的关  
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和看法尽管有些理论观点  
相左但我们认为理论的差异性不仅代表了不同时  
代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而且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城  
市发展的多元化特点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城市  
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城市化已成为世界  
发展潮流的今天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城市发展的  
客观规律进一步探明城市衰落的原因和特点已成  
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汤因比指出文明的生长并不是无止境的只要  
应战敌不过挑战文明就可能在其生长的任何一点  
上衰落下来文明衰落的实质主要在于少数创造者  
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模仿者撤销了模仿行为以及  
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失去了统一总之是社会自决  
能力的丧失文明衰落的结果就是社会有机体的  
分裂社会分成少数统治者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  
者三部分他们分别是原来的少数创造者多数模  
仿者和文明社会周围对于文明社会充满敌意的蛮族  
军事集团在书中汤因比以西方文明为蓝本来硬  
套其他地方的文明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其有关文明  
生长的一般规律和文明衰落的理论却折射出耀眼的  
理性光芒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作  
为文明的载体同样存在着起源生长衰落甚至死  
亡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衰落实质上也是一  
种文明的衰落是城市文明难以应对挑战缺少创新  
精神的体现因此汤因比的文明衰落观对我们今  
天研究城市衰落同样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思维的方  
。  
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意义  
清王朝是中国农业时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  
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兴盛的顶点进入19 世纪  
以来清王朝开始出现衰落的征兆;19 世纪40 年代  
初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个封建的农业  
国家逐渐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由独立的  
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国家转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  
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近代中国是一个过渡特征非常  
明显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  
的解体和衰落另一方面是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开  
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新旧因素并  
中西文明交汇传统性与现代性交错呈现出错  
综复杂多元的历史状态此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也  
呈现出与此相适应的复杂多元状态一方面大多  
数传统城市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发展  
的需要出现局部的衰落或全面的衰落其中有部分  
城市表现为相对衰落也有部分城市呈绝对衰落的  
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开埠通商新式工商业交通运  
输业采矿业的兴起推动了部分开埠通商城市崛  
发展成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部分传统城市也获  
得很大发展初步实现了转型近代中国部分城市  
衰落与部分新兴城市畸形繁荣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畸形发展的一种表现新兴城市的畸形  
繁荣往往是以广大内地城市衰落为代价的。  
除此之外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得力之作  
西方的没落一书也从文化的角度涉及到了城市  
衰落问题在斯宾格勒看来文化就像人的一生遵  
循着生死的周期性规律每一种文化都经历  
了春冬四个发展阶段也称前文化时期文  
化早期文化晚期和文明时期前文化时期人类尚  
处于原始状态国家和政治还没有出现其代表者是  
农民一旦有了民族和封建制度就进入了文化早  
这时城市开始诞生其代表者是贵族和僧侣到  
了文化晚期城市力量日益壮大并同乡村力量展开  
斗争其代表者是中产阶级当城市彻底战胜乡村,  
出现大城市和行省的时候文明时期就到来了这时  
诸侯林立列强纷争战争频繁因此又叫战国时期,  
主要代表者是下层人民群众列强纷争的结果导  
致了凯撒主义也就是一种极端的个人权力出现了  
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然后城市遭到毁灭历史又重新  
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从总体上讲近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衰落是  
2.由于商路的改变与新的交通线的开辟而导致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这既与外力  
的冲击关系密切也与内力的变化相联系导致近  
代中国城市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国的  
侵略因素空间地理因素交通运输因素城市发展  
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因素战争因素农村经济破产因  
思想观念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等等。  
部分传统商路城市衰落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对  
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了上海从而改变了国内  
的商路广州等位于传统商路上的繁荣城市也就相  
对衰落了同时由于海运日趋发达与铁路的不断  
修建大运河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重要性运河两岸城  
市也就随之一落千丈山东临清江苏淮阴淮安上  
海嘉定以及湖北襄阳樊城等即是典型代表。  
3.由于战争因素而衰落的城市近代以来中  
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战争和内部战争持续不  
断的战争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  
方面战争使得城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  
许多富商大户为了躲避战乱又往往将资财转移到  
相对安全的开埠通商城市托庇于帝国主义的翼护  
之下这使遭受战争破坏的城市经济更加空虚失去  
了重建的物资支持也就更加衰落下去了而近代  
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抗日战争更以其  
空前规模的毁灭性破坏给中国城市发展带来深刻的  
负面影响抗战时期广大沦陷区的城市遭到了惨  
重的破坏例如南京大屠杀不仅有数十万人死于非  
而且经济文化和城市命脉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  
破坏其他如长沙金华衡阳徐州等城市所遭受的  
破坏也十分严重除了直接作为战场的沦陷区城市  
不断遭到侵略者的践踏蹂躏而严重衰败外随国民  
政府西迁沦陷区的大批居民与工商业也随之向西  
部地区撤退使广大沦陷区的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  
的衰落。  
城市衰落是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  
不仅不同类型城市衰落有着不同的特征不同历  
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城市因其城市发  
展模式和进程有所不同其衰落也呈现明显不同的  
特征即使是同一时期的衰落城市其衰落原因衰  
落程度和衰落表现均有不同因此衰落城市的研究  
也离不开长时段的眼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多方面  
比较的研究方法全方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  
无疑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却能充分揭示中国近代衰  
落城市独特的历史脉络进而为城市周期性兴衰发  
展理论和规律提供科学的基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  
的凋敝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都深刻地影响着城  
市的发展纵观近代中国衰落的城市其主要表现  
如下。  
经济凋敝近代中国经济的萧条在这部分城  
市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人口锐减或停滞经济的衰败使得城市对人  
口的吸纳能力有限。  
市政设施落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设施的现  
代化往往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前进。  
社会风气封闭保守思想僵化。  
近代中国城市衰落程度表现和分布是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性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城  
市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集中体现同时也进一步加剧  
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就  
衰落的程度和表现而言相当部分近代中国城市始  
终处于下降状态可称之为绝对性的衰落而部分城  
市在某一时段因某些特殊的原因而出现衰落而在  
另一时段则可能又出现发展这类城市衰落则为相  
对性衰落就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而言相对的衰  
落不会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而绝对的衰  
落则会从根本上对全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  
造成负面影响单一城市的周期性发展往往与全国  
城市的发展不同步不同城市的发展周期彼此之间  
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19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在  
整体上出现衰落时上海却因开埠通商和工业化的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的凋敝使得城市  
自身的调适能力降低社会矛盾暴露社会处于动荡  
之中。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在外力冲击下内地传统城市普遍衰落鸦片  
战争以后在滚滚而来的洋纱洋布洋油洋火洋  
面等洋货的冲击下广大内地城市的传统工商业纷  
纷破产同时广大内地城市交通不便民风闭塞、  
政治环境不稳定又往往成为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阻  
造成广大内地城市发展的停滞以至衰落当然,  
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东部城市的内迁  
带来了内地主要是西部部分城市的短暂繁荣然  
而随着战争结束与人员物资迁返短暂的繁华不复  
存在。  
26  
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发展而呈上升趋势另外在抗战时期当东部的城  
市普遍出现衰落重庆等少数西部城市却出现发展。  
城市周期性发展的非同步性是城市发展不平衡规律  
的突出表现也构成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复杂性。  
城市衰落与城市结构功能有密切联系相较而言结  
构功能单一的城市比综合性结构功能的城市更易受  
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也更易于衰落因为单一结构  
功能的城市往往对某一产业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  
此往往随着主导产业的兴衰而兴衰如工矿业城市  
在工业时代初期兴盛发展速度很快但到工业化的  
中后期工矿城市都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主导  
产业过于单一因而普遍出现经济的下滑从而导致  
城市衰落这已经不是个别城市或个别国家的问  
而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各种边缘学科的诞  
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来进行城市史研究也越来越  
普遍从以往的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笔算到通过  
电子计算机来处理大量的史料从而达到对某个城  
市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及人口状况的全面  
了解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从目前的学术研  
究现状来看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  
在个案城市的研究城市内部的结构功能研究城市  
人口社会生活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城市群  
带及发展模式城乡关系不同类型城市比较研究等  
众多方面已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近代中国城  
市史的研究也存在着多方面不足比如对个案城市  
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沿路的  
区域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研究以及城镇的研究  
则显得不足对城市整体研究不足没有建构起具有  
中国特色的近代城市史研究理论体系对传统城市  
与近代城市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缺乏充分的研究对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及趋势的分析  
探讨不足此外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研究没  
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对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缺乏  
系统深入的研究因为对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缺乏衰落城市研究这一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  
制约了对近代中国城市史整体发展趋势特点规律  
及城市全貌的揭示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是不言而喻的。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史研究经历了  
从单体城市研究向综合城市研究从微观城市研究  
到宏观城市研究的发展历程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  
学术特色的中国城市史研究体系近代以来中国  
城市一方面是出现了新发展一批新兴的城市崛起,  
另一方面却是众多传统城市衰落到目前为止学  
术界对于新兴城市的发展研究较多而对传统城市  
衰落研究却较少从而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城市研  
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要真实地反映近代中国城市  
发展的整体状况和水平只考虑部分城市的发展是  
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涉及到探寻近代城市发展规律  
的时候任何以偏概全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我认  
不仅要研究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研究城市衰  
落和衰落的城市研究城市衰落的原因和城市盛衰  
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更加深刻更加完整地认识和  
理解城市的发展因此加强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和  
城市衰落研究既可以完善中国近代城市研究的宏  
观体系又具有较为突出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具有重要的学术  
开拓意义。  
通过对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系统的深入研究可  
以进一步认清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基本规律这不仅  
在研究领域上有所创新而且还可以在理论和方法  
上有所创新可以突破以前国内外在城市史研究方  
面的局限从而为城市史研究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  
领域。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将在发挥历史学长时  
段考察的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经济学社会  
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宏观  
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结合系  
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的研究方法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地对近代中国  
衰落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分析  
并揭示衰落城市之所以衰落的原因症结衰落城市  
演变的特征规律衰落城市的结构因素城市功能、  
城市人口社会生活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变迁  
过程中的规律性特点等从而对近代中国城市的发  
20 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取  
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在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  
色的城市史研究框架体系的同时也引进了部分西  
方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史研究已经逐渐  
成为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密切  
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一门新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都被引入到城市史的研究之中特别  
2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展及演变有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  
的发展演变来看内河流域曾是农业时代城市产生、  
鉴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  
不同城市衰落的原因千差万别情况复杂故需要对  
衰落城市进行分类型研究考虑到城市发展周期需  
要对城市历史进行长时段的考察所以我认为应该  
依据城市的历史属性和城市结构功能这两大标准来  
确定城市类型的划分由于长期以来对衰落城市研  
究的忽视可借鉴的成果较少开展衰落城市研究,  
需要从最基本的单体城市的微观层面入手要进行  
典型城市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近代中国衰落城市  
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科学评价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  
速度整体水平和特征通过对城市衰落的探讨总  
结出城市周期性兴衰发展的理论及其一般规律借  
以丰富和完善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体系。  
发展的摇篮到了工业时代开端的近代时期沿海地  
区则成为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理想温床在独立的  
西方国家是这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是如  
中国早期的城市主要兴起在西北中原和西南  
等地区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兴起发展逐  
渐向东南推移尤其是向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推移。  
到了近代相当部分曾经十分辉煌的内陆城市和区  
域都逐渐衰落例如河南省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  
重要地区之一其主要城市洛阳开封都曾先后作为  
中国的政治中心出现过辉煌的发展然而到了近代,  
洛阳开封等城市日趋凋敝不过在历史上存有影响  
而已中国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城市,“街道狭窄弯  
凹凸不平肮脏不堪臭气熏天”,城里几乎没  
有维护城市交通的任何规定”,“城市中的建筑主要  
是平房”,“城市中没有公共照明入夜街道上漆黑  
其次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有利于全面揭示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  
6]3-4  
发展与衰落是事物存在变化的两个方面从  
哲学的角度来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  
展和衰亡的客观运动规律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  
在规定性是客观存在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个载体它与  
其他客观存在物一样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  
同时它与其他事物一样也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  
和衰变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一点人们无论是从城  
市个体还是从城市群体从国内还是国外都能找到  
充分的例证从个案城市来讲历史时期的西安洛  
开封成都都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但是这些  
城市到了近代都呈现出与早期现代化发展节奏不相  
适宜的慢节奏如西安在1930 年人口仅有12.5 万  
这个数据只相当于该城市在盛唐时期城市人口  
1/ 10。 成都在1930 年城市人口仅有35 万人而  
该城在唐代人口高峰时期已达10 万户50 万人,  
扬一益二之誉距成都百余里的灌县城到了  
一片阴森森的行人绝迹”  
与这些内陆城市  
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沿江沿海和沿新式交  
如铁路干线两侧的城市迅速崛起这些城市  
大都位于国家或区域的门户位置与国内国际市场  
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内引外连双向辐射的  
功能故而成为近代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城市这些  
城市的功能形态景观与传统城市有了较大的区  
。  
兴衰演变是城市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正所  
有兴盛必然有衰败有发展必然有衰落兴盛  
与衰落是城市发展演变曲线走向的两个极端是城  
市交响乐中的两个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研究将有利于对近代中国城  
市发展演变规律的全面揭示。  
第三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具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  
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不同发展过程完整具有  
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故而从城市周期性发展兴衰  
的角度来研究和理解中国城市发展史无论对进一  
步提升城市发展理论还是对指导21 世纪的城市现  
代化建设来说都很有必要进入21 世纪以来近代  
中国兴起的200 多个工矿型资源城市出现大幅度的  
衰落其中有80 个左右的工矿型资源城市衰落的程  
度非常严重这成为困挠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考察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历史不难发现相当  
部分城市出现衰落往往是与资讯闭塞交通不便有  
20 世纪30 年代中后期除掉几家铺子里多多少少  
陈列些洋布洋货外没有大规模的机器工厂也没有  
百货公司更没有什么摩登小姐要是有一个穿西  
装的先生跑到这里来我们的老乡便会侧目而  
5]  
” 。 地处中原的洛阳在唐代已有城市人口100  
余万但到了近代其城市人口不及唐代的1/ 5。 这  
仅仅是城市人口一个方面已不难看出这些城市的  
兴衰此外我国的某些城市在历史发展时期有过  
辉煌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走向了消亡从区域  
28  
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关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处于信息时代的  
今天社会的开放信息的流通交通的发展已成为  
城市发展的必需。  
又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性所  
回顾是为了前瞻研究近代衰落城市是为了给  
当今乃至将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这对于  
21 世纪的中国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  
。  
通过对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一方面有助于  
深入认识中国城市的普遍发展规律对于指导当代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另一  
方面通过比较所得出的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规律,  
参考文献:  
1]魏鉴勋衰落论兴盛界线阐微[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吴相利论城市的衰退和复兴[J].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0(3).  
3]阳建强城市的发展与衰退[J].城市规划,1996,(2).  
4]马克思奥地利的海外贸易[G]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如生四川灌县的农村[J]ꢁ 东方杂志,1936,33(2):111.  
6](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M].公茂虹张浩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Declining Cities in Modern China An Important but  
Neglected Research Field  
HE Yi⁃ming  
Urban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Urban decline,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ands for the end of development cycle of city. The decline of most cities in modern China, inevitab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industrial society, is consequence of  
multi⁃factor effects closely related to external impact as well as to internal variations, such as foreign in⁃  
vasion, space geography, transportation, urban development, warfare, rural economy bankruptcy, ideol⁃  
ogy and conception,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 on. Its research, of great academic and realistic signifi⁃  
cance, is conducive to comprehensive revelation of the law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modern  
China and is of valuable referential implications for urban development of China today.  
Key words:modern China; city; decline  
责任编辑凌兴珍]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