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8卷第5期  
2
011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5  
September,2011  
国民党留守议员与  
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国会  
余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二次革命失败后,围绕国民党与国会关系问题,国民党系议员发生了严重分歧,选择继续留在国会的  
国民党议员寻求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与执政当局的冲突为此,他们通过国会平台,采取了一系列动  
,以缓和与政治对手政府以及袁世凯本人的紧张关系不过,国民党议员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现实政治  
的需要,也使得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制衡作用不断消解随着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国民党议员被迫暂时终止其政  
治生命,民初议会政治至此也走到了尽头。  
关键词:二次革命;议会政治;北京国会;国民党议员;袁世凯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5-0012-08  
二次革命失败后,围绕国民党与国会关系问  
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对北京政局的影响  
至为关键原同盟会人的军事行动,事实上首先破  
坏了民初由各种势力妥协而建立的制度规则,导致  
由国民党人主导成型的政制设计面临两难的尴尬处  
袁世凯就曾说过:“共和民国,以人民为主体,而  
人民代表以国会为机政治不善,国会有监督之责。  
政府不良,国会有弹劾之例大总统由国会选举,与  
君主时代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迥然不相同今国会  
早开,人民代表咸集都下宪法未定,约法尚存,非  
经国会,自无发生监督之权,更无擅自立法之理岂  
少数人所能自由起灭? 亦岂能因少数人权利之争,  
,国民党系议员发生了严重分歧部分原同盟会  
的国民党议员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国会,重新聚  
集在孙中山周围,力图重走革命之路大部分国  
民党籍议员则选择继续留在国会,寻求通过政治手  
段解决与执政当局的冲突为此,他们通过国会平  
,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以缓和与政治对手政府以  
及袁世凯本人的紧张关系,希冀在让渡部分利益的  
前提下,换取政党和国会的正常运转不过,国民党  
议员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随着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国民党议员被迫暂时终  
止其政治生命有关二次革命后北京政治进程的  
论著,大多属于通论性质,并且多集中于探讨民初国  
[1]148  
掩盖天下人民代表之耳目?”  
袁对镇压二次革  
诉诸共和”、“国会之高义,既是争取舆论的先  
,也是对国民党破坏游戏规则的宣示。  
会的成败原因,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本文提  
供以事实为依托的定量分析,希望有助于理解民初  
政局的复杂性。  
宋案发生后不久,以孙中山为首的原同盟会  
要人就开始酝酿武装讨袁计划大借款正式签署  
,孙中山公开表示:“目下正在渐就恢复,若再兴兵  
,势必贻国人以莫大之害然国人前此既以极大  
政治语境与国民党留守议员的初步应对  
1913725,革命军败于湖口,仓促举事  
收稿日期:2010-08-22  
作者简介:余杰(1982—),,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政治史。  
12  
国民党留守议员与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国会  
[2]56  
[10]  
代价换得共和,则今此必当誓死拥护共和。”  
己所处之地位,必先无丝毫无理非法之可言” ,其  
于孙的言词过于激烈,当时英国报刊曾拒绝刊登此  
不过,稍晚孙中山与黄兴联合致电万国改良会  
会长美国人丁义华,声称:“不知国民纵有攻击政府  
之心,而此案(宋案’)并非关系南北之事二次  
用意明显针对在野的国民党。  
章士钊曾引用美国政治学者曾任哈佛校长的  
罗伟(Lowell)的话说:“认明反对党为正当团体,如  
彼能诱致议会之多数,并认明其有权用事,此政党政  
治所以成功之第一要素而即平民政治所以成功之第  
一要素也。”进而指出:“此条件之适用处有三:一在  
竞争时;一在得势时;一在失势时。”其中,“失势时而  
守此也,可以释然于党势之消长,嫉与忿两无所用  
,且并了然于己之所以失败者无他,特本党党纲未  
为国人所共喻,由于鼓吹未尽其道,此后惟当整顿,  
[3]59  
革命之说,实为不经。” 否认发动二次革命的  
传言,对孙中山而言,可能是虚与委蛇的说辞,但对  
黄兴而言,则更可能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正式国会开会前夕,黄兴在为国民党上海交通  
部机关刊物国民月刊撰写的发刊词中指出:“国  
会议员发表,吾党实占多数,足征吾党之政见合乎公  
,所以得人民之赞同,占优胜之势力,而有左右政  
治之机会吾人宜应时急起,实行吾政见,以慰人民  
[11]390  
第二次旗鼓而已” 。“二次革命,国民党面  
临政治对手社会舆论以及内部危机的多重压力,在  
国会中处于失势的境地与章士钊对罗伟之言的  
理解相反,此时的国民党被迫放弃政党赖以存在的  
条件,开始调整反对党的立场。  
[4]316  
希望之殷。”  
即便是在痛失挚友宋教仁的情况  
[5]50  
,黄依然尊重司法”,“纯主法律解决” 。  
黄两人的不同态度,不仅凸显出原同盟会内  
政治择路的异向,而且代表着国民党内存在的分歧。  
赣宁之役失败当日,北京国民党本部即召开  
会议,商议应对之策与会者分歧严重,尤其在是否  
公开谴责黄兴李烈钧等人的军事行动以及是否对  
黄兴等除名问题上各执一词其中一方认为此次乱  
(二次革命”)“属此少数人之手段”,全党名誉  
不能败坏;另一方则主张持冷静态度,不急于表态。  
因为缓激方面暂且皆不置一词”,该党开会并未  
自宋案发生,国民党议员分为激烈稳健两派”,当  
湖口起事之时,张继及白逾桓等先已南下,留京重  
要分子,仅吴景濂李肇甫张耀曾谷钟秀诸  
[6]49  
” 。但离京的国民党议员并不多,“参议员南  
下者最多不过三十人众议员南下者,虽无确报,以  
[7]174  
至多之数计之,亦不出四十人以外” ,且南下者  
[8]13  
[12]  
大多系旧同盟会成员 选择留守国会的国民党  
得表决之结果盖两派之意见不能融合也” 。  
议员立场则趋向稳健,“且欲专依宪法,限制袁氏权  
由于未能形成统一意见,使得本已出现裂痕且  
[6]50  
[13]  
,不欲随激烈派南下举兵讨袁” 。  
组织松散的国民党发生进一步分裂 对此,记者  
事实上,“二次革命前国民党即已呈现分化之  
黄远庸认为国民党内的议会派面临两难处境:在  
,打出公开旗号的派系有著名的五政团”,即相友 排袁问题上,“议会派武力派的主张相同;在  
政友会癸丑同志会集益社和超然社这些组  
织规模各异,其人员也不以国民党议员为限例如  
手段选择上,“议会派主张不须武力”,武力派”  
相异。“目的同手段异的结果,使得国民党内  
形成的折中意见一面请袁退位,一面令两方停战”  
政友会就是山西国民党籍众议院议员景耀月与曾  
[
7]175  
组织国事维持会之孙毓筠联合成立的,其中国民党  
并无可行性,就连国民党本部都未肯遽发” 。  
另一方面,国民党本部未能就南方国民党的军  
事行动做出明确表示,也使执政当局的怀疑和担忧  
有所增加袁世凯通电质问国民党:“政党行动首重  
法律近来赣粤沪宁凶徒搆乱,逆首黄兴陈其美、  
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皆国民党干事,从逆者亦多  
国民党员究竟该党是否通谋,抑仅黄李等人行  
?态度不明,人言藉籍。”袁并警告国民党:“该党  
干事人员如果不预逆谋,限三日内自行宣布并将  
隶籍该党叛徒一律除名,政府自当照常保护若其  
声言助乱,或借词搪塞,是以政党名义为内乱机构,  
员占3/6,进步党员占2/5,且自袁世凯处领有50万  
[9]69  
元维持费 ;以脱离同盟会的刘揆一为会长的相  
友会政友会则持反国民党立场因此,国民党  
作为国会第一大党的地位在二次革命前后实际已  
发生明显变化。  
尤其重要的是,南方国民党人的军事行动,致使  
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背上或有形或无形的政治包  
”。《申报7月初曾发表一篇观察犀利的评论  
文章,指出:中国今日政党之离合只存在理法派”  
时势派的分别,而号称所谓理法派,“必自  
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4]  
法律绝不能为该党假借也。” 此前,总检察厅已经  
步党取得谅解,促成进步党组阁,这也可视为国民党  
释放善意的表示。“二次革命,袁世凯推出的总  
理人选熊希龄,得到进步党的鼎立支持,国民党方面  
传讯国民党代理理事吴景濂,要求其公开澄清南方  
[15]  
叛乱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否则将下令取缔” 。  
与此同时,国会中的政治对手进步党也向国民  
党施压。“二次革命发生六天后,进步党籍众议员  
汪荣宝王敬芳就向众议院提出咨请政府征伐叛徒  
建议案》,要求:“政府为维持国家生存起见,应以严  
厉之方法为适当之处分。……须知此种问题绝非党  
派之竞争,亦非南北之意见断不容假借名义,希图  
[22]224  
对此则不持异议 亲国民党的一份报纸甚至  
开列出以进步党为主的内阁人选虽然此乃报纸  
之所任命”,当局者实尚不曾有此”,但却反映出拟  
[7]171  
议者以为如此实深得党派之调和或操纵者也” 。  
甚至国会因赣宁之役后,皇皇自救,无论任何总理  
[5]133  
皆可通过” 。熊希龄内阁在723日和730  
日分别获得众参两院会通过,尤其是参议院的表决  
结果与占优势的国党赞成有密切关系。  
[16]  
煽惑,我民国安危存亡实系于此。” 以进步党员为  
主组成的参众两院鄂赣皖苏四省议员联合会则  
[
17]123  
发表通电,“主锄民军” 。  
对是否坚持彻底的责任内阁”,国民党和进步  
党有某些共识。“责任内阁一直是国民党的主张。  
如章士钊所言:“夫内阁制之所长,即在立法行政两  
部连为一气此制演进既深,表面上虽似议会操纵  
政府,而实际上则政府操纵议会,以内阁不啻议会中  
面对不利的政治局面,国民党留京议员依托国  
会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抗争国民党方面先是力图阻  
止北京国会继续开议,以动摇袁世凯政权的合法性。  
参议院议长张继率先离京南下,并在天津民意报》  
发表通电,呼吁全体议员迁出北京,择地开议,以讨  
[
最强之一委员会。”  
24]521  
身为进步党党魁的梁启超  
[
18]  
元凶而伸国法”,但响应者有限 随后,国民党又  
企图迫使国会休会。725,议员蒋举清在参议  
院提出议案,主张国会议事纯为制宪”,意在冻结国  
也是责任内阁的支持者,他在6月份进步党的一  
次会议上谈到内阁改组问题时申言:“总统与政府  
实为两机关,既不能以总统而牵涉政府,亦不能以政  
[19]208ꢀ209  
[25]595  
;不过,此举遭到进步党议员的抵制  
继  
府牵涉总统。”  
如今国民党放弃组阁,并从旁呼  
,国民党参议员韩玉辰提出请袁大总统辞职以平  
大乱建议案》,呼吁袁世凯下台以解决政治乱局;国  
民党议员为主的鄂赣两省两院议员联合会还发表通  
,希望黎元洪出面维持,“必有正当之解决”;不过,  
责任内阁”,自然容易获得组阁者好感。  
二次革命,国会各党派加速有关总统问题  
的商议,国民党议员所持立场有所调整,目的是争取  
与袁世凯改善关系。89申报刊载了参议员  
王安富请提前选举总统的文章,当中论及:“值此  
外辱迭乘,楚歌四面,长此内乱相寻,势不演成瓜分  
之祸不止。……有谓以武力解决者,有谓以调和解  
决者,皆非根本问题也。”在他看来,“临时政府久应  
代谢,其所以迟迟者,缘总统选举须根据宪法”,而宪  
法之所以未成”,则与本院行动濡滞有关,因此他  
[20]  
这些举动均招致进步党方面反对 。  
这些短暂且缺乏成效的抗争行动,对改善国  
民党在二次革命后异常艰难的政治处境帮助不  
,甚至导致国民党制衡政府的能力遭到削弱如  
果与宋案大借款案时期相比,此时的国民党简直  
判若两人”,“第二革命之际,国民党之激烈派,固受  
[
26]  
成王败寇史律之支配,招时论暴徒之批评,而残留  
[6]12  
建议立即选举正式总统,以解决当前时局 随  
,“先举总统的主张逐渐为国会各方所接受。  
此前,国会国民进步两党均主张先定宪法,后  
举总统”。此时,为避免与袁世凯之间的紧张关系因  
北京之稳健派,亦随而蒙其影响” 。  
国民党留守议员的政治运作与立场变化  
党势已见衰颓的国民党留守议员为此改变策  
,旨在维持国会首先,为避免国民党遭总检察厅 二次革命进一步升级,国民党不再坚持前议众  
取缔,731,吴景濂王正廷等遵照袁世凯的命 议院在95日开会当天的七项议案,全部系主张  
:“通告黄()、(其美)、(烈均)、(文蔚)先选举总统事”,除共和党的张伯烈等少数人反对  
系个人行动”,故此开除黄兴等四人的党籍,并宣布  
,出席的340余名议员,赞成者为210,该提案  
以多数支持获得通过;国民党议员谷钟秀张耀曾等  
[21]  
国民党本部不预逆谋” 。国民党此举在划清与  
南方军事行动关系的同时,也暗示向政府让步。  
其次,国民党本部力图与国会重要对手———进  
[27]  
还提出动议,要求参议院通过 。  
起初,国民党方面有人对此并不赞成,“此次选  
14  
国民党留守议员与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国会  
举总统问题,该党前开议员会,本以十九票对于三十  
余票之比较少数否决其原因则因该党议员中稍有  
意见,故不一致”,不过该党中坚人物如吴景濂谷  
钟秀张耀曾等皆主张此案最力之人”。910  
日参众两院召开合会后,国民党方面召集议员开会  
讨论总统选举问题,“多数意见以为,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若仅该党表示反对,无论是否有效,先蒙此  
治动作不仅没有扭转政治难局,反而导致国民党在  
国会中的立场模糊,其反对党的资格和号召力遭到  
削弱章士钊曾言:“盖政党者,为政纲而争,非为人  
而争也为政纲争,则彼争一政纲,而我复争一政  
,必彼之政纲为甲,而我为乙,……。苟不能异,则  
政争之结果,必至于驱选民为党魁之奴隶,隳党员之  
道德,徒从事于机械变诈,以侥幸取胜,甚或暴乱无  
秩序,以武力取胜,是直政党之贼也且旗帜不甚鲜  
[28]  
不韪之名,殊属非计” 。面对大势所趋,人心所  
的巨大政治压力,国民党议员不仅想做成顺水  
人情”,更希望就此全面缓和与政治对手的关系。  
宪法起草委员会国民党籍委员相继被捕被害事  
,也对先选总统的程序变更产生影响。810  
,段芝贵电告袁世凯,称国民党籍议员徐秀钧与江  
西叛乱有关,徐在815日遭到军政执法处逮捕,9  
[30]417  
明之党,不能保持党员真正之多少数。”  
假设的情形,不幸被他支持的国民党所印证。  
国民党留守议员与北京国会的收束  
章士钊  
当时所谓的法律派在国民党议员中间绝不在  
少数,前述被害议员徐秀钧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  
意的是,徐秀钧之被害,并非仅仅由于其国民党籍议  
员的政治身份,而是他的违法事实徐本为江西  
籍众议员,“时宋君教仁被刺于沪,袁政府秘结外债,  
潜军队南下窥赣徐愤甚,为当道日事阴谋,蹂躏约  
,议员徒恃口舌,无后盾,难举监督之实,乃力主五  
[29]160  
2日被杀害 另外,参众两院的国民党籍议  
员朱念祖等八名议员也于827日遭到拘捕国  
民党议员被逮捕事件频繁发生,刺激着国民党方面  
尽速通过法律以保障政党及自身权益。  
[31]28  
先举总统之议提出伊始,黄远庸就认为:  
省合纵之说” 。据赣省匪党供称”,徐秀钧为  
[29]162  
先举总统之议,今议会及各党虽尚无反应者,记者 李逆烈钧所委驻京坐探之一 此时尚不能  
敢预言各党或将一致主张先举总统盖除非国党不  
计外,即国党或变形之国党,亦将主张先举总统何  
?总统不举,袁某届时或有意外,则称兵搆乱者为  
得悉袁世凯是否已下定解散国民党的决心,“袁意仍  
[32]  
不牵涉党争,有人请解散该党,袁不许” 。  
赣宁之役,袁世凯曾邀请吴景濂谈话,袁问  
:“此次赣宁之乱,国民党在赣宁地方滥杀反对党,  
南方人均目国民党为乱党今国民党本部在北京,  
何所恃,不怕反对党来报复,仍然高揭国民党旗帜?”  
吴则回应说:“国民党的人在南方滥杀人,均系国民  
党党员行动,非国民党本部所主使。……想大总统  
对国民党作乱之人虽然愤恨,而对国民党本部不参  
加作乱安分之议员,当然以法律保障之也。”袁对吴  
[7]177  
有词也。”  
据黄远庸判断,国民党同意先举总  
还有通过法律约束袁世凯之意无论出于何  
种考虑,国民党同意先举总统”,均实质性改变了其  
对宪法起草程序的选择,对后续的政治进程影响甚  
。  
事实上,无论先举还是后举总统,其人选似  
均非袁世凯莫属如同样主张先定宪法,后举总  
的梁启超就说:“据现在国势而论,理事长亦当表  
示意见,以为目前能维持国家存在者,莫今临时大总  
统袁公世凯”,梁甚至不惜推袁公为本党正式总统  
[33]29ꢀ30  
的建议不置可否,闻予言大笑” 。  
无论吴景濂的回忆是否真实可靠,袁世凯曾经  
力图与国民党内温和派沟通,争取稳定国会中国民  
党势力的尝试似乎值得相信袁世凯此时授意成立  
的公民党亦不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民党的意  
值得注意的是,93,原本在参议院占优势  
的国民党未能赢得议长补选,98日旨在压抑”  
[24]595  
候补者” 。尽管国民党同意先举总统也算事  
出有因,但如此一来,其制衡政府的能力就越发下  
难怪申报记者也认为:“国民党态度近来已翻  
[28]  
然改变,几于议场中颇能表示稳健之态度。” 殊不  
,这也可能正是国民党的无奈之举,“稳健无  
对此时的国民党而言真正很难区分。  
[34]  
国民党的公民党便不失时机的出现 国会中  
党派分化加剧,国民党的影响力进一步遭到削弱。  
总统选举问题被反复讨论的过程就是这一时  
期政治力量分化激烈的表现。912,众两  
院为先举总统问题开合会,出席议员达600余人。  
谋求与进步党妥协,支持其组阁;向袁世凯示  
,通过先举总统的提案,国民党在国会的制衡作  
用已经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国民党一系列的政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民党议员谷钟秀主张先订宪法中关于总统制一  
力量国民党议员的投票则相对分散:第一轮投给  
[
35]  
,由国民会议议决选举之” 。经表决,645人中  
赞成者达615,以超过3/4的绝对多数通过尽  
管国民进步两党已经达成共识,但公民党不满由国  
民党方面主导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所订之数大纲”,  
孙中山伍廷芳及唐绍仪等国民党人的选票接近60  
,第二轮投给国民党人的选票则减少近一半第  
二轮投票中,除袁世凯和黎元洪两人得票有所增加、  
孙中山得票不变外,所有第一轮得票者选票均减少,  
由此可知第一轮投给国民党人的选票相当部分应该  
流向袁世凯方面在袁世凯与黎元洪对决的选举  
,袁世凯以507得票率近3/4的绝对多数当选  
意欲借审查委员会推翻之”,导致向以不争党见著  
[7]193ꢀ194  
名之宪法起草委员会之委员,乃大生畛域” 。  
而本为国民进步两党所支持的审查会也由  
于得到公民党的支持而备受攻击进步党议员丁世  
铎等人皆以不守党议为一部分党员所斥”,国民党  
[38]407ꢀ408  
正式大总统  
其实,就选举得票所进行的分析来看,国会中  
方面的张耀曾等向主有审查会者,亦大为该党人所 挺袁势力和非袁势力相对稳定,如果不是第三  
排斥,斥其卖党,并加以不名誉之嫌疑”,“其实皆子  
虚乌有之谈”。考其原因,则是因为公民党遇事格  
外起劲他党党员则往往不欲与公民党同一步调,  
以故明明可如此主张者,而因公民党人格外起劲之  
,遂令他人翻然改图”,于是,“国两党分子咸致  
轮投票采用由袁黎二人对决的方式,的确很难预测  
袁世凯当天能否被顺利选出问题在于,尽管袁世  
凯当选总统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但在选举制度  
下也难以尽如人愿”,投票给黎元洪的议员未必就  
反袁不过,国民党在这次攸关大局的选举中,几  
[36]  
疑于各该党之重要分子” 。这样的蹉跌不可避  
乎难有作为,却是不争的事实。  
免影响到国民党和进步党之间刚刚有所进展的关  
在总统内阁相继被政治对手取得后,国民党方  
面只能寄希望于由其主导的天坛宪法草案”,企图  
[7]195  
,两党提携之潮流”“又生一大波折” 。为了  
反对公民党,其他党派竟然不顾自身固有立场和原 假宪法约束袁世凯”,进步党方面亦希望通过完成  
[
38]428  
,衍生为典型为反对而反对的局面,进一步表明  
国民党议员在国会议事活动中主导权的丧失。  
论者在谈到正式选举总统时,总不免对袁世凯  
宪法以约束袁世凯 ,双方于是联手加速推进宪  
法起草工作但袁世凯正式当选总统后,就率先单  
方面改变宪法公布权”。为平衡先举总统造成的  
程序问题,104日由宪法会议公布的大总统选  
举法宣布宪法将由宪法会议公布,这显然有违  
授意公民团包围国会强选总统给予谴责但是  
先举总统的立法程序和大总统选举法之颁布,  
均经国会绝对多数同意除袁世凯外,其他人选绝 临时约法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  
难得到国会多数议员之同意袁的当选不应该遭致  
太多责难。920,曾激烈反对先举总统的共  
和党举行预选正副总统之候选人”,结果在有67名  
议员投票的预选中袁世凯得50,当选为候补  
揽政务,公布法律之规定左右法律派,主张咨  
宪法会议,争宪法公布权”,但袁因欲尽速当选总统,  
[39]331  
而对公布权的争取并不积极 然而,由宪法  
会议公布宪法的约定,并没有任何法律保障,在袁世  
[
37]  
大总统” 。这一得票率接近七成五,考虑到尚有  
宪法起草委员会暨出京者十余人未能莅会”,其最终  
结果应能超过选举法规定的3/4绝对多数。  
106日举行的大总统选举会议中,出席的  
参众议员共759前两轮投票的统计显示,袁世  
凯的得票数分别为471票和497,位居第二的黎  
凯当选正式总统后更遭遇立法程序上的困难。  
袁世凯在总统就职后仅一周就致信宪法会议,  
要求索回公布权”;宪法会议则以宪法草案尚未  
,无开议机会”,未予答应进而,袁授意政府八名  
委员出席三读会,遭到国民党方面拒绝,认为此乃  
政府异想天开,不遵约法”,由国民党议员占多数的  
元洪得票数分别为154票和162换言之,前两 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依约法所载,制定宪法系  
轮的投票结果基本反映出国会的力量对比国会中  
支持袁世凯的力量毫无疑问超过半数,国会由党派  
支配的局面彻底不复存在支持黎元洪者包括共和  
部分国民党和进步党议员,其联合之实力远不足  
以左右国会,却是较为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国会专责,无政府派员参加之规定,拒绝公文不收,  
[1]156  
并请来人不准到会” 。此举招致袁世凯发表声  
[39]334  
明公开反对宪法草案 。  
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凯就宪法公布权提出的质  
,正是各方为妥协起见企图便宜行事所造成的  
16  
国民党留守议员与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国会  
结果虽然国民党议员既不争政权,惟争宪法上民  
主政治的精神”,但最后国民党法律派所计算的通过  
数国民党激烈派议员出走而休会,但国民党议员  
中的稳健派已无力继续发挥二次革命前对政府  
监督的作用过于强调妥协与缓和,不仅造成国民  
党的立场日益模糊,也使得国民党的实力不断消解,  
很难再整合成国会政治中的制衡力量。  
宪法制约总统的设计,反过来被袁世凯通过赢得  
合法选举成为总统而制约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  
屡屡吃亏的国民党宪法起草要人张耀曾因此  
抱怨:“耀曾以一身斡旋期间,苦心孤诣,思欲引导  
,共进于轨道,不识所谓权术机巧,惟其憨愚直拙  
至少在当时,袁世凯并非被认为是非国会派”。  
国民党的激烈派人物谭人凤在19135月下旬曾  
与袁有过一次对话,在谈到宋案和大借款等敏感问  
题时,袁世凯表示:“人谓我违法,我丝毫不违法宋  
案候法庭裁判,借款听国会解决,国会决议要如何便  
如何我何违法之有?宋案证据有黄克强盖印,黄  
克强既非行政官,又非司法官,何能盖印?即此已违  
[40]31  
之素性。”  
1030,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草案,宣  
告宪法正式出台部分国民党人或许是迫不得已的  
行动总算在法律上发挥出一点实际的效果不过,  
袁世凯对国民党已经不再存有任何幻想,终于11月  
4438,导致国会  
不能开会,国会一期常会至此被迫草草结束。  
[42]119  
,尚责我乎?”  
何必辩难”。  
谭相信袁言之成理”,因此认  
余论  
在总统选举前夕,针对有关国体问题可能生  
变的传言,黄远庸也曾乐观认为:“吾人于袁总统即  
深信其深明大势,又小心翼翼,决不肯为此不相干之  
举动”,且袁对军人有控御之能力”,尤其要紧的是  
必须认识到,民初政治所面临的是一种复杂局  
,任何单一力量均难以主导政局发展国会政治  
之所以成功建立并初步运转,不能不说是各方势力  
妥协的结果政局发生根本性质的转寰很大程度上 现际正式总统不日选出之时,各国确将争先承认。  
[
7]198  
缘于二次革命后的政治发展,被宋案和大借款案  
搞得焦头烂额的袁世凯由此获得一大转机由于军  
事行动,国民党很容易被看成是失道因此,国  
民党议员所进行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被动且消极  
,而即便是那些力图缓和局势的调整,也容易被错  
误解读。  
此即承认袁总统及中华民国之保证” 。从军政、  
内政外交等诸多层面来剖析袁世凯不至于动摇国  
”,理解不可谓不深虽然在事后看来未必尽合事  
,但黄的分析至少说明动摇国体并不符合袁世  
凯的利益。  
其实,就袁世凯与政党及国会的复杂关系而言,  
尚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理论上,“尊重国会反  
对国民党之间存在区别如果从二次革命后政  
治进程来看,诚如邹鲁在国会被解散一年后所总结,  
725,梁启超曾致信袁世凯说:“国民党中  
大起恐慌,其议员纷纷出京其党中魁杰之主持阴  
谋者,即思利用此时机,以消极手段破坏国会前日  
参议院表决专议宪法,搁置他案,即将以此为休会地  
[
43]2  
袁世凯正是由厌恶国民党,进而厌恶国会” 。  
袁世凯曾向美国公使芮恩施(Reinsch)抱怨指责国  
民党不讲信义”。这一思路是基于袁自身政治立场  
来看待国民党的立场调整,把政治对手的策略变化  
看成是与自己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交换手段这是传  
统朋党政治的典型特征,但并不符合国会政治的内  
在要求,恐怕是袁世凯对国会的职能和真实用处,  
[41]674  
。”  
说国民党人想利用休会达到破坏国会的  
目的,可能是梁启超对进步党不能组阁的担心但  
对国民党参与国会政治缺乏信心,则明显是国民党  
军事行动的附带结果对民主政治颇有体察的梁启  
超认识尚且如此,遑论他人。  
国民党本部对南方的军事行动未能公开表示谴  
,也使得他党势力对其存有戒心,“解决国民党恐  
非袁世凯一方的想法梁启超对此就有类似认识:  
[44]13  
尤其是对国会内的反对派的职能和用处”  
缺乏  
真正认识和了解所致。  
数日以前,国民党之党略,一面在南倡叛,一面仍欲  
就政党的存在而言,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政权是  
民主政治的最大特征,“政党者,有一定之党纲党  
,占议席于国会,日伺现政府之隙而攻之,有隙则  
盘踞国会以捣乱一两日来见大势不利,又一变其  
[
41]675  
方针,专务煽动议员四散,使国会不能开。”  
[45]65  
,梁启超担心的恰恰不是袁世凯能否保有国会,而  
是国民党可能对国会捣乱”。尽管国会并未由于少  
谋倒之,且取而代之,以实行其党纲者也” 。无  
论国民党在二次革命后为改善政党处境做出何种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变化,均不能改变其制衡政府,并希望由在野党成为  
士坦率地鼓吹自己的主张,以争取获得足够的赞同  
者在取得政治权力方面得到成功”,“中国政治的缺  
执政党的追求袁世凯当选总统后,虽然得以更大  
程度掌握行政权,但并不等于国民党彻底蜕变为袁  
附庸”,“宪法草案在国民党的主导下以罕见的  
[44]10  
陷就是不了解这个民主的基本原则” 。英国宪  
政为世人所称道,一大关键是政党之能相容”,其中  
王之反对党被陆威尔称为实十九世纪英人对政  
治最伟大不朽之贡献”,因此虽交互起伏,国政并不  
[46]157  
快速方式获得通过就是证明 。  
很难确切解释袁世凯解散国民党的复杂动机,  
不过正如宪政专家芮恩施敏锐指出的那样:袁世凯  
种种言行根本无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议会制政  
,而建立这样一个政府的必要条件是容许其他人  
[47]113ꢀ114  
剧烈变动”  
。“二次革命的政治后果实际  
上是由国会中的国民党留守议员来承担,这或许正  
是国会政治在民初所遭遇的尴尬。  
注释:  
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宝成关民初国会述论》,《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5;赵小平论民初国会的失败》,《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王业兴论民国初年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历史档案》1996年第4;孙宏云再析民初  
(
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  
相关论述参见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59;汪建刚国会生活的片断回忆》,《文史资  
料选辑82,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184。  
相对于1923年举行的总统选举而言,袁世凯的当选似更有民主意味谢振民就认为:(与曹锟相比)“袁世凯之必经决  
选而始能当选,是利诱之胜威胁远甚。”参见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71。  
有关宪法公布权”,参见王世杰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304-305。  
参考文献:  
[
1]凤岗及门弟子.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孙中山.致各国政府和人民电[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孙中山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  
984.  
3]孙中山.复丁义华电[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孙中山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黄兴.《国民月刊出世词[M]//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张国淦.北洋述闻[M].上海:上海书店,1998.  
6]谢彬.民国政党史[G]//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4.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7]黄远庸.远生遗著:下册卷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张继.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G]//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9]杨幼炯.中国政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0]最近之中国政党谈[N].申报,1913-07-02(3).  
11]章士钊.政党政治之惟一条件[M]//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钊全集:2.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12]各政党对于兵祸之态度[N].申报,1913-07-26(3).  
13]南事发生后之国民党本部[N].申报,1913-08-01(3).  
14]国内专电[N].申报,1913-08-02(2).  
15]国内专电[N].申报,1913-07-26(2).  
16]两院纪闻[J].宪法新闻,1913,(13).  
17]蔡元培.熟仁熟忍孰诚孰伪[M]//高叔平.蔡元培政治论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18]张继致参议院电[N].申报,1913-07-11(2).  
19]张永.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1912-1913)[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03.  
20]众议院惩罚韩玉辰之提案[N].申报,1913-08-07(3).  
21]国内专电[N].申报,1913-08-07(3).  
22]张玉法.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  
23]章士钊.变更政制之商榷[M]//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钊全集:2.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24]梁启超.进步党特别会演说词[M]//夏晓虹.饮冰室合集集外集: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国民党留守议员与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国会  
[
25]众议院之向往责任内阁谈[N].申报,1913-08-30(6).  
26]国会议员之请提前选举总统者[N].申报,1913-08-09(3).  
27]众议院先举总统之议决[N].申报,1913-09-11(2).  
28]先举总统声中之各政党[N].申报,1913-09-19(6).  
29]王葆真.民国初年国会斗争的回忆[G]//文史资料选辑:82.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30]章士钊.政党组织案[M]//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钊全集:2.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31]王建中.洪宪惨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8.  
32]国内专电[N].申报,1913-07-22(3).  
33]吴景濂.吴景濂自述年谱()[G]//近代史资料:10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4]国内专电[N].申报,1913-09-03(2).  
35]先举总统案之第一次国民议会[N].申报,1913-09-18(3).  
36]选举总统声中之各政党[N].申报,1913-09-26(3).  
37]共和党预选正副总统之候补人[N].申报,1913-09-26(3).  
38]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9]杜春和.张国淦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40]张耀曾.东渡之告别书[M]//杨琥.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2]谭人凤.在总统府之谈话[M]//石劳勤.谭人凤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3]邹鲁.余之癸丑[M]//梅萼.邹鲁文存: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44]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5]章士钊.论统一党[M]//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钊全集:2.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46]顾敦鍒.中国议会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0.  
47]费巩.英国政治组织[M]//编委会.费巩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eKMT-membersandtheBeijing  
CongressAftertheSecondRevolution  
YUJie  
(
HistoryandCultureInstitut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China)  
Abstract:AfterthefailureoftheSecondRevolution(1913),theKMT-membersdivergedse-  
riouslyabouttherelationbetweentheKMTandtheCongress,ofwhomthosewhochosetostay  
intheCongressseekingtosolvetheconflictwiththerulingauthoritiesthroughpoliticalmeans  
ratherthanmilitaryresortsandtotakeaseriesofactionsfordetentbyemployingtheCongress  
asaplatformwithpoliticalopponents,theGovernmentandYuanShikaihimself.However,  
theirchange,toalargeextentfailedtomeettheneedsofpoliticalrealitywiththeKMTꢁsrolein  
counterbalancingintheCongressdissolving.WhenYuanformallybecamePresident,theKMT-  
memberswereforcedtoabrogatetheirpoliticallifeandthecongresspoliticsoftheearlyRepublic  
cametoanend.  
Keywords:theSecondRevolution;parliamentarypolitics;BeijingCongress;KMT-mem-  
bers;YuanShikai  
[责任编辑:凌兴珍]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