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1  
January,2006  
影响儿童道德情感的社会因素探析  
一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学校教育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因素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笔者认为社会文化是  
道德情感印入和陶冶的依据社会属性对道德情感具有塑造作用社会形象是形成道德认识和激发道德情感的基  
本诱因社会突变可改变道德情感的稳定性和强度。  
关键词儿童道德情感社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1⁃0053⁃05  
发展人的高级社会情感即道德情感特别是  
得研究的地方。  
情感的实质是体验社会文化是体验的对象。  
责任感羞耻感自尊心和同情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任务学龄期儿童的心理状态并不稳定处在快速  
变化发展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查明  
这些因素及其起作用的机制是社会学的任务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的社会因素十分复杂我们筛选出社  
会文化社区属性社会形象和社会突变等进行教育  
社会学的分析。  
如果这些因素能够引起注意吸入认知激动情感,  
就会逐渐积淀为稳定的体验并影响道德的内容和  
表达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习俗时尚教育等  
文化能够给儿童以直接的和强有力的影响成为道  
德情感的印入与陶冶的依据。  
习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渗透贯穿于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人及成人世界承载着习俗文  
这种文化构成一种环境在交往中是一种泛教  
育和大教育的因素。 “民众生活的相似千百种残  
存物的存在风俗习惯的继承……是可以产生感情  
[2](80—81 对于生活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  
而言习俗属于公理”,大家都这样无须解释甚  
至必须服从它社会习俗的影响力与其情感性持  
续性普遍性直接性有关在养成人格和积累情感  
品质方面其意义不可忽视。  
社会文化道德情感印入和陶冶的依据  
社会文化对儿童道德情感发生影响可以从情  
绪的社会结构观点上找到依据这一观点认为,  
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环境文化的影响可以  
内化为个体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系统影  
响下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嵌入情绪和涂上情绪色彩  
1]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特定的情绪反应可以为文  
化模式所解释当文化模式被儿童接受体验而成为  
言语和行为的内核道德情感也就蕴涵其中了但  
文化究竟如何影响和制约道德情感的发生道德  
情感究竟如何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还有许多值  
农村学生考上大学举办庆祝就是一些地区的民  
间习俗[3]具体形式有设家宴等能够充分反映这  
收稿日期2004⁃03⁃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海燕教授承担的国家九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道德情感教育序列化的  
实验研究》(教科规办[1997]12 的成果之一并与四川教育学院姚文忠教授讨论过。  
作者简介刘一(1967—),四川内江人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种性质通过这种习俗的直接而持续的影响家  
长们把送孩子读书看成责任和尊严学生们也视学  
习为自己的任务和诱因。  
致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等这也有可能  
偏离学校文化的积极正面的影响甚至与学校文化  
的要求相抵触目前报道的学校危机正说明这种  
学校文化的作用的条件性。  
事实上在这些社区崇尚学习的风气已形成该  
社区浓烈又富于感染力的亚文化显然具有公  
理性的习俗文化是长期积累起来的经过历史的  
积淀而形成的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种社会文化,  
它所具有的意会特征使其无须号召却有人积极  
响应不必解释就有人努力效仿它对道德情感的  
陶冶具有不言自明的作用一经形成的习俗文化,  
其实质不会因时代而有所变化充其量在形式上有  
某些改变而已。  
文化是人的社会性情感发生和形成的决定性条  
件之一不管哪种文化只要它存在于学生的感觉  
之内形成感应就能够产生影响各国对于暴力、  
色情媚俗的文化始终保持着一定压力原因就在于  
作为外在条件的社会文化对儿童道德情感的影  
响是客观存在的儿童对社会文化的吸纳会使其道  
德情感体验的性质和强度发生显著差异。  
社区属性对道德情感具有塑造作用  
相比而言城市的考试宴不能列入习俗只是一  
种时尚时尚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具备公理性的  
特征因为它们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和变化多端的  
表现不容易在人群中形成稳定而一致的看法和倾  
时尚一般属于一种俗文化他们对儿童道德情  
感的影响会呈现另一种态势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  
时尚不同的时尚有不同的作用青少年会因好奇、  
从众强制而卷入受到影响如网络文化追星文  
化等就是时尚文化的典型但往往又是儿童推崇的  
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它们对儿童道德情感可能产生  
某种消极影响因而受到成人的批评和指责所以,  
这种文化缺乏公理资格对青少年的影响发自感  
性而非理性针对兴趣而非学业影响的变动大持  
续力有限时尚文化的负面成分会造成心理发展  
的变异和扭曲时尚文化既然不具备公理的特  
为什么其影响却难以消除原因很多其中之一  
是与缺乏优良的习俗有关。  
社区是和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性格是研究国民性格的一个具体单位[4](304  
社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社会地位、  
教育程度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由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  
成的社区发育程度等方面社区的这些特征尤其  
是社区环境素质决定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同时  
对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塑造作用。  
已有的老社区因积淀而存在一定的习俗文化,  
其中有雅俗之别有雅文化存在的地方会形成高雅  
高尚的社区而俗文化充斥的地方会形成愚昧落后  
的社区新建社区不一定形成了某种习俗因此不  
能将社区属性与习俗文化混为一谈社区有层次、  
居民结构文化倾向交往方式等的区别生活环境  
是儿童自身无法回避的儿童在不同环境中所习染  
的言行态度和观念影响其道德情感的体验从整  
体上看我国存在着差异极大的区域处于发达地  
内地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他们的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体验的方式和性质等无疑会受  
到所处区域状态的影响而产生差异生活条件优越  
的儿童往往形成心理优势可能会表现一些特殊的  
同情心除高尚的同情心外要么以怜悯摆阔气鄙  
视的姿态对需要帮助的人施舍同情要么以别人的  
某种回报作为其同情的前提条件他们也可能会因  
盲目乐观自傲自负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自尊因此,  
分析区域素质背景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和评  
价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并利于我们有效地  
控制学生不健康的道德情感的诱发因素。  
学校文化的影响力与社会层面的关系十分密  
学校内部的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在时间和空间  
上对学生应该发生最经常和最普遍的教育和熏陶作  
同时作为规范文化的代表学校文化以有目  
有计划有步骤的规范和要求对儿童产生严格、  
受控的非自然影响这种影响的权威性对儿童的心  
理和行为的改变可以发生深刻作用儿童的道德情  
感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是学校文化的应为”  
特征然而学校文化的权威性不具有公理的品  
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可能削弱学  
校文化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理解接受、  
内化和体现学校文化的方式形式和程度上存在差  
儿童在同辈群体中形成的亚文化强调其成员一  
社区及其特征对人的塑造作用最突出地反映  
在社区环境方面不同环境不同社区成员在情感  
54  
影响儿童道德情感的社会因素探析  
教育问题上存在差异当前在富裕和教养层次高  
的社区有家长已经自觉组织家庭教育沙龙交流和  
讨论经验邀请专家讲座吸取和消化教育孩子的经  
成人的教育责任转移为学生向学的热情和积极  
使他们在学校成为优秀群体当然处在城市社  
高楼林立单元封闭”,缺乏人际交往孤独无  
少有人际间的关心和互助的体验儿童所感受到  
的更多属于冷漠自私而同情心和利他行为难以出  
缺乏同情体验的生活环境给儿童的情感世界蒙  
上了一层阴影造成扭曲和缺失。  
都是能够加以判断的和能够煽情的晏开利曾经概  
括地阐述过几种典型的社会形象[1]其中他所指  
出的大力神规则区形象对于研究儿童道德  
情感的发生有突出意义。  
大力神是关于同情和责任的形象通过社会  
为儿童提供安全保障援助和便利让儿童感受普遍  
的关怀和照顾在课题中参与过与贫困孩子手  
拉手的儿童切身地体会到社会大手的温暖。  
感受这种温暖会引起和加深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同  
情和关怀的理解对这种形象的知觉能够引起关于  
同情意义的认识和激动在继后的教育中反复出  
现这种形象的变式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情心  
被持续激活和强化更会萌发出一种继续帮助的愿  
形成责任意识一些不幸儿童当他们遭遇厄  
如身患绝症失学家庭无助没有得到过社会援  
这样的孩子会缺乏大力神形象的感受可能  
会产生冷漠和怨恨同情心也就无由生长。  
一般来说贫困社区生活条件恶劣孩子无人照  
行为没有规则即使惩罚也不知反思要培养羞  
耻感和责任感甚至找不到认同的题材在这种社区  
中的儿童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对破坏环境的行为  
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景象已司空见惯基于贫困加  
上缺乏教育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怪异和不当障碍  
求生和发展这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  
要很好的关注。  
大力神形象所产生的教育效用取决于一组  
条件即社会形象的群属性驱动性及其呈现状态。  
集体形象的作用大于个别形象的作用社会形象成  
组出现即群像就具有群属性雷锋的榜样价值不  
仅仅产生于个人力量与其社会背景社会认同和社  
会提倡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当社会上有无数  
雷锋涌现渐成社会气候孩子才能从身  
边感受到雷锋的示范作用和持续影响。 “大力神”  
威力是普照的能够激活儿童的道德情感所以在  
教育中要强调示范的反复和持续驱动性指能够  
打动儿童激活他们的行为儿童之所以为大力  
形象而跃跃欲试就因为大力神是具象的富  
于行为特征也因为这种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宣传  
煽情激发和加深儿童的体验如果不能行动反而  
会感到憋气”,同情心和责任感因模仿而伴生了。  
规则区是儿童经历若干要怎么样不要怎  
么样”、“不许”、“不准禁止的认知和练习所  
形成的行为定式”。 接受这种认识是有体验的如  
乐意不愿意等等社会的各种强化则对定式起  
到进一步的巩固作用知道了上街要遵守交通规则,  
到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户外活动要讲究环境卫生,  
不能随意破坏和污染环境等等建立了规则区”  
社会形象的孩子他们规则意识较强做事能讲求原  
考虑后果有较强的约束能力他们能够负责,  
做错事会感到羞耻。  
不同的社区因为属性不同塑造着不同的文化、  
消费和闲暇方式这就是阶层的雏形或形态生活  
在其间的儿童他们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具  
有特殊性所以我们认为社区属性对道德情感具  
有塑造作用。  
社会形象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基本诱因  
儿童在接触社会中产生相关印象从中积累不  
同的道德情感体验这是儿童道德情感的认知基  
儿童身边的人物及规则属于社会形象的基本方  
儿童由对其感受体验积累进而整合为具有个  
人特性的道德情感成为个体心理内容的一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周遭的任何一种直观形象,  
都可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代表只要能吸引儿  
就能够引起认识活动激起情绪过程从而发生  
不同性质深度和持续性的体验生发出道德意义。  
道德情感作为情绪的社会性表现只有通过体验才  
能产生体验激活内心的自觉而这种自觉的基础  
则是社会形象影响的知觉遗留物不同的社会形象  
在引起情感体验上的作用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  
与社会形象的性质有密切联系。  
社会形象必须具有群属性认同度榜样性和驱  
动性感人),它们是认识和道德情感的诱因引起  
和强化不同程度的道德情感在课题实验中发现,  
凡是能够在其中观察到儿童情绪反映的社会形象,  
5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悦纳规则能增强儿童的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  
心理导致个人或社会性的危险后果所以儿童遭  
们能够按规则调整心理表现出与责任感和羞耻感  
相联系的行为姿态相反缺乏规则往往任性放  
随心所欲面对规则儿童似乎在探雷”。 如  
过马路有警察在就走人行道没有警察在就翻越栏  
杆抄近路当社会的规则区形象在孩子心中成  
雷区形象后公正克己的观念也就荡然无存  
社会的雷区形象源自成人成人的探雷行  
为扭曲了儿童的社会知觉其所学习的榜样不是社  
会所提倡的可以说这与儿童内心调整有关必须  
进一步以正面学习加以规范。  
遇生活突变后在有无支持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情  
感稳定性是不相同的他们既可能因从逆境到顺境  
的改变而使个人获得以前未曾拥有过的自尊的满  
也可能因在突变的环境中孤独无助而变得冷漠。  
在教育中倡导爱与关怀的群体氛围就是为  
了使儿童处在必要的健康的监护状态下这样儿  
童就能在自己的经历中多一份对同情与被同情的理  
习得同情儿童体验到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动情  
就能迁移入情感世界使他们在今后面对同样的  
困境时能唤回安全感并积极寻找支持从而保持积  
极心态和乐观情感不至于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无助。  
儿童的这种情感体验和迁移会助长其同情心从而  
发展儿童积极的道德情感许多学校都存在离异家  
庭的学生事实上绝大多数教师都自觉担起家庭破  
损后形成的教育责任在这些学校中孩子们虽然  
体会过不解和缺乏亲情的难过但是后来的情绪生  
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大力神规则区形象都具有榜样和示范  
作用它们既是提高认识的根据又能唤起情绪前  
者教儿童去做后者禁止去做树立遵守规则的榜  
特别是儿童身边的榜样并用身边榜样去注解远  
处榜样把远近榜样有效地统一起来能够加深他们  
对榜样的认识和尊崇使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  
树立同情和责任的德行并从中习得尊严不当的  
榜样如成人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非规则和反规则  
意识能动摇儿童遵章守纪和自制的信念。  
处于顺境中的儿童若在过度的保护下生活他  
们可能在情绪控制人际协调环境适应等方面偏离  
正常状态容易在突然变化面前产生不良的情绪反  
其道德情感品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父母  
下岗有的儿童不能理智地认识和对待这种变故就  
可能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气缺  
乏对父母所处困境的理解和体谅不能以一颗同情  
之心去对待父母所遭遇的挫折这类儿童往往在困  
难和挫折面前抱怨不已放弃自己的责任其责任感  
的发展受到抑制而变得越来越弱这种情感稳定性  
和强度的变化会逐渐积累成消极的情感体验。  
社会突变改变道德情感的稳定性和强度  
社会突变一方面是指个人生活的遭遇另一方  
面是指社会变故的冲击这种影响具有突然性冲击  
性和强制性以很强的力量改变个体的生活状态,  
一定生活情境就迫使人体验到一种情感[6](128  
个体必须以应急方式感受突变极有可能巩固  
和改变他们的情感体验打破既有情感的稳定性对  
道德情感的变化和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  
社会突变的实际影响取决于个体的内外条件。  
比较常见的儿童的内外状态有若干表现形式一是  
处境是否有群体相伴二是是否存在保护三是生活  
于顺境或逆境四是自我的态度对儿童来说个人  
生活中的突变最典型的有亲人亡故父母离异父  
母下岗转学家庭迁徙等等在亲密的富有同情  
心的群体环境中儿童遭遇突变他不会感到孤立无  
如果身边存在同病相怜的伙伴他们之间又能够  
互相体慰互相鼓励和支持就能维持尊严并从这  
种帮助中习得和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而缺乏同  
孤立无援的儿童若遇到家庭变故和个人生活的  
改变往往会感到特别无助由此产生难以名状的自  
觉得在同辈中低人一等毫无脸面情感的创伤  
因缺乏关爱而越来越深很容易出现不健康或病态  
在儿童发展历程中社会生活的各种冲击不可  
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的道德情感社会中存在的不良  
风气媒体中频繁报道的犯罪案件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剧烈财富分配不均学习就业困难人际关系  
复杂交往冷漠关系网等现象对他们都可能产生  
类似突变的影响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他们的道  
德情感体验在学生中出现的纪律问题与新时尚的  
非理性干扰对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都具有冲击性。  
从积极意义上说这些社会生活的冲击会使儿童从  
成人生活的背景中得到一种感受能够体会到今天  
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从而自小萌  
发一种为了将来而好好学习的责任感从消极意义  
上来讲这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也可能使他们从  
56  
影响儿童道德情感的社会因素探析  
小感受竞争的可怕和残酷因而对前途失去信心对  
自己的能力感到担忧以至不利于孩子建立适度恰  
当的自尊心再有儿童过多地感受人际间的恶性  
竞争就会使他们错误地以为人与人之间只有矛盾  
和对立等在他们身上不容易看到我们所希望的同  
情心甚至形成罪错的心理基础尽管社会突变给  
儿童在道德情感发展变化上所造成的影响应该视条  
件不同而定也与儿童的具体体验的差别有关但  
其消极影响绝对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社区属性社会形象和社  
会突变等因素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解剖其影响的效能机制和途径等有助于弄清儿童  
道德情感发生和变化的条件进而帮助教育者在关  
注和实施人的社会化中不断地操控和矫正情感作  
用的方式防止道德情感的扭曲和下滑促进道德情  
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J].应用心理学,2000,(2).  
2](后藤兴善民俗学入门[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3]辛理四川农民的心态及其现代化进程[J].四川心理科学,1996,(2).  
4]李庆善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文集[C].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  
5]晏开利人之初[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6]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Moral Emotion  
LIU Yi  
Educational Department, Sichuan Education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Moral emotion, part of individual character, forms in the course of socialization based on  
inner consciousness and outside influence. It reflects the mature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so⁃  
cialization through individual speech and behavior in communication and mainly consists of senses of re⁃  
sponsibility, shame, self⁃respect and sympathy. Emphasis must be put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motional senses.  
Key words:moral emotion; social image; social culture; sudden social change; community attrib⁃  
ute  
责任编辑王永政]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