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1 期
2006 年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1
January,2006
福克纳的乡土观念
江ꢀ 智ꢀ 利
(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系,重庆永川402168)
ꢀ
ꢀ 摘要:福克纳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 他不断地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本土”上开掘,描写那里的人物、
历史与事件,表现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 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 他在作品中表露出
深深的乡土意识, 并对乡土———这个精神家园穷尽毕生进行探索。
关键词:福克纳;乡土;传统;观念
中图分类号:I712ꢁ 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1⁃0087⁃04
ꢀ
ꢀ 福克纳以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准确地把握住南方的地
精力也无法把它写完,只有把现实升华为神话,我才能把我
可能拥有的才华发挥到极限。 它向我打开了一座埋藏着丰
富人性的金矿,我用它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宇宙。” [4]
(274 页)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题材,“南方的历史,南方
的神话和南方的现实”。 他充分利用家乡所特有的艺术创作
素材,构建起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是他乡土意识的具
体表现,是他乡恋情结的深层动力“源”。
区特征,描写那里的人物、历史与事件,表现那里的乡土人
情。 乡土观念在福克纳的小说中达到了震撼人们灵魂的完
美的崇高境界。 “乡土人情是无形而强有力的力量。 这种力
量体现在福克纳很多作品中……是福克纳作品的主要气氛,
精华所在。”[1](17 页)复杂、曲折的生活经历给他的震撼太
深了,更使他对美国南方的生活底蕴有比较细致的、完整的
了解,注定他敏感于深深的乡恋情结和社会人生特殊角度,
为刻骨铭心的童年感受寻找精神家园。 他为了这个精神家
园穷尽毕生进行探索。
福克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家族定居的南方小
镇──牛津镇上度过的,“约克纳帕塔法”中的杰弗生镇就
是他对牛津镇的幻化。 据说,在牛津镇有一条小巷,当年福
克纳很喜欢一个人站在这里,手握烟斗,静静地观察小镇市
井百态。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地理背景都是以
它为基础虚构的。 它位于密西西比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主要线索是这个县杰弗生镇的
若干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 年开始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 这种南方的历史、南方神话和现实社会就是福克纳
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南方,长于南方,身上散发着如此浓郁
的“南方乡土气息”,以致于创作时,巧妙地使用了大量的南
方方言,这些方言的句法、用词、声调和音韵他能体察入微,
用得栩栩如生。 这里既有南方黑人慢条斯里的讲话,又有南
方农民的音容笑貌;既有受过教育的城里人的咬文嚼字,又
有骗子手们的装腔作势。 福克纳的文体风格深深扎根于南
方的文学传统———演说体散文。 读他的小说常常给人一种
一
福克纳同许多南方作家一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从
而把家乡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当成艺术创作之源。 “其实,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表达了自己深深扎根于南方土壤之中,
是南方的一部分,并因此而永生的看法。”[2]1957 年在谈到
小说《八月之光》的涵义时,福克纳说:“对我说来,它是一个
令人怡悦和唤起遐想的标题,因为它使我回忆起那段时间,
领略到那比我们的基督教文明更古老的透明光泽。”[3](199
页)“福克纳不仅强调他同南方这块土地之间的关系,他更强
调他同南方的过去和历史之间的渊源。”[2]1956 年在回答
《
巴黎杂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发现我自己的那像邮票
那样大小的故乡的土地是值得好好写的,我就是用尽一生的
收稿日期:2004⁃08⁃17
基金项目:2004 年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名称:福克纳创作研究,项目编号:04jwsk105
作者简介:江智利(1965—),女,重庆江津人,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和英语教学。
87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感觉,仿佛是听人讲述南方的神话与传奇。 乡恋使福克纳敢
于呐喊,敢于表现人类为了生存而付出的高昂代价与历史给
予人们的重负。 因此,他对故乡的感情是特殊而复杂的,正
如他自己所言:“我爱南方,也恨南方,这里有些东西我根本
不喜欢,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 因此,我愿意继续维
护它,即使是怀着憎恨。”[5](955 页)他认为故乡有着不可磨
灭的美。 正如麦卡斯林在《三角洲之秋》中说:上帝创造人,
他创造了世界,让人生活在那里面,我想他创造的世界,正是
他想要在那里生活的世界,假如他是人的话[4](57 页)。 在
他的眼里,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南方)是富于诗意和亲
切魅力的。
区人民的心声。 盖斯默这样评说福克纳:“威廉·福克纳不
仅代表了南方腹地,而且是南方腹地的化身;没有任何其他
美国作家可与之相比”[6](145 页)。 “约克纳帕塔法”小说
让你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小说中福克纳的声音充满力
度,非常厚重,这声音能穿透形式,穿透语言,直抵人的心灵
──这是与命运搏斗的声音,让人感到人的生命原创力是何
等的强大。 在他的声音里,你能听到粗重的喘息,嘶哑的喊
叫,愤怒的斥骂,痛苦的呻吟,以及对社会的深思和叹息,一
种对人的生存和生命关切的悲怆感受由此而来。 这种悲怆
是对故土的执著眷恋。 这种悲怆不是悲悲切切,而是悲怆里
有人,有历史,有沧桑,有大自然,有生命的亲切呼唤和心灵
震颤,有周而复始的更替和对人类的潜移默化的铸造。 福克
纳的悲怆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福克纳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中首先表现在形而下
的,就是眷恋故土绮丽风光、乡情风俗及南方泥土所散发的
特有的魅人气味,还有那安谧舒缓的生活节奏和田园氛围,
以及人们在故园上所能获得的安全感。 而这种形而下的情
感经年累月积又凝固成一种形而上的情绪,那就是他对“精
神家园”的呼唤──尤其是对他这种传统的南方文化人来
说,这可以说是他的灵魂的归宿。 福克纳一生坎坷曲折,遭
际浮沉不定,他作品中流露的乡恋、乡情已在他的思想中上
升为一种精神皈依,故乡往往幻化为精神的“桃花园”,故乡
的美好意境绝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 恋故乡,寻找精神家
园,实质上是对传统经济结构及其制约下的文化价值观的认
同,这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对故乡的爱
支持着福克纳的精神世界,而且作为家庭背景的“约克纳帕
塔法”县,作家的情绪感受、价值判断自然与之骨血相连,作
家的悟性知道这情绪怎样强化着自己精神世界难得的独特
性。 他爱故土,他艺术思维的根须就会伸向这土壤的深处,
汲满爱的汁液,蓊郁地抽出满树清新的枝条,这枝条向阳的
一面充满对故乡传统乡情风俗的赞叹与温馨的博爱情怀,背
阴一面则是对近代文明对故土侵袭状态反观后的怆然,这时
作家所驻足的境界已使他难以真正回归存在于故乡的那个
精神家园了,他陷入这痛苦而神圣的精神两难境地,所能坚
守并祭献于故乡的只有那份朴实的乡恋情结。
二
福克纳对现代西方人精神家园的失落进行了毕生的探
索。 这引发他对现代西方人无家可归的精神状态深深的忧
思,也使他批判西方现存的价值观念,眷念传统的道德文明,
力图返回自然,追求和谐的人性,全力为重建现代人的“精神
家园”而求索。 他对故乡山川风物的依恋之情,对乡风民俗
的陶醉之感,是他创作的精神动力。 这种精神动力激发他小
说中的人物,使他们也具有一种反抗命运的意志。
他的小说中有的主人公作为卑屈命运的主要承当者,为
应付沉重的生活总在疲惫地喘息,以自己朴实厚道的人格及
对命运的忍耐精神默默夯筑着他们人格建构的基底。 从他
的第一部小说发表起,福克纳就一直关注和谈论他们的历
史、现状和未来的可能命运,并作过深切的思考。 他将痛苦、
挣扎、忧患、忍耐、奉献和他深沉的爱写进了代表作《喧哗与
骚动》中。 小说中的主人翁昆丁,就像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
敢于向生活中的丑恶宣战。 他爱家族的名誉胜过自己的生
命,他主持正义,他希望地狱之火能烧去旧世界传统道德给
他们烙上的罪恶烙印,也烧去新世界给他蒙上的耻辱和不
贞,使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得到复活。 在肉体死亡灵魂不朽还
是灵魂堕落肉体存活面前,他勇敢地选择了前者。 昆丁追求
的不是物质,也不是金钱,而是人格精神的再生之美,是一种
不怕肉体毁灭而有永恒的精神价值的东西。 福克纳那来自
自身及祖上的刻骨铭心的困厄体验与对故乡的忧患意识扩
大了他的创作视角和精神视野,使他的乡恋情结深深地注入
他的作品之中。 于是,一种丰厚的现实理解、历史理解与文
化理解就自然融入了作家对童年感受与祖上家人历史境遇
的叙写,而从中升腾起来的悲怆感受也就真正具有了文学意
味的沉重,这种沉重比之其他“南方文学派”作家更具有强
烈的身世之感,具有亲证性,并融贯着与乡土骨血相连的亲
情意识,因而自然见出一种深厚的精神根基性。 《沙多里
斯》、《没有被征服的》、《押沙龙! 押沙龙!》、《我弥留之
际》、《八月之光》、《熊》等小说都充满着他独有的精神氛围,
如果说福克纳心中的故乡是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就是
指一个社会整体,即不但包括人、土地环境,还包括维持人、
土地和环境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及生活方式。 无论从理智
或情感的角度分析出发,故乡在作家身上或心上都打上了深
深的烙印。 他的小说绝大多数与故乡有关,这个有关不仅指
素材的来源或以它为背景,而且还指情感的触发点。 在小说
《
熊》中,作家集中表现了故土的自然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说明人的进步与成熟意味着对大自然的破坏。 只有返璞归
真,抛弃钱财、权势及随之而来的罪恶,人才有可能找到自己
的本性并获得自由。 这是作家对于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对
于美好过去的怀念。 而现实社会里地位低下、备受压迫的人
却代表着人类最高尚的美德。 福克纳对故乡及人类的爱充
分体现在他的这篇短篇小说里,表达了整个约克纳帕塔法地
88
ꢀ
ꢀ
江智利ꢀ 福克纳的乡土观念
带有一种精神皈依性质和灵魂深沉的忧怨之感,其思想意识
里忧虑着乡土的人们在实际生存处境中的质疑和设问,显示
出其作品的存在意义和深度。 对故园的眷恋,可以作为他失
重灵魂的归宿和疲惫精神的载体。
结,才是他乡恋的独特境界。 历经曲折和坎坷生活的福克
纳,目睹了家族的没落和南方的衰败,从深层意识中获得了
使传统的乡恋情结发生巨大演变的条件,他的个人的无意识
对集体的无意识进行了选择和扬弃,而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造就了他反观故土时能取独特的视角方式,以一个挣脱故土
旧梦、逃离故土寻路的赤子身份,站在故乡之外,对故乡进行
彻底审视。 只有深刻如福克纳者,犀利如福克纳者,才能将
生活的原生态提炼为原型意象,这都源于他自身独特的世界
观和审美选择。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从移民时期开始便已种
下了它未来失败的祸根,即罪恶的畜奴制度。 大种植园的奴
隶主们的骄奢淫逸,家庭中的乱伦、奸淫、谋杀给他们的后代
留下了无形却又沉重得无法摆脱的罪孽。 历史对南方来讲
是失败与耻辱,包袱与负担。”[7](226 页)
福克纳对故乡的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爱。 他表现出对
故乡自然美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当他以博爱情怀关注故乡
时,对故乡的爱更能体现出他的精神特质,不自觉地把乡土
意识作为前提潜藏其间。 作为尘缘深厚的凡人,他的博爱情
怀使他葆有一种更深邃的精神实感,并赋予他对故乡的独特
审美眼光。 因此,福克纳复杂的乡恋情结可以分离出两个层
次的意义,即审美层面和文化层面。 如果我们从审美层面来
剖析,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作家心中和笔下当然是
极其美好的,他对它们爱恋、盛赞:“这块土地,这个南方,得
天独厚,它有森林向人们提供猎物,有河流提供鱼鲜,有深厚
肥沃的土地让人们播种;有滋润的春天使得庄稼可以发芽,
有宁静的秋天可以收割,有短暂温和的冬天让人畜休憩。”
福克纳笔下的乡土是一个体现人类生活、人类价值、以
及那种“永恒的真情实感”的南方社会,他处处表现的都是:
他是心中惟有家乡人民的个人和作家的最完美的代表。 但
家乡人对福克纳的成名是“喜怒参半”。 “喜的是牛津出了
个天才作家,让家乡人自豪。 南方人视个人荣誉、家乡荣誉
为生命,对福克纳获得的成就自然是欢欣鼓舞。 怒的是福克
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充满怪诞、疯癫、堕落和罪恶,这
实在让牛津人汗颜。”[8]不管怎样,作为南方代表作家,他深
刻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和南方的没落,在他的心里,对南方存
在着两种感情:一方面,是一种爱慕与占有的感情;另一方
面,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恐惧,生怕他热爱的一切会毁于本地
农奴主的无知和商人、在外地主的贪婪。 因此,他摹写故乡
的自然,赞美故乡的自然,同时更着力揭示大自然所遭受到
的戕害和蹂躏。 他认为,蹂躏自然和蹂躏他人的欲望是联系
在一起的,这不符合“上帝” 的精神,到头来必然要受到惩
罚。 作为南方传统的卫道士,福克纳总是极力抵抗着北方资
本主义的近代文明,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明白:作为种植园
经济制度的“旧南方”,不可避免地要被日益资本主义化的
“新南方”所代替。 他所描写的康普森家族的毁灭,正是这
种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其衰败的过程,实际上是影射美国
南方种植园经济制度的解体过程。 亲眼目睹过这一历史性
沧桑变化的福克纳,其内心是痛苦而复杂的,故而他是以一
种极端矛盾和痛苦的心情来描绘这一历史性变动的。
[
4](48 页)这审美层面的乡土观念带有传统的印记,凝结着
作家长期以来对故乡的认同,被抽象成审美意象。 在故乡被
近代文明冲击的特定环境下,福克纳同其他“南方文学派”
作家已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保留那种传统的、单向的、纯情的
乡恋,他们必然超越审美层面对故乡作出文化视角的解剖。
福克纳乡土观念的复杂内涵不仅与时代相关,而且和家
庭的变故密不可分。 在曲折与坎坷中长大的福克纳,对故乡
的认识是具有两面性的:对故乡美的挚爱和对故乡丑的愤
懑,构成了他的乡恋的两极。 家族衰败和南方失败的创伤深
深地影响福克纳。 经历的坎坷带给他生活中的不幸,但南方
优美的风光、乡土人情又带给他回味无穷的温馨与幸福,使
他矛盾地徘徊在逃离和眷恋的两极之间。 故乡是他心中相
依不断的一道彩虹,使他不得不同时在审美的氛围中歌唱故
土旧梦,又无情地从文化意义上剖析故乡。 其实,在福克纳
心中,审美层面的乡恋和文化层面的乡恋是相依相连的,其
始发点都不是对故乡自然景观简单的赞颂,而是出于家族史
和宗法社会抽象出的泛化的美感,是由故乡景物和童年记忆
凝结而成的精神氛围,其中家族史是乡恋情结中最根本的磁
场,他审美的乡恋是文化大背景中的审美,是对故土宗法人
伦世界的评价,更是作家四处寻觅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位伟
大的作家,福克纳以他的深沉、睿智、刚毅、冷峻征服和拥有
读者,他让我们在其作品中体察到他眷恋故土故园的情怀。
福克纳的矛盾而痛苦的心情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福
克纳生长在南方,他深爱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热爱古老
的南方传统。 同时,作家本人是种植园主家庭出身,在思想
感情上与康普森家族有着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对这些南方
世家的飘零子弟怀有真挚的同情和一定的偏爱。”[9]正如肖
明翰所说:“福克纳对过去与现实、对传统与变革的态度是非
常复杂的。 同乔伊斯、艾略特、庞德等现实主义文学家以及
大多数美国南方作家一样,福克纳也是保守主义者,其思想
核心是向后看的历史意识。 他反对资产阶级工商文明,为传
统美德的沦丧、传统对生活方式的解体感到到通心疾首。”
三
乡土观念是福克纳小说中心的创作灵感,他写尽故乡人
的悲欢离合,写出他们生存状态下的挣扎沉浮。 “约克纳帕
塔法世系”充满着旺盛的生命意识,与之相对立的乃是都市
近代文明的腐败堕落,庸俗卑劣。 福克纳不仅只侧重道德和
人性评价的乡恋情结,而且立足故土看世界,又以宏阔的视
野看故土。 他那种超越审美、超越故土、超越道德的乡恋情
89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0]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具有深刻历史感的伟大作家,福
人生中的整个精神状态和行为的选择。
克纳也清醒地意识到,新南方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
趋势。 他明白,随着“现代化”带来的是工人受到更为深重
的剥削,农民日益破产,而令人痛苦不安的则是南方传统的
生活方式、价值和道德观念都在社会、历史变化的冲击下分
崩离析,这一切使南方的物质和文化传统面临着巨大的危
机。 处在这种思想高度活跃和不平衡的非常精神状态的福
克纳,不得不作出了痛苦的抉择:用充满愤怒和怀疑的笔触
深刻地揭示、批判南方种植园经济制度,抨击和嘲讽近代资
本主义文明给南方带来的巨大社会灾难和精神痛苦,以此来
深化他的乡恋情结,其思想意义是深邃而有力度的。 福克纳
因此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依靠他有限而毫无英雄气概的生命
意志,与资本主义近代文明作虚无的搏斗,于是一个最有心
灵深度的哲学命题在作家毕生的思想中产生了,依恋南方,
又批判南方,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自私自利、毫无人性进
行“绝望的抗争”。 这是福克纳哲学的全部生命内容,是他
福克纳的乡土观念赋予他与众不同的创作视野,使他将
南方人的情感经历升华为普遍的人性,从南方的新旧文化冲
突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而福克纳正是将痛苦作为
探求南方甚至整个生存困境的一个特殊艺术视角”[11]。 其
作品已经超越了南方乡土文学的范畴。 经历了思想痛苦而
作出抉择的福克纳,其乡土观念挣脱了故土旧梦,超越了纯
乡土的内涵,在整个“南方文学派”的大背景下表现了迥异
于前人的乡土观念———一种具有审美层面和道德人伦的乡
土观念,又是反审美、反道德的乡土观念。 通过对这种乡土
观念的深刻思考,他对南方故土更是充满了信心和肯定,正
如他在1950 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说的那样:“我相信人
类不仅只是忍辱负重,人类将战胜一切。 文学家可以使人们
看到过去曾引以为荣的勇敢、荣誉、希望、骄傲、热情、怜悯与
牺牲。”[3](255 页)可以说,南方特有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福克
纳,也营造了他的乡土观念。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1]H·R·斯通贝克.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肖明翰. 福克纳与美国南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3]F·格温,J·布洛顿.福克纳在弗吉尼亚大学演讲录(1957⁃1958)[M].里士满: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59.
4]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朱雯.外国文学新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Maxwell Geismar. Writers in Crisis. New York: E·P·Dutton &Co. INC.,1971.
7]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8]潘守文.访威廉·福克纳的家乡———牛津镇[J].神州学人.2001,(3)ꢁ
9]赵笃倩.谈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2).
10]肖明翰.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1]黎明. 威廉·福克纳的南方妇女观[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On William Faulkner’s Regionalism
JIANG Zhi⁃li
(
Foreign Langnages Department, Chongqing Colla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8,China)
Abstract:William Faulkner has ingrained consciousness of his native land. He digs constantly on his
native country like a stamp. He describes the figures, history and events, and displays human concept of
native country there. His novels of Yaknapatawpha are created by taking the south of America as back⁃
ground. He shows his deep consciousness of his native land in his works and explores all his life for native
country⁃the spiritual homeland.
Key words:Faulkner; native country; tradition; concept
[
责任编辑:张思武]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