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1  
January,2007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美学  
纲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智旭是天台教学史上最后一位卓有建树的佛学家天台学说的终结性人物 他竭力回归和高扬由智顗  
大师所开创的台宗心灵美学的原初精神全面充分地拓宽和丰富了台宗一念三千说的内容和意义并以一念  
作为理论基础以艺诠佛折射出台宗审美的价值取向和文艺美学观点为台宗心灵美学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蕅益智旭天台宗心灵美学一念心以艺诠佛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1⁃0005⁃09  
在中国佛教史上竭力弘扬天台学说且成果特  
智旭在台宗教学史和净宗教学史上都占有重要  
地位但是如果从中国佛教美学史的角度來考察,  
他的主要贡献却是竭力回归和弘扬台宗心灵美学的  
原初精神以艺诠佛即以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  
经验原则去诠释佛学义理),折射出台宗审美的  
价值取向和文艺美学观点充实了台宗心灵美学的  
内容。  
别丰硕者应推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  
1599—1655)。 他经历特别少年读儒书,“闻圣  
”,即以誓灭释老” “自任”,作辟佛文数十篇。  
岁时因阅云栖袾宏自知录序竹窗随笔》,  
1]28-29  
大侮悟,“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  
次  
于  
1]29  
岁时,“专志念佛尽焚窗稿二千余篇”  
1]29  
年听大佛顶经》,“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从憨山德清之弟子雪岭师剃度命名智  
1]30  
[1]32  
”  
32 岁起究心台部对天台学说情  
纵观智旭一生的行谊与著述可以清楚地看到,  
他有一个始终一贯的基本主张那就是竭力回归与  
宏扬台宗的原始教义由智顗大师所开创的天台宗  
的止观合一的教观体系),并努力融通台宗与唯识,  
调和性宗与相宗倡导三学一渊源企图消解佛教内  
部一切宗派之间的纷争从而还原与维护传统佛法  
有独钟但由于不满天台末流执着于门户之争因而  
不肯为台家子孙”,认为近世台家与禅宗贤首、  
[1]32  
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故也”  
后智旭历住  
多处寺院所在皆笔耕不辍所著经疏极多内容广  
涉天台唯识禅宗净土律宗各派总约二百余卷。  
他博通台律以及华严唯识兼精儒学又阅  
大藏其学问博洽思想宏阔他的许多经论注疏为  
清以后天台宗所依据并形成了合教律归入净  
土的灵峰派他是天台教学史上的最后一位卓有建  
精神的本色他的这一主张与认识是从他的亲  
身经历与深切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他称自己二十  
1]386  
三岁即苦志参禅”  
后因出入禅林目击时獘,  
[1]1278  
在他看来在流行  
树的佛学家是天台学说的终结性人物被其弟子  
始知非台宗不能纠其纰”  
公议为天台宗第三十一祖智旭又是净土宗师后  
的诸宗派之中天台宗乃处于最为殊胜的地位:“惟  
台岭一宗始从智者章安中历荆溪四明诸老近  
人尊奉他为莲宗九祖。  
收稿日期2006⁃03⁃09  
作者简介皮朝纲(1934—),重庆南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得妙峰幽溪诸大师相继而兴教观双举信法两  
故能超贤首慈恩诸教之观道寥寥亦胜曹洞临  
济等宗之教法贸贸东南一丝信可系佛法九鼎于  
的核心内容则是凡夫一念凡心一  
[3]743,744上  
”  
因此天台宗人的观心及其观  
凡心一念学说则集中体现出台宗心灵美学的原  
初风貌。  
1]1152  
不坠末世津梁舍此安从邪?”  
可见他明确  
指出了台宗是以其教观双举信法两被而超越贤  
慈恩唯识及曹洞临济等宗也因此而能够维  
佛法九鼎于不坠”;而且还指出教观之道乃  
智旭在竭力回归与宏扬台宗的原始教义中十  
分重视和强调观心的意义他指出:“佛道以见  
性明心为指归以信行法行为方便信行秉教岂废  
观心法行观心岂容离教 是以西天诸祖无不贯  
通三藏深入诸禅南岳天台弘通般若》《法华》,  
佛祖慧命众生眼目”,“台教存则佛法存台教亡  
[1]  
则佛法亡非欺我也”  
[1]1151  
要知道教观二门是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  
践方法而分判的二门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  
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智旭自称他32 岁时就归  
亦未尝不以观心为要目足并运入清凉池。”  
观心的能观与所观问题上他则全面充分地  
拓宽和丰富了台宗一念三千的内容和意义并以  
吾人现前一念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回归和高  
扬了由智顗大师所开创的台宗心灵美学的原初精  
。  
1]912  
心台宗,“究心台部”,“私淑台宗教观”  
他对  
密各宗派的学说加以概括指出他们  
都离不开教观他在教观纲宗中说:“佛祖之要,  
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  
1]2069  
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智旭把由智顗大师所开  
创的台宗的教观体系概括为教观双举”,并指出:  
1]1405  
首先让我们从现前一念心去探讨智旭的审  
美本源观。  
求其教观双美解行合一舍天台谁归哉!”  
他把教观双美解行合一作为台宗的原始教  
把它提到了有如三代礼乐超卓万古的崇高  
地位从而视之为获得佛法真谛的理论典范:“天  
在智旭的论著中,“现前一念心” (现前一  
”、“现前一念之心”、“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  
念心之实性”、“现前一念良知之心”、“现前一念妙  
”,等等),使用频率很高据笔者以灵峰宗论》  
统计,“现前一念使用了86 ,“现前一念心使用  
29 还不包括现前一念良知之心”、“现前一  
念妙心等等)。  
台接龙树闻知之传阐鹫峰开显之妙权实同彰教  
观幷举如三代礼乐超卓万古非汉唐杂霸杂夷之  
1]362  
能仿佛万一也。”  
我们曾经指出天台宗美学因具有人生美学的  
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美  
学思想的特质突出地表现出对人的心灵的叩问和  
探究体现出一种具有民族化特征的心灵美学的特  
智旭把现前一念心性作为整个佛法的总纲。  
他说:“佛法贵精不贵多精贯多多不能专精故提  
纲挈领之道不可不急讲也纲领者现前一念心性  
而天台宗美学的哲学基础则是天台宗创始  
1]375  
而已。”  
人智顗所倡导和创立的止观学说这一学说包含了  
天台宗的全部教理和实践宋代僧人释元照在为智  
顗的童止观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教  
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  
他还强调指出一切经论”、“一切了义大乘”、  
诸祖公案只不过是现前一念心之注脚而已:  
须知一切了义大乘诸祖公案皆我现前一念注  
2]  
[1]242  
不足以议天台教。” 可以说止观学说乃是天台佛  
学的生命智顗也曾强调指出止观乃是一切佛法  
之根本:“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  
止观二法”,它们是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  
说来说去总不离我一心。”  
盖一切经论,  
不过现前一念心之注脚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  
1]348  
。”  
需要指出的是本来一念心乃是随缘现起之  
它本身是非真非妄真妄合一的因而智旭才说  
2]1-2  
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  
天  
1]242  
台宗人所遵奉的止观学说的核心是圆顿止观而圆  
顿止观的核心则是一心三观”,他们又总是把重心  
放在并把观心作为重中之重观  
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成真”  
,“终日在妄之  
诚然智旭非常强  
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之实性”,只能是  
1]276  
性灵即终日恒真之性灵”  
皮朝纲蕅益智旭与天台宗美学  
1]294  
[1]294  
常住真心”  
无有生灭、“性净明体”  
纯真  
宙人生及其一切审美现象包括文艺的社会的自  
[1]1013  
无妄的因而他把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  
之实性界定为心本体即所谓心性本体从来明  
然的十界无不即心而是”  
,“无不还归妙  
1]1095  
因宇宙人生及其一切审美现象即是妙心,  
”  
1]227  
[1]823  
”  
,“本体终未尝动”  
离过绝非”,  
但是明净周遍、“终不可灭”、  
终未尝动的心性本体的真实存在又必须借其自  
妙心即是宇宙人生及其一切审美现象。  
1]329  
清净周遍”  
智旭论述的重要特色是采用以艺诠佛即以  
艺术创作和鉴赏的经验原则去诠释佛学义理的  
方法来诠释心作心是”(无法不从心造无法不  
即心具”)之旨现前一念心乃万法之源审美  
之源的内涵作了生动清晰的分析。  
身的现象来呈现这样,“现前一念心则成为连接  
清净不变的本体世界与生灭流转的现象世界的纽  
要知道在台宗那里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  
它们是不一不二的天台宗人的一念三千”  
是讲明一念具足三千并不包含因果主从关系,  
并不具有生成论或发生学的意义并不是一念之心  
他以绘画论佛理他的赠郑完德念佛序 一  
总结了他鉴赏郑千里老居士所绘佛像的经验:  
ꢀ ꢀ 尝读十六观经:“诸佛正遍知海从心  
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此真念  
佛三昧之秘要也盖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则谓  
佛非固有何异权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则  
谓佛非修证何殊魔外大佛顶经》,发明  
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夫知其本因,  
则十界无不即心而是谓佛界非心是乎随所  
缘出则十界无不由心而作谓佛界非心作乎?  
予己巳晤千里郑老居士见所绘圣像微细精  
生出了宇宙万法智顗就明确指出既不能说从  
心生一切法”,也不能说心一时含一切法”,只能说  
3]54上  
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  
可见天台宗人  
是从经验论的境域来突出心的强大功能的同样,  
智旭的现前一念心”,也是从经验论的境域来突  
出心的强大的创造功能的。  
智旭对台宗美学的突出贡献是对现前一念  
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审美的本源在审美创造  
中具有强大功能的论述。  
1]988  
1013  
他明确指出心为万法本源”  
,“介尔有心,  
1]338  
,“山河国土天地虚空乃至百界千  
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  
三千具足”  
种种差别皆是现前一念所现”  
从这段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407  
在智旭看  
第一智旭是选取上乘作品作为案例使自己的  
论述有典型依据老居士郑千里是绘画高手所绘  
佛相微细精妙巧逾天工”;郑氏生平绘普门像最  
像必有赞……赞必警发迷情其词切至令人毛  
作为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本源之心———“现前  
一念心”,非常美妙无与伦比他倾注一腔热情加  
1]1077  
,“甚矣心之妙也……  
以赞叹:“心性本妙者也”  
1]1010-1015  
尽未来际演无量言语亦不罄一念心之妙  
骨悚然”  
郑氏也擅长山水画,“绘山水必  
1]1094  
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审美的本源它具  
”  
咏皆清脱迥超情累非词句能到也”。 可见郑  
千里擅长绘画与诗词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很高的  
艺术造诣。  
有强大的审美创造功能宇宙人生及其一切审美现  
包括文艺的社会的自然的都是由它创造的,  
而且它本身就总揽了宇宙人生及一切审美现象。  
第二智旭有相应的艺术鉴赏经验和评价水平,  
1]383  
智旭的无法不从心造无法不即心具”  
从而成为郑氏的知音他说:“善哉千里郑居士,  
1]1401  
指出郑氏  
命题就从心造万法和心具万法两个方面揭  
示了这种妙心作为万法本源的丰富内涵。 “心  
”,是从万法的本质上说万法皆心所显现实无  
心外之法;“心具”,是从万法的存在状态上说万法  
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  
先得我心所欲为巧思妙笔夺天工!”  
艺术造诣高,“巧思妙笔夺天工”;郑氏之绘画与诗  
已表达了他智旭的心声,“先得我心所欲为”。  
第三智旭从自己对上乘作品的深切体验出发,  
去论述佛学义理他以微细精妙巧逾天工的绘  
画作品论述佛学关于万法及其审美现象乃心作心  
是之旨”。 从绘画作品包括诗词)“无不从妙心流  
而言可以说明心随所缘出则十界无不由心  
而作”,是谓心作之旨从绘画作品包括诗词)  
造必然表现为万法心具万法皆是一心一方面,  
宇宙人生及其一切审美现象包括文艺的社会的、  
1]1013  
自然的十界无不由心而作”  
[1]1095  
,“无不从妙心流出” ;另一方面宇  
,“十界皆惟  
1]968  
心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无不还归妙心而言可以论证知其本因则十界  
线也手也心也。 ……谓花鸟非美绫细线灵心妙手  
所成吾不信也。”  
无不即心而是”,是谓心是之旨。  
他还以书法为例论述宇宙人生及其一切审美  
他以世俗的艺术实践美绫细线灵心妙手”  
绣花鸟与佛门的艺术活动美绫细线灵心妙  
绣般若———经书金刚经》)相较辨析花鸟刺绣  
与般若刺绣作品的异同以及在绣花鸟与绣般若中的  
绫线手的异同指出从事世俗的艺术创作只  
能在烦恼深渊生死苦海法身流转中挣扎法  
身流转名众生”、“菩提即烦恼”、“涅槃即生死”)。  
而从事佛门的艺术活动则可以弘佛法证菩提获  
解脱成就三般若达于佛陀之境苦即法身为  
实相般若”、“烦恼即菩提为观照般若”、“结业即解  
脱为文字般若”)。 显然这里表现了佛门大师对文  
艺创作的态度那就是以文艺为魔事加以拒斥智  
旭在一则题画中云:“见山忘道古人所诃况著  
意描山水作古董玩具邪画者求者各领三十棒。  
虽然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果然会得一切法趣画,  
坐画道场转画法轮度画人物证画佛像则予三十  
现象文艺创造都来自心灵之源他的憨大师书  
1]1095  
就明确指出了憨  
唐修雅法师听法华经歌跋》  
山大师的书法作品修雅法师听法华经歌实为绝  
妙手笔”,而唐代修雅法师的听法华经歌又是绝  
妙好词”,其憨山大师的书法与修雅法师的歌词庶  
称二绝”,妙字妙歌”“无不从妙心流出无不还  
归妙心”。 智旭进而明确指出作为万法本源的妙  
(“一念心”)创造了宇宙人生及其一切审美现象、  
文艺现象:“甚矣心之妙也三世佛依此成道十二  
类依此轮转山河日月依此幻现文字音声依此发  
。”从自然审美而言,“山川日月的千姿百态由  
幻化而成从艺术审美而言,“文字声音的绚  
丽多彩由心发宣而来。  
大家知道文学艺术创作离不开心与  
艺术媒介等三因素艺术家通过手运用艺术媒  
表现心灵世界智旭则分别以刺繡和书法含  
写作诗文与书写佛经为例分析了从事世俗文艺  
创作与从事佛门文艺活动的异同它们对佛门的功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天台宗人的审  
美价值取向和文艺美学观点他说:  
1]1108-1109  
便是普贤广兴供养矣。”  
但另一方面智旭又十分重视文艺在宣传维护  
佛事佛法中的作用智旭称赞唐氏女金刚  
就是明证因为在运用美绫细线灵心妙手绣  
刺佛经中就可以证得三般若并且佛门大师总是  
认为三般若无二体而以自心为体,“以同体大  
悲愿力护此文字般若令法界众生因斯起观照而  
世之绣花鸟者曰绫与线也手也心也以  
美绫细线灵心妙手而绣花鸟则花鸟矣转  
而绣般若则般若矣谓般若与花鸟异绫线心  
手果且有异乎哉谓花鸟与般若同升沉苦乐  
果且有同乎哉以美绫细线绣花鸟犹云法身  
流转名众生也即以此绣般若犹云苦即法身,  
为实相般若也以灵心绣花鸟犹云菩提即烦  
恼也即以此绣般若犹云烦恼即菩提为观照  
般若也以妙手绣花鸟犹云涅槃即生死也即  
以此绣般若犹云结业即解脱为文字般若也。  
夫三般若只在一转关间而绫线不转心不转,  
手不转谓转三障为三德可谓即三障是三德  
。 ……使无绫线无心手不可绣般若亦岂  
可绣花鸟谓花鸟非美绫细线灵心妙手所成,  
1]1098  
证实相者也”  
也就是说智旭非常看重文字  
般若的作用何谓文字般若”? 智旭说:“万象万  
1]1050  
在智旭看来,  
行与音声点画同名文字般若。”  
通过文字般若就可以起观照般若)”,从而证  
实相般若)”,叩开心灵奥府直探生命本源获得  
佛法真谛。  
智旭分析了以同一性灵”、“同一手腕”、“同一  
纸笔墨从事世俗文艺创作例如写淫辞艳曲”)与  
从事佛门文艺活动例如妙法莲华》”)所带来  
的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 均一纸笔墨也一手腕也以此写淫辞艳  
成三涂因;……妙法莲华》,则唯是佛  
傥纸墨笔手不能写妙法者亦必不能写淫  
辞艳曲以溺人也傥能写淫辞艳曲者亦必能写  
妙法以昭人也是同一性灵也一缘助也一功  
能也十界升沈不分而分如此矣且淫辞艳曲,  
虽三涂因亦具十界如闻他若无心我也休顿  
1096-1098  
吾不信也。  
他明确指出了刺绣这种工艺美术创作是工艺美术  
家通过妙手运用美绫细线来表现灵心的活  
它是离不开灵心妙手与美绫细线艺术媒介)  
这三大因素的所以他说:“世之绣花鸟者曰绫与  
皮朝纲蕅益智旭与天台宗美学  
明心地非佛因乎佛尚具他可知矣! 《妙法  
莲华虽佛界因亦具十界如经明谤斯经者,  
获罪无量非地狱因乎地狱尚具他可知矣!  
嗟嗟手腕功能一也纸笔墨缘助一也性灵知  
觉一也十界非此俱不成十界因此遂互具既  
成而互具矣则必有如是相力等百界  
千如炳然在一纸墨间一手笔间一性灵间。  
性德三因修德三因性修相成性修不二可洞  
表现人类心灵和影响人类心灵中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他就十分称赞古今奇绝诗文”,  
称赞陶渊明诗篇他在题邵石生集陶近体三则》  
中说:“古今奇绝诗文无非各从良知变现而昧者  
以为定属古今不知皆吾自心影也故为诗文所用,  
1]1109  
不能善用诗文。”  
智旭这则跋语透露了以下消息第一、“古今奇  
绝诗文乃当時诗人作家的良知”(现前一念良  
知之心”)变现的结晶第二、“古今奇绝诗文”  
能超越时代限制已经不定属古今而为后人所共  
第三、“古今奇绝诗文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心声,  
它也是后人的吾自心影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  
作用笫四人们应善用诗文”,发挥它的作用。  
1064-1065  
然于实相渊府矣。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同一性  
”、“同一手腕”、“同一纸笔墨从事世俗文艺创作  
例如写淫辞艳曲”) 与从事佛门文艺活动例如  
妙法莲华》”)给创作活动主体所带来的效应截  
然相反从事世俗文艺创作例如写淫辞艳曲”),  
成三涂因”,堕入烦恼深渊生死苦海而从事佛  
门文艺创作例如妙法莲华》”),则能成佛  
”,从而证菩提获解脱成就三般若智旭的褒  
贬抑扬态度非常鲜明其审美价值取向也表现得十  
分充分第二智旭根据一念心真妄不二、“三涂  
佛因十界互具性修相成不二的观点论证  
了从事世俗文艺创作与从事佛门文艺活动的关系。  
在智旭看来世俗文艺创作与佛门文艺活动淫辞艳  
曲与妙法莲华三涂因与佛界因狱界与佛界都是  
吾人现前一念心所流出介尔有心三千具  
让我们从现前一念心去探讨智旭的审美境  
界观。  
天台宗人重视叩问心灵的奥秘在对人的心灵  
奥秘的叩问中特别关注众生的现实生存境遇并努  
4]48  
使此在的  
力为凡俗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生存状态抛弃非本真状态而入于其原本如是的本真  
ꢅꢂꢁ  
境界天台宗美学所企望达到的心灵的本真境  
在我们看来不是追求与此在的现实生存状态超  
然对立的彼岸世界———以如来藏清净自性心作为本  
原的清净境界而是于此在的现实生存境遇向其本  
真状态的回归———以现实的当下的凡夫一念之  
心作为依托的自然境界为此天台宗特别重视和  
强调观心”———对心灵的自我观照强调心灵在改  
塑造心理结构中的审美创造功能。  
1]338  
”  
而心不可分割落一界之念即全体之  
”,“一界还具十界则界界互具无尽重重镜光  
珠影”,它们举体相即互遍互融不可思议此天  
1]494-495  
因此之故它们在  
台性具之旨观心之要”  
解行双运的修行实践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智旭的观点和理路世俗文艺与佛门创作是不  
一不二互成互具的那么,“《妙法莲华虽佛界因,  
亦具十界”,如果毁谤佛经就会获罪无量”,不是  
4]67  
所谓观心自观己心”  
明心之本性。  
———观照自心以  
ꢁꢂꢃ  
也成为了地狱因? “淫辞艳曲虽三涂因亦具  
十界”,但有一楼子和尚偶因听人唱淫辞艳曲”  
而闻其中的他若无心我也休,“忽然大悟”,“顿  
明心地”(很有可能是从无心而悟唯将身心世  
全体放下”“才能智眼昭明而达开悟境界),不  
天台宗人是把观心作为修息止观的根本的。  
智顗著有观心论》 (亦名煎乳论》) 一卷其高足  
灌顶著有观心论疏五卷智顗在摩诃止观中  
把止观的重心放在而且以观心作为观的  
主要内容。  
ꢁꢂꢄ  
是也获得了佛界因 这不是也说明淫辞艳  
也具有启迪心灵移易人情的力量么智旭无  
形中在肯定佛门文艺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指出了  
世俗文艺具有影响人心的意义这样智旭就势必  
会冲破佛门文艺观的樊篱看到了世俗文艺作品在  
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其三种止观灌  
顶云:“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  
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则初浅后  
如彼梯磴不定前后互更如金刚宝置之日中;  
5]1下  
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  
都是以心灵的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我观照活动为主体其所提出的十乘观法又以第  
一观观不思议境为其枢机所谓观不思议境乃  
是指观刹那阴妄之一念心其观为即空即假即中之  
不思议境谛观说:“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  
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  
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  
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 其二为娑婆世界  
之香水海。 《俱舍论卷十一曰:“妙高为初轮围最  
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而  
是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  
萨及道场的旗帜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猛  
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  
佛说法为建法幢并视幢为庄严具用来赞叹佛菩萨  
及庄严道场。 《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一  
3]780下  
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  
又说:  
在当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只  
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  
玄妙深绝非识所识此言非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  
3]54上  
ꢆꢂꢁ  
。”  
所谓广大圆满横竖自在”、“玄妙深绝”  
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 总之在广阔无垠的香水  
不思议境”,乃是一种美妙无比的境界而天台  
宗把现实的当下的凡夫一念之心视为不可思议  
的美妙境界而且这是心的审美创造功能所创造的  
结果。  
海中翻飞着绚丽多彩光明灿烂香气横溢的无数  
宝幡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绝伦的奇境它们都住于  
吾人一念妄想心中”。  
他又说:  
智旭也沿着智者大师的理路倡导观心”,他  
也认为佛法太高生法太广初机之人观心为  
ꢀ ꢀ 盖吾现前一念心性既本竖穷横遍则本具  
无边刹海于我心性无边刹海中实有十万亿刹  
1]309  
608-609  
”,因而主张谛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  
他  
外之极乐世界。  
指出观心是获般若证涅槃返迷归悟的重要法门:  
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  
宇宙。 “极乐世界”,也称净土乐邦 佛教徒所信  
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  
秽土而言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  
无际佛土世界无穷无尽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  
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  
中的一个。 《阿弥陀经极乐世界距离人们居住  
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遥在这个极乐  
世界中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  
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  
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  
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  
有痛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智旭认为吾现前一  
念心性”“实有十万亿刹外之极乐世界”,那是一种  
其乐无穷没有苦难的理想境界。  
1]272  
善学般若菩萨,  
欲使悲智恒得  
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  
1]378  
莫贵观察现前一念心之实性。”  
1]381  
相应必须谛观现前一念。”  
因为,“一念观心,  
即一念返迷归悟念念观心即念念返迷归  
1]382  
。”  
他还明确指出台宗观心乃是观不思议  
”:“ 观此者引者注指观心), 名观不思议  
1]404  
也就是说在智旭那里,“现前一念心乃  
。”  
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好境界因为佛境界不可思  
众生境界亦不可思议只由现前一念本自不可  
1]708  
不可思议是佛家惯用的否定式表  
思议耳。”  
往往是状佛教的最高义理灌顶在法华私记  
3]681下  
缘起中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  
智旭也把现实的当下的现前一念心视为不可思  
议的美妙境界。  
智旭还描述了这种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他  
:  
诚然智旭在描述论述理想境界审美境界)  
已吸收了华严净土等教义表现了一种融合各  
宗思想的倾向。  
种种光明蘂香幢 安住无边香水海中。  
香海住太虚太虚住吾人一念妄想心  
必须指出在智旭那里境界乃是一种自心境  
”:“一切境界皆惟心现皆即是心故名自心境  
295  
1]355  
香海”,即注满香水之大海据佛教之传说,  
。”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灵境界乃是一种人  
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  
所围绕除第八海为碱水外其他皆为八功德水有  
清香之德故称香水海香水海有二其一为莲华藏  
世界之香水海。 《华严经卷八曰:“彼须弥山微尘  
生境界乃是指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  
形成的精神状态它能反映一个人人格的高低而  
审美境界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心灵对世俗物  
欲的超越与升华从智旭一生的行履与实践可以  
皮朝纲蕅益智旭与天台宗美学  
看出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重视观心中的解行双  
急须诃弃”,才能使神自全”。 在智旭那里,“移夙  
神自全是相须为用的。  
1]873  
[1]247  
[1]203  
”  
解行双进”  
、“ 解行双运”  
主张  
十分强调躬行与贵在  
1]222  
要把吾人的种种妄识情执、“ 软暖习  
1]203  
开解力行并举  
智旭以弹奏上古瑶琴来论述教观不二”、教行  
双运性修并举他说:“夫教行理乘如上古瑶琴,  
亲证”  
”、“名利声色统统尽情看成毒药毒箭”、“尽情  
若无妙指妙音不发必以三慧乘之方知教观不二  
1]220  
[1]951  
妙指发妙音非内亦非表侧耳不会心,  
[1]1494  
拌得抛得”、“尽情打扫乾净”  
可能得解脱达佛地。  
只有如此才有  
。”  
依然打之绕。”  
指出教观不二有如鼓琴需有  
智旭以艺诠佛提出在修行实践中进行情移”  
全神的重要作用问题他说:  
妙旨才能发妙音”,只有能所合一才能弹出悦  
耳之音并且还需要演奏者有懂音乐的耳朵有审  
美的心灵与能力能夠侧耳会心”,才能发出妙  
”。 同理只有能乘(“三慧”:“”) 与所  
(“三乘”:“”) 相统一才能做到全性  
成修全修即性”。 他说:“遂举性三以为修三能  
乘闻慧所乘教乘能乘思慧所乘行乘能乘修慧,  
所乘理乘从性讫修能所历然而相忘于不二是谓  
夫置身海州而伯牙善琴其情移也 望似  
木鸡而余鸡却走其神全也世间小技尚非  
聊尔况学出世大道仔肩如来正法者乎圆顿  
十乘观法必先以二十五前方便所谓具五缘,  
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修五法就二十五事,  
各具表法及观心法门然后正助合行事理双  
足目并运安隐入清凉池后来只士讲徒,  
率情任意逞一得之见罔达大方轨则以此蔑  
裂学问求世伎术戛戛乎难之投足宗教两  
思自利利他诚奚望也真正学人必先移  
夙情则神自全情之所牵虽万别千差总不  
出色触五种神之所亏虽受病不  
总不外贪疑五种急须诃弃则  
1]1494  
全性成修全修即性者也’。”  
他还一再用调  
琴弦之理来强调学道修行必须实参实究循序渐  
:“修行之法如调琴弦缓则不鸣急则声绝勿  
1]775  
学道如弹琴急则声  
忘勿助庶循循进道也。”  
1]1524  
易绝缓则不成音。”  
智旭特别倡导淡字法门”,崇尚淡性之美,  
追求一种人淡道淡———“淡中嗞味的人生境界。  
他在示唯淡一文中作了深切论述:  
233  
圣贤可阶梯而至矣!  
伯牙善琴其情移也”,事见列子·汤问第五》: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  
ꢀ ꢀ 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 人惟淡  
其交恒道惟淡故久而不厌 时习之悦,  
朋来之乐不知之不愠皆淡中滋味也欲界情  
得离生喜乐初禅情淡得定生喜乐二禅  
情淡得离喜妙乐三禅情淡得舍念清净三  
界情淡得寂灭涅槃似道法爱淡证中道常寂  
灭性是故三世如来究竟此淡者也 十方菩  
分证此淡者也声闻缘觉得淡之一隅者  
老子庄子窃淡之影响者也 欲深入淡字  
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  
无可放处淡性自得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  
6]178  
智旭用伯牙善于在鼓琴中表达自己  
期必得之。”  
情感的变化志在登高山”,志在流水”,来论  
述在解行双修中必须先移夙情”,情之所牵,  
虽万别千差总不出色触五种”,要把它  
尽情拌得抛得”、 “ 尽情打扫乾净”, 使情  
”———情感发生根本变化才有可能逐步达于佛  
。 “望似木鸡而余鸡却走其神全也”,事见列  
·黄帝第二》:“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  
:‘鸡可斗已乎?’:‘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  
又问:‘未也犹应影响。’ 十日又问:‘未  
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几矣鸡虽有  
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  
237-238  
有味境界如嚼蜡矣。  
首先他指出了世法出世法的重要区  
就在于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  
人惟淡”,友朋之交就会和谐长久;“道惟淡”,  
学道修证久而不厌”。 这种淡中滋味淡  
境界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可比它会愈久弥  
相较之下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则味如嚼蜡  
”。  
6]86-87  
无敢应者反走耳。’”  
智旭以纪渻子善养斗  
之技艺来论说在解行双修中应尽力把、  
疑五种使神之所亏毒药毒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其次他指出了修证佛法进程中各个阶梯求淡  
思议的心灵的本真境界———审美境界在智旭那  
审美境界观与审美本源观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  
其观心就是观境既是探求审美本源又是追寻审  
美境界诚然所谓观境不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现  
而是主体在自身的意识活动中将自身心灵投射  
出来所呈现的相应的对象世界心境的外化。  
因此一切境乃是心境而观境也就是心的内观或返  
的效应及其所带来的法喜愉悦:“欲界情淡得离生  
喜乐初禅情淡得定生喜乐二禅情淡得离喜妙  
三禅情淡得舍念清净 三界情淡得寂灭涅  
似道法爱淡证中道常寂灭性是故三世如来,  
究竟此淡者也十方菩萨分证此淡者也声闻缘  
觉得淡之一隅者也。”  
ꢇꢂꢁ  
再次他明确指出要能深入淡字法门”,必须  
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无可放处,  
淡性自得现前”,这样心灵会从世俗物欲中得到超  
越与升华进入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智旭在一首知足偈表现了他知足常乐,  
追求一种人淡情淡道淡的人生境界:“德薄难消  
云泉意倍长雪来珠满案风过叶盈床一具蒲  
团稳千家麦饭香自怜身渐老苦行未堪  
观境学其实就是观心学也就是心灵学。  
作为天台教学史上的最后一位卓有建树的佛学  
天台学说的终结性人物智旭在回归和高扬由智  
顗大师所开创的台宗心灵美学的原初精神中全面、  
充分地拓宽和丰富了台宗一念三千的内容和意  
并以吾人现前一念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对心———“现前一念心乃是天地万物以及一切审  
美现象的本源和不可思议的审美境界采用以艺诠  
佛的方法作了较为细致而具体的论述为丰富台宗  
美学思想作出了贡献。  
1]1527-1528  
。”  
必须指出在天台宗人那里,“现前一念心既  
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审美创造的本源又是一种不可  
注释:  
蕅益智旭八不老人传》:“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开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蕅益大师全集》  
),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1979 年影印江北刻经处本),28 。  
参见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743,763 。  
参见朱封鳌韦彦铎中华天台宗通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404 。  
参见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510 )、隆莲智旭》(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辑,  
知识出版社1982 年版303 )、潘桂明等中国天台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742 )、朱封鳌等中华天  
台宗通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410 )。 据陈扬炯称清悟开莲宗正传以他智旭为第九祖”。 但据善慧莲  
1999 月整理编辑的莲宗祖师传略》(济莲学社印清悟开所作名为莲宗十祖传略》,印光大师曾指出此书的不足  
漏缺了蕅益智旭)、截流行策两位大师因此依印光大师的倡议把这两位大师列入了祖师之列”。 这样智旭就被  
列为净宗第九祖而善慧莲的莲宗祖师传略则分别把莲池智旭列为净宗第十祖十一祖。  
参见董平天台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356 。  
参见董平天台宗研究》,361 。  
参见皮朝纲性具实相论与天台宗美学思想的特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  
董平天台宗研究第七章现前一念的哲学阐释对此作了深入精当的分析374⁃376。  
参见净慧主编中国佛教宗派理论上册河北省佛学院2001 12 月印172 。  
参见张学智明代哲学史第三十二章第四节蕅益智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652 。  
ꢁꢃꢂ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一:“法师持经必当作佛毁法师者获罪无量。”(《大正藏卷三十四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年版660 页下)《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百七十三第六分劝诫品第十四之二:“若有毁谤此经典者……获罪无量无  
不可思议不可称计。”(《大正藏卷七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年版595 页上)  
ꢁꢄꢂ《五灯会元卷六楼子和尚传载:“楼子和尚不知何许人也遗其名氏一日偶经遊街市间于酒楼下整韈带次闻楼上人  
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也休。’忽然大悟因号楼子焉。”(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 年版359 。)“楼子和尚是如  
忽然大悟不得而知。 《颂古联珠通集卷四十也记载了此事并收录了几位禅师的颂古诗偈从中可领会楼子和尚  
开悟的消息:“楼子和尚因从街市过经酒楼下偶整袜带少住闻楼上人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便休!’聊闻忽然大悟从此号  
楼子。 (出长庆巘禅师注楞岩经说文)。 颂曰:‘偶闻清唱发高楼你若无心我也休 直下狂心能顿歇从兹演若不迷头。’  
皮朝纲蕅益智旭与天台宗美学  
本觉一)”本觉一禅师强调直下狂心能顿歇从兹演若不迷头”,也就是说只有放下一切情识妄执才能在参禅求道中开  
我们从智旭的引用及其思路来看他多次强调的是学道之人应把身心世界尽情放下”,才有可能亲证佛法:“惟将身  
心世界全体放下才能智眼昭明”(智旭示朗融》,《灵峰宗论卷二之一,《蕅益大师全集第六册225 ),才能进入  
佛境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智旭示听月》,《灵峰宗论卷二之三,《蕅益大师全集第六册308 )。 据此推  
楼子和尚很有可能是从无心而顿悟唯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才能智眼昭明而达开悟境界的。  
ꢇꢂꢁ参见皮朝纲性具实相论与天台宗美学思想的特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  
参考文献:  
1]蕅益大师全集[M]ꢈ 莆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1979.  
2]李安童止观校释[M]ꢈ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大正藏卷三十三[G]ꢈ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4]智觊妙法莲华经玄义[G] / /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智顗摩诃止观[G] / /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杨伯峻列子集释[M]ꢈ 北京中华书局,1979.  
Ouyi Zhixu and Tiantai Sect Aesthetics  
PI Chao⁃gang  
Chinese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Abstract:Ouyi Zhixu, the last outstanding Buddhist scholar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iantai Sect  
and the final important figure of the Tiantai Sect theory, tries his best to return to and eulogize the origi⁃  
nal spirit of Tiantai psychic aesthetics initiated by the Great Master Zhiyi, expands and enriches compre⁃  
hensively and adequately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yi nian san qian”(one idea encompassing the uni⁃  
verse), and interprets Buddhism with art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yi nian xin”(an incidental idea),  
reflecting i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aesthetic view o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contributing to Tiantai psychic  
aesthetics.  
Key words:Ouyi Zhixu; Tiantai Sect; Tiantai psychic aesthetics; “yi nian xin”;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m with art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