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1  
January,2007  
反思农村义务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工  
曹兆文冷泽兵  
1.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充637002)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民工  
”。 大批的农民工进城在对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农民工自  
身也遭遇诸多问题的尴尬通过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分析反思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建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522ꢁ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1⁃0066⁃05  
1990 年代以来农民工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群  
未来10 每年新增农民工将为1000 - 1500  
[2]461  
,“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  
和重点农民工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原有秩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但同时也引起人们在观念、  
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上的不适和紧张针对这些问  
学术界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  
并向政府提出了各种政策建议产生了一定的实  
践效应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是从农民工之外的社  
会制度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入手而忽视了对  
农民工本身问题的反思笔者认为农民工之所以  
给社会及城市人造成紧张和不适之所以面临歧视  
和尴尬还应当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状态来考虑。  
我们应该反思农村义务教育如何提高农民工的素  
。  
全国农民工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比例为  
84%;全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8.9 从行业分布  
来看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  
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 没有接受过技术  
培训的高达76.4%。 15—25 岁的农民工中85%左  
右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教育水平他们只能从事简  
单体力劳动例如在建筑行业中农民工已达3200  
万人而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  
其次我国农民工生存状态堪忧被调查的农  
民工月工资普遍较低其中72.1%不超过800 /  
1]  
除却较低的工资水平和权益保障以外他们  
较低的文化技术教育水平也给其自身造成伤害。  
2003 中国农村人口农民工和城市个体劳动者  
交通违章引发交通事故共造成40964 人死亡、  
农民工的现状  
3]  
首先我国农民工总体素质偏低据国务院研  
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  
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2 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  
191231 人受伤占死伤总数的39.2%38.7%  
农民工的较低的自身素质状况使得他们在市场竞  
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受到诸多的偏见与歧视成为  
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不能  
1]  
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达到亿人左右  
收稿日期2006⁃09⁃16  
作者简介姜娜(1981—),山东烟台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曹兆文(1974—),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程师硕士;  
冷泽兵(1963—),重庆大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曹兆文冷泽兵反思农村义务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工  
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育公平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直接使农村  
义务教育年限和质量水平难有提高。  
另外农民工又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不少问题。  
例如农民工犯罪问题一直呈现居高不下的局面。  
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矛盾突出  
002 年至2005 某县法院刑庭判决有罪案犯  
189 其中农民犯罪人数为606 农民工犯罪  
我国学校德育具有现实性和理想性包括道德  
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三个层次德育的现实  
性是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其理想性是提倡的、  
鼓励学生追求的道德理想必须通过道德原则和规  
则来落实因此道德教育应以其现实性为基础加  
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的教育。  
人数为243 占农民犯罪人数的40.1%,犯罪农民  
4]  
工中外地来该县的62 占比25.51%  
以上数据触目惊心农民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  
淘金的同时饱受着鲜血与汗水的洗礼从农  
民工自身来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文化素质  
较低职业技能差导致谋生能力弱进入市场竞争的  
能力机会有限;(2)道德观念的城乡差别导致日常  
生活和社会关系上的不适与紧张;(3)法律意识淡  
薄导致犯罪问题以及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  
农民工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处  
于劣势地位受到诸多偏见与歧视解决这个问题  
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也就是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目前德育出现两种极端。  
其一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其内容空洞陪离实  
更多地强调追求只有少数优秀的社会楷模才能  
达到的道德理想而不是作为大多数平民必须具有  
的起码的道德原则规范德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  
尚的社会楷模而不是正直的合格公民其二为规  
则横行理想泯灭鼓吹现实功利仅让青少年学生  
学会与人打交道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学会心理调  
进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竞争的要求与压力人  
们的这种现实态度有可能把德育转变为一种生活技  
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工具性教育这违背了义务教  
育阶段德育的要求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功利  
在实践中一方面在高扬道德理想追求优异的  
同时由于缺乏起码的规范教育结果学生可能不具  
备起码的行为规范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容易犯的  
低级道德错误和各种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可能导致  
学生人格的虚伪和扭曲为了达到教师期望的高尚  
标准可能会不惜一切手段这样的农村学生成为  
农民工后极有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构成社会  
的不安定因素。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反思  
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尤其  
是义务教育的状况大大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农村  
义务教育现状在许多方面并不如人意笔者认为,  
之所以出现我国农民工素质较低在城市务工中竞  
争力低下社会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工给社会的  
和谐发展造成诸多问题等等情况农村义务教育中  
这些不如人意的诸多方面正是较为根本的原因。  
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农村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令人担忧  
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别依然明显。  
004 农村4.9 亿从业人员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智育基础重知识而轻能力  
5]46  
从  
年左右同期城市为10.2 相差年多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学而  
优则仕等思想的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  
合格培养的倾向依然存在在智育上重知识教  
轻智力培养在教学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在课程内容上脱离农村生活实际未能与时俱进。  
这样致使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养成唯  
唯背的心理定势另外,“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流失和辍学这部分  
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流入城市成为年轻的农民工他  
们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进入城市后起点的  
高低很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或只能进入服  
务行业。  
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实现两基目标的15 年  
全国总计有1.5 亿少年儿童没有完全或者完全  
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当然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  
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后来成为进城农民工全国  
现有8500 万文盲半文盲,3/ 4 以上集中在西部农  
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现在每年全国  
又有130 多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  
成为劳动力”。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  
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在总体教育  
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城市挤压了农村这种以牺牲  
农村来换取城市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不但有失教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据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提  
培养新型农民工可以提供合格质量的人力资  
有层次有秩序地分配到社会各个阶层而这一  
切的前提都有赖于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如果连义  
务教育都无法完成那么新型农民工也便无从谈起。  
因此应保障农村青少年至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首先政府应当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  
实现两个增长”, 力争早日达到“4%” 的目标。  
2005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  
制改革的通知对此做了充分的说明调整教育投  
资战略重点提高基础教育占整个教育系统拨款总  
量的比例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改变  
两多城市多高等教育多两少农村少基础教育  
的教育投资现状应该通过政府推动统筹安  
努力形成城市支援农村的社会主义新格局。  
其次应该考虑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制定  
相关政策鼓励私人办学集体办学单位办学等多  
种办学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界的积  
极作用共同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推动农  
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出的智力三元理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  
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  
6]399  
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可知  
智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关系但智力又不等同于  
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  
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  
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转化为能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  
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农村环境  
家庭和社会都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个体而不是  
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所以农村义务教育阶  
段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多种方式促进学  
生的知识向能力迁移和转化。  
劳动技术教育的价值被忽视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存在着是否应该开设技术  
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争议尽管提倡素质教育以  
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也开始注重学生动手动脑  
和发现式学习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  
校还是更注重智育忽视体育及综合实践课程注重  
传统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际可操作或是实用性  
的技术培养技术教育和实践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  
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除了学  
习什么也不会的现象恰恰暴露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问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传统思想也让  
学生和家长只看重应试性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动手实  
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  
读书他们生存能力的薄弱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更不  
用说以农民工的身份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工  
作选择狭窄的尴尬因此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  
施综合技术教育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  
再次就是在这些硬件得到保障后软  
方面应该也做相应的改善比如教师如何让学  
生体会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课程如何更加兼  
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等等要切实加强农  
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教师  
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要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创造良好育人氛围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根据农村中  
小学办学特色改进学校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  
打好义务教育的基础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  
民工的生存现状如果追溯到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更  
多地应该考虑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何在孙喜亭认为  
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  
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  
培养新型农民工的对策思考  
所谓培养新型农民工就是针对农民工文化知  
识水平低道德素质差生存能力弱的现状通过对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善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公民  
意识和职业技能能够赢得尊重和生存地位与时代  
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使他们成为连接  
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在城乡共同和谐发展中发挥积  
极的作用为此本文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  
问题入手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7]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亦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基  
础所在在此笔者结合孙喜亭的见解谈以下几点。  
1ꢁ 加强道德品质培养增强学生公民意识解  
决德育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一个重要  
的内容就是培养他们的现代公民意识基础教育是  
多方式多渠道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  
曹兆文冷泽兵反思农村义务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工  
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民族素质是个综合概  
其中首要含义是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就是  
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公民应享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  
义务并以社会正义为原则关心与热心参与公共事  
务与改造社会公民意识以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  
注重道德原则与道德规则的现实层面公民”  
权利与义务的形成当作国民教育中德育的主要内  
这是应该的当作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任务应  
是合理的培养未来的新型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可  
以增强其法律观念维护其合法的权益保障提高与  
城市居民和谐相处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义务教育不仅是他们受教育的基  
而且是他们人生的基础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  
是力量知识是生命积极存在的基石知识是人的真  
实的体现所以在人生起始时期应该让学生学好  
知识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命题作为基础教育  
的义务教育其任务不是培养某门学科某一方面的  
专门家而是为之打好基础教给学生最基础最一  
最通用的知识这些知识要具有最强的稳定性、  
最广的适应性最长的时效性最快的迁移性。  
3ꢁ 进行适当的劳动技术教育开展技术教育课  
拓宽生存空间  
学校德育不应该理想性与现实性两极分化而  
应以理想性为目的以现实性为基础和出发点将道  
德理想溶合在道德原则与规则之中现代心理学研  
究表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特  
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  
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德育应当遵  
循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综合抽象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不断发展提高的规律既要有阶段性层次  
又要有连续性在学校德育方法上要改变传统  
的道德说教的单一模式采用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体谅模式等现代理念和方法同时注意潜在课程的  
潜移默化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出在他  
9]466  
的指尖上。”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农村义务教  
育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  
育之后便开始分流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  
所以应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  
他们毕业后就业创造条件在这一点上可以在义  
务教育中尝试选修课与必修课方式在保证学到最  
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特长  
和爱好选修相应的学科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开拓  
更大的空间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情  
感以及劳动态度的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应该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  
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充分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充分挖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加强课程开发和建  
组织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  
传授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正确认识知识与能  
力的关系打好知识发展的基础  
义务教育的性质是国民基础教育它的基本任  
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是其一个  
重要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智育方面除了系统  
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应发展思维想象和创  
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  
极的个性品质等正如卢梭所说:“我所施行的教  
其精神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  
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 “因此问  
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是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  
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从农村中小学布局管理等方面着手要  
改变麻雀学校太多的状况对现有学校做出适当  
分布调整该改的改该撤的撤该合并的要合并使  
农村中小学布局趋于基本合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  
在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监督保证国家的教育投  
资真正用于教育杜绝挪用浪费等违法乱纪现象。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加强  
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农村  
中小学学校为阵地对现有的大量农民工进行改造  
与提高促使其迅速成为社会发展建设所需的新型  
农民工。 “三教统筹应该是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对农村成人也可能成为农民工可以利用农闲时  
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对外出农民工利用假期  
回家时间促进农民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交流,  
8]223  
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少年儿童时期,“需  
要记着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  
8]258  
惟有如此才有可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  
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一阶段的学习  
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和轴心,  
亦是一个人日后发展的基础平台对于农村学生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亦可进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补习农村学校是当  
地知识文化信息汇集的主要场所农村学校教师基  
本上是当地科学文化素质最高的阶层农村学校应  
该担负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  
农业科技教育三结合的重要任务在实施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过程中要逐步建  
立起符合当地特点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教学光盘、  
卫星接受系统和互联网接受并传播经济市场信息、  
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先进文化资源为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EB/ OL].http:/ / www.sina.com.cnꢁ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常爱玲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事故对策处官员顾祝祥在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中文版首发式上的发言[EB/ OL] .  
www.XINHUANET.com.  
4]钱军徐烨关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J]. www.chinacourt.org.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19⁃23,14⁃18.  
8](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Reflec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New Peasant Labour  
JIANG Na CAO Zhao⁃wen LENG Ze⁃bing  
1ꢁ Sichu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2ꢁ Educ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a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outside world and market economy,  
surplus rural labour flows into urban areas, forming an irresistible “rural balour tide”, which makes con⁃  
tributions to urban modernization but imposes great pressure on the areas as well as inflicts embarrassing  
problems on the rural labour.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ir living state and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authors bring up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harmo⁃  
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rural area; compulsory education; new peasant labor  
责任编辑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