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1  
January,2007  
三国夷陵之战后  
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华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猇亭战败后率部向马鞍山退逃的历史由于三国志仅记载了备升马鞍山”  
而未说明具体地点给后来的史学者留下了种种猜测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鞍山在江北夷陵今宜  
昌市西北方向但梳理有关文献史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书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情况我们发现不仅马  
鞍山的位置不在江北而且当时吴蜀双方作战的主战场也不在江北马鞍山实际位于江南长阳县东部吴蜀双方  
的主战场也在江南宜都西部与长阳东部交界地带。  
关键词三国蜀汉刘备马鞍山夷陵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1⁃0120⁃07  
公元222 在湖北宜昌宜都爆发的蜀  
对著名于世的马鞍山的记载可谓纷繁复杂。  
这里我们摘选数例叙述如下。  
夷陵之战”,因作战的主要战场是在猇亭一带故历  
史上称为猇亭之战”,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  
战例当时蜀军刘备在猇亭作战失利被吴陆逊击  
败后退逃至马鞍山”,刘备试图以马鞍山为防守据  
阻击吴军的攻击并在此地作殊死拼杀这段妇  
孺皆知的历史虽说在各类文献史籍中屡有记载但  
对马鞍山具体地点的记录千百年来一直给人们一  
个模糊不清的印象有的说在江南有的认为在江  
而持江北说的学者较多那么所谓马鞍山”  
究竟在何处呢弄清这一千百年来的模糊问题不  
仅可以解决历史上无数学者在记录马鞍山所在位置  
时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而且还对我们继续探索蜀  
军刘备兵败退逃的路线有所帮助本文拟围绕这一  
问题来展开讨论。  
1.陈寿三国志58 记载:“备将杜路刘宁等  
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促诸军四面蹙  
1]1347  
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2.司马光资治通鉴69 记载:“汉主升马鞍  
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  
者万数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铠断后仅得入白  
2]461  
帝城。”  
3.清道光长阳县志记载马鞍山四面突起,  
顶宽广远望形如伏马鞍故名马鞍山”,又说三国  
,(连营兵败后刘备曾令部将马良驻师马鞍  
慰五溪蛮由僻径返川” 。  
4.《宜昌府志2《疆域志记载马鞍山在长  
县东南三十里山极高大宽广约数十里中峰  
突起自宜都望之形如伏马相传汉昭烈驻师于  
有关典籍对马鞍山位置的记载情况  
” 。  
翻阅有关文献及典籍发现无论是正史还是佚  
收稿日期2006⁃08⁃31  
作者简介杨华(1955—),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三峡西南地区历史民族考古文化巴文化研  
。  
20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在标记  
两处夷道猇亭及撤退途中的马鞍山今秭归境)。  
刘备被破四十余营后率余部升马鞍山’,缘山层  
猇亭位置时将猇亭标记在长江南岸宜都城关西  
边的清江河边上再往西便是长阳龙舟坪镇大致位  
置似在长阳磨市亦即马鞍山东边)。 从长阳磨市  
12]49  
层布阵进行阻击。”  
从以上引用的对蜀军刘备兵败退于马鞍山”  
的诸例我们可明显看出例都明确指  
出了当时刘备退逃到马鞍山陈兵自守这一历史  
事实但对马鞍山的具体位置及取名的由来未予说  
例大致同第指出了蜀汉刘备兵败逃至  
马鞍山并在马鞍山驻师以及马鞍山在长阳县东  
南的史实同时对马鞍山的地理状况作了较详细的  
描述,“自宜都望之形如伏马”,说明马鞍山距宜都  
不远例是郭沫若领导的我国一些著名史学家、  
考古学家集体完成的精辟图例图中对夷道今宜  
都城关)、猇亭距长阳不远处)、佷山长阳县西),  
包括一些蜀军安营扎寨的据点退逃路线以及吴军  
反攻路线等都进行了详细描绘图中描绘的马鞍山  
地点也应在江南宜都与长阳交界的某地参看后文  
分析);14 例只是认为马鞍山在秭归县境但未  
作任何分析和说明其余数例皆认为马鞍山在宜昌  
市西北约80 有的未说多少公里的今夷陵区分  
乡境内据说在夷陵分乡一带有一个马鞍山的古  
地名。  
马鞍山到津洋口至偏岩高家堰一带多标有蜀  
军的连营寨图中还标明在清江边长阳县东部)  
3]48  
曾是吴蜀主要战场之一的猇亭之战的战场  
由藏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  
马鞍山在湖北宜昌县西北六十里,《三国吴志  
·
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至夷陵界,  
[4]767  
逊破其二十余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  
地名辞典记曰马鞍山在湖北宜昌市西北三国  
吴黄初元年(222 ),刘备为陆逊所败升马鞍山,  
5]80  
陈兵自绕”  
张习孔田珏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刘备逃至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又被吴军围  
士卒死伤上万连夜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  
6]4  
)。”  
.《辞源解释马鞍山在湖北宜昌县西北。  
三国蜀刘备攻吴为陆逊所败备登马鞍山陈兵自  
7]3449  
即此”  
0.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史战争史话》  
一书叙述夷陵之战: “ 是年闰六月吴陆逊  
…,以火攻蜀各营寨一齐俱发蜀军主力于猇  
亦为吴军主力连破四十余营刘备退登马鞍山  
综合上述各家之言马鞍山所在地主要有长阳  
县境江南宜昌县境江北秭归县境说属  
孤例那么诸家记述到底孰是孰非 笔者根据实  
地调查并结合有关史志记载认为刘备兵败退逃防  
守据点马鞍山应在江南长阳县境。  
猇亭附近拒之又为陆逊所围攻蜀军死降者数  
8]326  
。”  
从史志学古地名学角度看马鞍山的位  
置在江南  
1.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编著的中  
国古代战争一百例对马鞍山的注解是:“马鞍山,  
认为马鞍山在江南说我们可以从当时蜀军刘  
备进攻作战的整体战略布置情况以及吴军防御和反  
攻的有关记载情况来进行讨论。  
9]222  
今湖北宜昌马鞍山。”  
2.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的中国全史记录:  
刘备率军退上马鞍山今湖北宜昌北),陈兵自守。  
首先看蜀军方面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  
屯夷陵夹江两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  
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谴侍中  
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  
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这段记载很清楚  
地告诉我们刘备亲率大军从秭归渡江翻山越岭,  
经长阳佷山),兵锋直抵距宜都不远的吴军防守的  
前沿阵地———猇亭这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  
地图集中标记的猇亭位置相合。 “通武陵”(今  
陆逊督率诸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  
10]43  
。”  
3.张大可的专著三国史研究载述:“围歼蜀  
军江南主力于涿乡涿乡在江北夷陵之西刘备率  
残部靠拢黄权的江北军升马鞍山居高据守陆逊  
11]100  
督将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  
4.常立柱主编的宜昌·兵事钩沉在论及  
吴蜀夷陵之战时认为:“夷陵之战主要在夷道猇  
故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 蜀军惨败集中于  
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常德指的是由长阳到湖南境内马良走此路线经  
长阳南去湖南联合五溪蛮参战江北黄权率军从秭  
归进入前线阵地———夷陵又据三国志·黄权  
记载先主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  
先主自在江南”。 再次强调黄权率军在江北作  
依刘备的意图黄权驻军江北不外乎是防北方  
魏军的攻击安顿好江北解决了后顾之忧刘备可  
以亲自在江南指挥作战毫无疑问,“蜀夷陵之  
的主要战场应该是在江南刘备亲率大军东下  
与吴军作战矛头理应对准吴军的主力部队这里  
我们可以想象假若刘备大军是从秭归乘船顺江而  
下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三国志·先主传缘山  
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的记载了再假若刘备亲  
自率军从江北陆路至夷陵猇亭又怎么会遣黄权为  
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由此可见蜀军方  
江南刘备损失惨重而黄权则安然无恙黄权所  
部安然无恙的说法还可从悲松之注文帝记所引  
魏书记录中获得更详实的资料:“权及领南郡太  
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谐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  
棨戟幢麾牙门鼓车权等谐行在所帝置酒设  
引见于承光殿郃等人人前自阵帝为论说  
军旅成败去就之分诸将无不喜悦。”“拜权为信中  
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郃等四十  
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这段注释很清  
楚地告诉我们以黄权为首的诸将领及士卒都没有  
多大的损失而且随黄权降魏的一些有身份的将领  
还得到了加封和升级道理很简单正是由于黄权  
没有与吴军正面交锋所率部队自然也就不会有什  
么损失了。  
镇北将军又从地理方位上看于夷道猇亭驻  
之句也就存在问题应当是于夷陵猇亭驻营”  
才是总之应该肯定的是刘备所率的主力大军走  
的是江南陆路。  
在确定了吴蜀作战的主要战场是在江南后下  
面我们就来讨论刘备退逃至马鞍山的具体位置。  
长阳县地名志记载:“马鞍山位于长阳县  
东南部为平洛和磨市镇所辖东起马磨河西至平  
洛河南起晓麻溪北抵清江及东溪沟占地面积65  
平方公里海拔600 ~ 700 米左右的地方 四周峭  
山顶较平坦18 平方公里。” 清道光二年  
(1822 ),朱庭棻主编的长阳县志记载:“三国  
连营失败后刘备曾令部将马良驻师马鞍山慰  
五溪蛮由僻径返川。”清代长阳著名诗人彭淦有诗  
:“群峰连沓倚空蒙俯视荆宜一气中绝壁人随  
云小上清江天堑蜀西东斜阳细草迷残垒古道寒  
再看吴军方面三国志·陆逊传 记载:  
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  
。”就是说吴军将领孙桓所部与蜀军先头部队据  
夷道城相战蜀军并将孙桓所部包围地点就在江南  
夷道初期刘备的军队可谓是军众甚盛”,并象  
蚂蚁般弥山盈谷”,向吴军孙桓围攻上来三  
国志·朱然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  
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然别攻刘备前锋断  
其后道备遂破走。” 这同样是说吴军朱然领兵  
5000 人攻击刘备的前锋部队并切断蜀军退逃后  
烟锁故宫吴汉当年争战地车书今见人方同。”  
再从朱然乃是攻击刘备先头部队的情况来看,  
刘备的先头部队当是分兵多路向陆逊所部进攻的,  
从而不得不使陆逊分兵与蜀先头部队相战从上述  
记载来看当时吴蜀作战的主要战场是在江南宜  
三国志·魏书 记载:“八月蜀大将黄  
权率众降。”如前言及蜀军黄权在攻伐吴军时被刘  
备授予镇北将军其主要任务一是防备北方魏军趁  
虚而入二是牵制吴军部队的力量协助在江南的刘  
备主力部队进攻有意思的是黄权所领部队从江  
北东下一路顺利至夷陵时才与吴军相拒于夷陵  
”,并没有受到正面大规模攻击既然黄权率众  
证明黄权的部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这与  
江南刘备所领主力部队作战的情况截然不同江南  
作战情况则是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  
从长阳县东南部的一些古地名中还可获悉在长阳  
马鞍山东南有大营头小营头世代传说此地曾为刘  
备部将扎营之地驻马溪为刘备牧马之处旁边的擂  
鼓坡系当年蜀军鼓手擂鼓之地又有落阵岭相传刘  
备连营猇亭之战时进攻到此处才落阵故名落阵  
在磨市镇大营头村西南1.2 公里处有一隘口,  
曾是磨市至马鞍山的必经之地自古被称为一夫  
挡道万夫莫及之隘因此地系马鞍山上的一个岩  
故得名马鞍口尽管蜀军刘备处处设防步步  
为营直逼吴军陆逊但终究被陆逊所破史载陆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败斩张南冯习及  
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  
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  
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擔烧  
22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1]1347  
刘备在防守最为严  
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汉时期的古遗址古墓地古窖藏坑等文化遗迹就更  
13]228-239  
密的营寨马鞍山失守后便收集残兵败将突出重围  
后向西北方向逃窜在长阳县南约32 里有一世代  
相传的古地名———走马岩,《宜昌府志2《疆域  
记载此地坑窝俨然马蹄或云汉昭帝走马于  
”。 刘备一行继续奔逃渡清江经津洋口溯丹水  
而上至偏岩后再向西北经高家堰过木桥溪后前面  
不远就是点心河点心河得名由来已久相传刘备  
从马鞍山败阵下来后正在溪边歇息时竟意外等到  
了为刘备断后而被陆逊吴军追赶而来的关兴刘备  
在这里重新对这些残兵败将进行数点和编制经过  
短暂的休整后便沿点心河而上至白沙驿向长江边  
的秭归方向而去后来人们将刘备遇见关兴整点  
军队的地方命名为点军。  
多了  
这些汉以前的各类古文化遗迹的发  
说明当年刘备在江南往来行走的这条陆路通道,  
是在刘备攻打吴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对刘备兵败马鞍山相关问题的认识  
尽管千百年来历史上不少史学者在研究三国  
吴蜀夷陵之战时由于对刘备进攻陆逊的主要作战  
行军路线没有弄清楚更有学者对宜都夷道猇亭  
等一些相关古地名的具体方位辨识不清或著录于  
江南或论述为江北更多的学者则在论及这段历  
史时对涉及到的一些与吴蜀猇亭之战相关的古战  
根本没有实地认真考察而是在著录时以讹传  
照本宣科这就给我们后来的研究者遗留下一个  
个谜团本文前二节中我们对蜀刘备退逃马鞍  
位置的探索则有助于解开这些迷团这不仅  
使我们对马鞍山的具体位置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  
还使我们对吴蜀交战的主要战场在江南也有了一些  
认识本文认为在上述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有必要  
再将我们从中觉悟到的几点认识简述给大家。  
其实根据地名学方面的一些调查资料我们只  
要稍加整理和思考基本上就可以整理出刘备所部  
退逃的路线情况从长阳东边的磨市开始至西边的  
榔坪有一些有关三国吴蜀猇亭之战的古地名,  
除上述我们介绍的数例外还有香炉山望山亭刘  
家山救师口瞎马堰釜烂滩叹气沟侯儿坡马回  
兵营溪上引火坪下引火坪营台荒今名云台  
)、跌马坡观包等与三国蜀方有关的古地名还  
有孔明碑大刀庙双柳桥三义寺死马溪私钱洞、  
咬草岩张飞过河一拳一脚等等而这些古地名皆  
由来久远。  
1.“吴蜀夷陵之战的称谓是否妥当由于历史  
上各类文献史籍中对夷陵之战的地名记述模糊不  
是非颠颠倒倒更多的史学者又没有去认真考  
三国志一书中记载猇亭的具体方位并多认  
为蜀国大军是从四川今重庆奉节巫山东下水  
陆并进至夷陵的而在西陵峡口不远处的长江北岸  
在宜昌城区段当为东岸是历史悠久的古夷陵城,  
查其古夷陵地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秦汉沿用  
汉以后有西陵夷陵宜昌拓州峡州等名称),此  
称谓对后世影响很大从而也蒙骗了不少的后世学  
这样后人在记录当时吴蜀之战位置时就直接  
说成是吴蜀夷陵之战其实当时刘备亲率主  
力部队是从秭归渡江至江南长阳再由长阳东进至  
宜都的兵锋对准的是吴军陆逊据守的宜都城”  
后称陆城)。 而在宜都城西边与长阳交界的不远  
处就是三国志中数次说到的古猇亭”,当时的猇  
亭为吴军占据在猇亭及猇亭附近一带吴方派有重  
兵防守其矛头自然是对着由长阳方向而来的蜀军  
主力部队的既然主战场在江南宜都城的西边距  
长阳交界处不远),再者江北夷陵城一带吴蜀双方  
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动作黄权所部损失不大当为  
佐证),更何况这时的长江天堑早已被吴水师控制,  
那么众家对江南主战场的猇亭不去作过多的强  
在长阳境内有着如此之多与三国吴蜀猇亭之  
息息相关的古地名另还包括一些传说的历史  
故事这些曾引起一些研究三国历史学者的密切重  
对这些由来已久的古地名也许有学者会对其  
中的某些地名持怀疑态度但我们不能不说这些古  
地名至少不会全是凭空捏造其由来必有根据其  
在我国一些地名的由来不外乎或依地理环境、  
或依山川地貌或依人物名称或依动物形状或依  
历史事件或依民族迁徙或依宗族姓氏等等长阳  
境内古地名之由来也正如此对长阳县的这些古地  
名分布地点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后再将这些古地  
名的地点一一串联起来可以发现这正是一幅完完  
整整的刘备兵败马鞍山后退逃蜀地的军事路线  
”。  
从考古调查发现的资料中还获知在上述与三  
国吴蜀猇亭之战有关的一些古地名附近还曾发现  
一些古文化遗迹时代可早到新石器时代商代秦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反而去大肆宣扬次战场江北的夷陵”,吴蜀  
猇亭之战误说成是吴蜀夷陵之战”,这就可能完  
全违背了当时历史事实的真相因此我们认为三  
国时期爆发的这场吴蜀大战应当称为吴蜀猇亭之  
”。  
4.宜都汉至三国文物考在宜都陆城镇内的一  
些山包和丘陵上分布有密集的汉至六朝时期的古  
墓群经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属于汉至六朝时期  
的古墓地有乱葬岗操场坝三江下马墩营盘垴、  
刘家屋场獾子坡龙神庙刘家大堰头笔尾笔解  
13]228-239  
刘备退逃未走江北马鞍山。 《中国古今地名  
放村乌龟包石板巷子等处  
上世纪八九  
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辞源等相关典籍  
都认为马鞍山在湖北宜昌县西北六十里”。 顺着  
这条线索我们在查阅相关方志材料后获知在宜昌  
城区西北约90 公里的邓村镇管辖区马鞍山村有一  
马鞍山的古地名而所谓的马鞍山村则是因村  
之所在地有一山脊形似马鞍而得名又在宜昌县  
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一地带陆续发掘出了  
100 余座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发掘出的墓葬规模  
多数都较大1985 年在刘家老屋发掘的一座三  
国初期的墓葬墓室长达10 米多墓葬内出土有铁  
兵器及其它一些随葬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葬内  
还出土了一枚代表墓主人身份的偏将军印章”。  
专家们推测该墓的主人可能是跟随陆逊作战的吴  
军主要将领之一战死后葬于陆城的又在宜都城  
西边高坝洲镇白龙冲白洪溪等地发现了东汉至六  
朝时期的墓地上述发掘的这些墓葬一般都出土有  
铁兵器那么当时这些墓葬的主人中有没有参加过  
吴蜀猇亭之战的将士呢 这是值得探究的 我  
们认为面对这些三国时期的文化遗迹面对考古发  
现中成批的墓葬且墓葬中又有着职位较高的军事将  
领以及铁兵器我们恐怕不能说这些与三国时期  
吴蜀猇亭之战一点关系也没有吧?  
今夷陵区北约100 公里的樟村坪东北有一叫走  
马岭的古地名此岭海拔1165,“此山四面陡峭,  
山顶较平相传三国时期关羽曾骑马路过此岭”。  
上述记载的江北马鞍山走马岭与各类辞典中  
所说的马鞍山实际距离不符邓村镇马鞍山因山峰  
连绵起伏海拔较高故开发较晚只在清代有太平  
邓村大老岭的山间人行大道由邓村往北至  
下堡坪雾渡河樟村坪及至保康亦有道路然此线  
路与刘备西逃方向却是难以扯到一起宜昌县城北  
边的樟村坪走马岭方位就更不对了即使退一步  
假若刘备是从江北向西退逃并想和镇北将军黄  
权所部靠拢那么镇北将军黄权为什么不去接应?  
这么大的动作黄权所部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在  
各类文献史籍中怎么连一点蛛丝马迹的线索都寻找  
不到呢据此看来刘备兵败向江北马鞍山退逃的  
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5.古文献古地名古文化遗迹的相互映证从  
古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尽管有不少学者在记载  
马鞍山的位置时认为是在长江北岸宜昌市西北  
方向但在宜昌市西北方向却很难找到相关的线索。  
从古地名学方面的有关资料看宜昌市西北和北面  
虽说确有马鞍山走马岭的地名但这些地点却难寻  
当年刘备败退的蛛丝马迹而有更多的文献史志  
记载猇亭之战后备升马鞍山具体位置在长江南  
岸长阳县东部长江南岸长阳县东部不仅有自古以  
来流传的马鞍山古地名而且还有一些与三国吴  
蜀猇亭之战相关的其他古地名如望山亭大营  
小营头军营冲驻马溪歇马台擂鼓坡营台山  
又名云台山)、救师口瞎马堰釜烂滩等这些古  
地名均在马鞍山附近地区在驻马溪的东边不远处  
更有一条陆溪据说当年陆逊为伏击刘备时在此驻  
过营这些古地名都与吴蜀猇亭之战有着密切  
的联系再从这一地带发现的其他古文化遗迹资料  
来看在长阳磨市一带和清江河两岸发现时代最早  
的遗迹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磨市南岸坪遗址在宜  
都红花套镇清江河北岸的骆家河村发现有红岩子沱  
刘备退逃路线简论且说当年刘备率师东下  
伐吴除黄权所部从江北陆路进兵蜀水师顺江而下  
直抵夷陵外其他绝大部分军队都是由刘备亲自率  
领从江南长阳东向伐吴的吴蜀双方在猇亭展  
开大决战刘备所部在猇亭作战失利大部分军队被  
陆逊消灭刘备率领残兵败将先是向西边长阳县磨  
市镇的马鞍山方向仓皇退逃至马鞍山后据山死守。  
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突围后一个劲地向西北津  
洋口偏岩高家堰木桥溪白沙驿退逃最后自白  
沙驿再向西北秭归方向退逃至奉节白帝城其实这  
时刘备退逃路线与当时东征伐吴时的行军路线基本  
上是一致的真可谓是有进有退了只不过当时刘备  
进军时是信心百倍威风凛凛而退逃时则是锐气大  
狼狈不堪罢了!  
24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遗址东周时期)、双堰子遗址东周时期)、骆家河  
遗址东周时期)、搬鱼嘴遗址汉代在高坝洲  
镇西边的清江两岸通往长阳的古道上还发现数座清  
代古桥如广福桥任河口桥双龙桥等这些桥皆分  
布在清江支流上相传早先曾是较简陋的木桥后改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从而使得吴水师强蜀胜  
居领先地位陆军方面吴军擅于在平地作战。  
至于蜀军虽说刘备东下伐吴有水师配合但水师是  
难以与吴水师对阵的陆军方面巴蜀地域以山地为  
蜀军惯于山地作战故山地作战吴军自然要逊  
色于蜀如大战前吴军曾试图攻打蜀军结果被刘  
据山连营阵战败最后陆逊避开自己的劣势  
并别出心载地利用火攻直接攻击蜀军的连营营  
”,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备大军被吴军  
火攻战败后军队已土崩瓦解元气大伤此后又被  
吴军重重包围在马鞍山所幸蜀军惯于山地作战最  
终刘备利用地形得以巧妙地杀出重围由此可见,  
战前吴军陆逊在如何应战强手老将刘备时在整体  
军事防御部署上确实是经过周密思考精心策划和  
安排的而在这些方面恰恰就是一代枭雄刘备万万  
没有预料到的。  
13]228-239  
筑为石桥  
由此可见磨市红花套高坝洲  
这一环清江两岸地带人类在这里活动的历史相当  
悠久道路也较为通畅这些古文献中的记载及流  
传至今的一些与吴蜀猇亭之战有关的古地名以及  
分布在这一地带的一些相关的古文化遗迹等无疑  
向我们暗示了当年吴蜀双方在这一地带作战的历史  
事实。  
宜都城的战略地位宜都历史悠久建置始  
于西汉名夷道县后改称宜都县今为宜都市宜  
都自古以来就是湘鄂西川黔东经济交流的窗口和  
物资集散中心交通方面的条件更是得天独厚现  
有的焦焦作柳州铁路鸦鹊岭来  
公路纵穿南北沪蓉上海至成都国道又称  
8.一些迷惑不解的问题上述观点主要是经  
过对刘备兵退马鞍山的地理位置及相关问题综  
合讨论后而得到的但是历史上的一些著述仍存  
在记述不全之处例如我国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杨守敬在水经注疏37《夷水对古夷水的  
山川地貌历史地理水利农业民俗风情名胜古迹  
等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但却只字未提猇亭马鞍  
山的事同书卷34《江水曾对长江三峡地区沿岸  
的山川地貌历史地理水利农业民俗风情名胜古  
迹等都进行了记述尤其对宜昌市东南江北虎牙滩、  
江南荆门山一带的历史地理状况旁征博引了较多  
的文献史料加以详细解释但对传说中在虎牙滩东  
南面不远处有猇亭这一古地名却未提及包括不  
少古代学者认为在这里发生的夷陵之战也只字  
未提我们估计不仅是清代杨守敬包括早先的北  
魏郦道元甚至更早的桑钦水经》、郭璞水经的  
原著也没有载述这就导致熊会贞水经注疏》、王  
国维水经注校等都对这一古今谬传的江北猇  
古地名心存疑窦避而不谈若因北魏郦道元  
系北方河北人其著录夷陵之事难免疏漏那么清代  
杨守敬系湖北宜都陆城人氏在宜都和湖北生活学  
工作近70 著书之丰人所共知但他对历史上  
在故乡宜都发生的这么一次大的闻名中外的历史事  
件竟没有去考证记录对古今中外都闻名的吴蜀  
作战地点夷陵猇亭古战场未作记载反而对刘备当  
年东下秭归筑城抗吴及后来败走秭归石门滩在秭  
318 国道横贯东西市政府所在地的陆城镇位于长  
江与清江交汇处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东  
吴孙权为防刘备大军东下征讨令大都督陆逊领兵  
西征抗蜀陆逊所部特在此修筑土城陆城自此得  
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至今从整个大的地理环  
境来看宜都东边连接着富饶的江汉平原距荆州  
城约100 公里),水路由东向西沿清江而上是古代  
通往巴蜀地区的黄金水道”,陆路可避三峡天堑,  
水道沿施宜大道直通鄂西南的施州素有鄂西  
门户”、“荆益要冲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陆逊筑城宜都的战略防御意图当年蜀汉刘  
备领兵由秭归取道长阳攻伐吴军吴孙权令陆逊率  
将士迎战陆逊特在江南宜都夷道筑城防守可  
见宜都城后称陆城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综观陆城故址环境北有长江天堑西南有清江渔  
洋河水道阻挡东面有大本营基地荆州城”,无论  
是顺江而下还是陆路东行均即日可到长江天堑可  
防备北边曹魏大军的乘势攻击清江渔洋河又可阻  
挡蜀汉大军的东下再就吴蜀双方作战的优势而  
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域内湖泊众多江  
河纵横而东南邻海故吴国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优势  
而发展水师当时吴军行使在长江上的战船有的  
船分上下五层有的可载将士多达3000 可见其  
造船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正由于吴国拥有  
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归县归州镇西后逃回奉节白帝城等进行了著录,  
这在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故此处存疑。  
不少业余爱好者向笔者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赴实地调查  
注释:  
④⑤湖北省长阳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长阳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2 686、686、751 。  
宜昌市档案局档案馆编宜昌府志2《疆域志上》,35 14《艺文志中》,918 。  
参考文献:  
1]陆逊传[M] / / 三国志·吴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  
2]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M].上海上海地图出版社,1985.  
4]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K].香港商务印书馆分馆,1982.  
5]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K].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6]张习孔田珏中国历史大事编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7]辞源[K].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8]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史战争史话[M].台北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  
9]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10]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张大可三国史研究[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12]常立柱宜昌·兵事钩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Ge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of Maan Mountain  
in the Three Kingdom Yiling Battle  
YANG Hua  
History & Museology Institute,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San Guo Zhi records the fact that Liu Bei retreated to Ma’an Mountain after being defea⁃  
ted in the Three Kingdom Yiling Battle between Wu and Shu, but fails to recor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mountain and thus leaves much for the historians to discuss. The majority hold that it is to the northwest of  
Yiling in the north of Yangze River (now Yichang City). However, after sorting out the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local event records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materials gained from the field investiga⁃  
tion, we argue that it is not in the north of the river and the main battle field is not there either, and that  
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Changyang County and the main battle field lies in the juncture between the  
west of Yidu and the east of Changyang in the south of Yangzi.  
Key words:Three Kingdoms; Shu Kingdom; Liu Bei; Ma’an Mountain; Yiling  
责任编辑凌兴珍]  
26